{bbname}
1234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物镜口径与“成像扎实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vagein 于 2010-1-4 20:58 编辑

引言:我们发现同倍数的镜子,物镜口径越大,像质就越好。
         比如8×42的Fl和8×56的FL相比,“质感更好,色彩更真实,成像扎实”。
         上周末的光照条件很好,我对比了Zeiss小胜利820,nikon E2, Zeiss Dialyt8*56。
         看了856再看e2和小胜利,除了表观视场不同带来的“主观拉近感”不同以外,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感觉成像变软、变糊了(注意,这里的变软变糊,并不是说图像不锐利,而是想表达成像质量变差。虽然成像锐利,但总是有种看不清、意犹未尽的感觉)。


下面的一点资料,或许可以对上述的情况“物镜口径越大,像质就越好”提供些理论解释。

阿贝成像原理: 物是一系列不同空间频率的集合.入射光经物平面发生夫琅和费衍射,在透镜焦面(频谱面)上形成一系列衍射光斑,各衍射光斑发出的球面次波在相面上相干叠加,形成像.

  透镜组在相干照明下的分辨原理。是1873年由E.阿贝在显微镜成像中提出来的。在相干照明下,被物体衍射的相干光,只有当它被显微镜物镜收集时,才能对成像有贡献。换句话说,像平面上光场分布和像的分辨率由物镜收集多少衍射光来决定。最简单情况是考虑一个振幅透过率周期变化的物体──光栅。讨论光栅在相干平面波照明下的成像问题。相干各衍射级次平面波有各自传播方向,在物镜后焦面上产生光栅的夫琅和费衍射图样,即物镜起了变换透镜作用,后焦面就是频谱面。根据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在焦面上的这些衍射图样可以看成许多相干次波源,每个次波源的强度正比于该点的振幅。因此在像平面 ∑i上成像过程可以看成从这些次波源发出的光波互相干涉的结果,即所谓成像的两次衍射过程。
      要得到一个逼真的像,所有衍射光都必须参与成像过程,事实上由于物镜的孔径有限,高衍射级次光波(相当于物的高空间频率分量)不能被收集进物镜,因而在物镜后焦面上的空间频谱中也缺少了高频分量,这些损失了的高频分量会使像的细节失真。以光栅为例,零级衍射沿光轴传播,其他衍射级次在零级两侧以各自方向传播,假若物镜只收集零级衍射波,则像平面是均匀照明,原光栅物体的周期结构消失;假若收集了零级和两个正负一级衍射光波,这时像有与物相同的周期结构,但强度分布被拉平;假若只收集正负二级衍射光波,这时像的细节有很大失真,出现完全虚假的二倍周期结构的像。

  阿贝成像原理将成像过程分为两步:
  由阿贝的观点来看,许多成像光学仪器就是一个低通滤波器,物平面包含从低频到高频的信息,透镜口径限制了高频信息通过,只许一定的低频通过,因此,丢失了高频信息的光束再合成,图像的细节变模糊. 孔径越大,丢失的信息越少,图像越清晰.
  第一步"分频";
  第二步"合成".
  阿贝成像原理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新的频谱语言来描述信息,它启发人们用改造频谱的方法来改造信息.
  
发表于 2010-1-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十毫米的直径都能衍射过去的光波不在可见光范围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光的衍射频率越高条件越苛刻,怎会限制高频呢?要衍射也衍射低频才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镜子,也是觉得口径越大像质越好,开始以为是分辨率高的原因,后来知道了手持镜由于倍数小,都无法发挥出镜子分辨率,口径大小虽然分辨率有高低,但不是造成像质差异的原因。
看了楼主的文章,基本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烧镜子和烧音乐器材一样,体积永远和质量成正比,体积可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换个说法,用倍率为1的望远镜(一截下水管道),一个口径为10mm,另一个为50mm,大家认为那个成像质量会更好呢?

较小的物镜口径限制了后焦面上高频信息(远离光轴)的传递,造成了图像信息的失真。
蔡司曾制造过一批小口径的显微镜,发现像质明显不如大口径的型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这些是公开资料还是老兄利用工作便利接触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棱丝 于 2010-1-4 21:20 编辑

1# savagein
其实,当觉得成像十分清晰时,主要还是镜头各个折射球面的精度做出了贡献,或者说直接取决与形面精度。由于工艺的制约,很多望远镜的分辨率都不超越7″,而光波的孔径衍射造成的分辨率壁垒是很小的,即“衍射受限分辨率”比“形面受限分辨率”小得多,当口径大于30时,还轮不到前者跳出来冲当主要的分辨率壁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这些是公开资料还是老兄利用工作便利接触到的?
我爱baby 发表于 2010-1-4 21:13

哈哈,这些资料网上很容易找的。
可见光学的理论早已经发展成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avagein 于 2010-1-4 21:27 编辑
1# savagein
其实,当觉得成像十分清晰时,主要还是镜头各个折射球面的精度做出了贡献,或者说直接取决与形面精度。由于工艺的制约,很多望远镜的分辨率都不超越7″,而光波的孔径衍射造成的分辨率壁垒是很小的, ...
棱丝 发表于 2010-1-4 21:17


lens兄说的非常对。
若我们讨论目前望远镜分辨率极限的限制因素,那么有形面因素和衍射极限。而且目前是形面因素是影响分辨率的主导因素,还远未轮到衍射极限影响分辨率。

这里讨论的是口径与像质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也不知道这些文献是不是用对了,但是要感谢楼主辛勤的劳动,同时希望高人出来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大口径与成像扎实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Nikon 830 E2,由于极精湛的工艺,造成镜子分辨率直逼30孔径的光波衍射分辨率,达到了令人惊奇的3.8″,离3.4″仅一步之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也不知道这些文献是不是用对了,但是要感谢楼主辛勤的劳动,同时希望高人出来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大口径与成像扎实的关系。
changshayou 发表于 2010-1-4 21:25

用倍率为1的望远镜(一截不加镜片的下水管道)在固定距离观察同一物体,一个口径为10mm,另一个为50mm,大家认为那个成像质量会更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14# savagein
嗯,这个问题很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懂,也不知道这些文献是不是用对了,但是要感谢楼主辛勤的劳动,同时希望高人出来用更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大口径与成像扎实的关系。
changshayou 发表于 2010-1-4 21:25

同时,对于“成像扎实”,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对于一些入门级的初学者,我简单解释一下主管感受吧,如有错漏,请老镜友指出。
想必大家都看过动画片“神笔马良”吧?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是马良在睡觉的时候屋子里出现了一个白胡子老头,给了马良一只神笔后笑呵呵的逐渐消失了,这个“逐渐消失”的过程就是成像扎实程度逐渐减弱的过程,在消失的过程中,老神仙的线条仍然非常清晰锐利,但是“发虚”了,以至于虽然和开始一样仍然能够能分辨清楚他的每一根胡子,但是要比最开始的时候费力了,这时候就相当于他的成像“没有开始的时候扎实了”,也就是通常说的发虚了。请注意:这时候每一根线条仍然是清晰锐利的,但是颜色变淡了,分辨起来吃力了。
第一次从望远镜上理解到“扎实”这个词是从比较842FL和820BL开始的,尽管大白天看起来亮度都够高,但是820BL的成像一眼可以看出来 比FL要“虚”,这时候就初步体会到了大镜子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angshayou 于 2010-1-4 21:44 编辑
用倍率为1的望远镜(一截不加镜片的下水管道)在固定距离观察同一物体,一个口径为10mm,另一个为50mm,大家认为那个成像质量会更好呢?
savagein 发表于 2010-1-4 21:30

这个.....真不知道唉

凭空想象,被观察的中间那一小块,应该差不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savagein
如果感光件是视网膜,那么,一样好。因为相对于衍射斑点来讲,视网膜太粗糙,不够格分辨他人。如果感光件是超级CCD像阵,那Φ10的斑点大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4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未看楼主的高谈阔论,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其它的技术条件和倍数相同的情况下,物镜口径越大,收集目标物的信息量也就越多,也就另眼睛接受了更多的信息量刺激到视觉神经,这样视觉神经就会发出更多的“激素”(不知道是不是叫激素)传入大脑神经,形成了更加清晰,更加明亮,显得更加“扎实”的影像了。
说的不对请多多拍砖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对于“成像扎实”,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对于一些入门级的初学者,我简单解释一下主管感受吧,如有错漏,请老镜友指出。
想必大家都看过动画片“神笔马良”吧?里面有一个场景,就是马良在睡觉的时候 ...
changshayou 发表于 2010-1-4 21:36

我本来在犹豫SW的820小镜,现在看来还是口径要大。
非三大的830换SW820,提升应该不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5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是对的,但不适用于解释此现象
楼主贴的理论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

即便是ZEISS FL级别的镜子,以8x56FL为例,如果把物镜周围遮去,口径只剩32mm,分辨率不会下降,而是略有提高。

真正造成分辨率差异的原因是残余像差。手持双筒望远镜的分辨率达不到衍射分辨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