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子手持就存在抖的问题,抖有两个后果,一是抖得头晕,看着不舒服,二是视物模糊,分辨率下降,造成“高倍能看到的低倍也能看到”的尴尬。这里以抖动分辨率指标进行研究,可比较性和可量化性更强。
有人说高倍手持虽抖,上架秒杀低倍,但是16倍以内的镜子有几个人会带着三脚架出去呢。还有人说找个支点,高倍的威力就出来了,虽然出门玩镜子还要到处找支点也挺麻烦的,不过总比带架子靠谱那么一点吧。本帖探讨的内容,就是如何手持,如何利用支点,最大可能地提高镜子的稳定性。这里只写点儿结论性的东西吧,具体评测留在评测贴里写,否则哪个贴子太长看着都不舒服。个人试镜子的经验,不一定准确。
结论:
手持稳定性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如图,两个手持点连线与镜子重心的空间点线距离,以及手持两点的有效间距,有效间距受距离重心较近的手持点制约。较为合理的手持位置是,手持两点连线近乎穿过镜子重心,且两边到重心距离相当,同时应该握得舒适和能够调焦。一些大景深镜子调焦精度要求不高,一次调好无需再动,则不必考虑手持位置能够调焦的要求,可以更自由地选择有利于稳定的手持方式。
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增加辅助设施提高手持稳定性,这时要注意增加手持两点的间距时应平衡,使有效间距真正能够增大,同时手持两点连线不宜偏离重心(如果辅助设施较重,应考虑辅助设施和镜子的合重心),还要考虑姿势的舒适。
使用固定支撑时,可以对支撑物的形状加以利用,但这样的情况不具有普遍性,这里讨论单点固定支撑替代一个手持点,另一边手辅助的方式。要求和纯手持差不多,但由于支撑点不抖动,手持点到重心的距离可以大于支撑点(大不了很多的,手就那么长,伸直了还会不舒适反而更抖),仍然能够以支撑点到手持点的整个距离为有效间距,同样要考虑舒适和调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