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求助] 有关Nikon7x50SP的问题,EDF等大侠请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都说Nikon 7x50 IF SP Prostar在像差校正上做得到7x50规格中的最好水平,这里我和Chill兄都非常想了解Nikon7x50 SP的几个具体情况,请拥有7x50SP的EDF版主等各位大侠帮忙解答,不胜感激!

1。有关 Nikon 7x50 SP的畸变校正。是否Nikon 7x50也和全7,全10一样使用了类似的角保真技术,消除了枕型畸变,但引入了滚球效果?

2。有关Nikon7x50SP的边缘星点成像水平。从我亲眼看到的Zeiss8x42和Ljj版主写的SW8x56对星点的成像状况,一般都是在60%视场处左右开始出现明显彗差,Nikon7x50 SP是否能比Zeiss8x42和SW8x56在这方面有明显提高?

3。Nikon 7x50 SP也使用了ED低色散镜片,其色差修正水平如何?从各位大侠的使用经历来看,大致在视场的什么位置开始出现色差迹象?

多谢各位大侠!!!
发表于 2005-6-1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1)枕型畸变依然有,只是非常小。
2)SP的星点成像只能说比SLC,FL等略好,因为后者已经非常出色。在表观视场40-50度区域,SP明显比FL好。
3)其实FL/CANNON-IS-L/SP在视场正中心都还有色差,就看你的眼睛够毒不够毒,一般来讲,SP在60-70%视场以后才出现明显的色差。
发表于 2005-6-17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EDF版主!!
好象有资料称Nikon7x50SP由于特殊的畸变校正,在望远镜扫视景物时也有滚球效果。是这样吗?
从您的描述看来,NikonSP7x50在靠近边缘(70%以上像场)的星点成像还是明显超过FL的。另外出现色差的位置也比FL靠外些。
这么说来Nikon7x50SP的成像还是很棒的。但是想想Nikon7x50SP 50度的视场,而Zeiss8x42FL 62度的视场,zeiss8x42也是很棒的!
发表于 2005-6-17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用FL8X42跟SP比,去年我是用FL7X42跟SP比的。色差位置跟FL基本一样。
我不太清楚“滚球效果”,但我觉得用SP扫视地面目标不太自然。
发表于 2005-6-1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EDF[/I]在2005-6-16 22:16:51的发言:[/B][BR]我不会用FL8X42跟SP比,去年我是用FL7X42跟SP比的。色差位置跟FL基本一样。
我不太清楚“滚球效果”,但我觉得用SP扫视地面目标不太自然。

看来Nikon 7x50 SP是有滚球效果,和全7类似,只不过程度要轻些。
发表于 2005-6-17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EDF[/I]在2005-6-16 22:16:51的发言:[/B][BR]我不会用FL8X42跟SP比,去年我是用FL7X42跟SP比的。色差位置跟FL基本一样。
我不太清楚“滚球效果”,但我觉得用SP扫视地面目标不太自然。

“滚球效果”可能就是指“枕形畸变”。
发表于 2005-6-17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Nikon 7x50 SP的畸变是很轻的,不注意的话察觉不到,但是全7或全10的畸变非常明显,任何人都可以明显感觉出来!
发表于 2005-6-1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lxyfuzz版主指的应该是全7在引入滚球效果所带来的边缘压缩畸变问题。全7和全10的枕型畸变几乎无法观察到,线条横平竖直,但是可以观察到边缘物体的比例在轻微缩小。
全7全10在消除枕型畸变后引入了滚球效果,Nikon7x50SP应该是也引入了类似缺点,但是处理得更好,负面效应轻些。
发表于 2005-6-18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滚球效果,我个人理解是成像的像面被弯曲变形,本来是平面,硬被校正成了曲面,所以形成滚球效应,这似乎与场曲类似!
发表于 2005-6-18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abalcha[/I]在2005-6-17 11:11:55的发言:[/B][BR]。
“滚球效果”可能就是指“枕形畸变”。

应该是桶形失真吧.
发表于 2005-6-18 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wfs55[/I]在2005-6-17 17:32:46的发言:[/B]<br>。
应该是桶形失真吧.

对,我把“枕形失真”和“桶形失真”弄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8 10:55:25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18 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lxyfuzz[/I]在2005-6-17 17:02:45的发言:[/B]<br>所谓滚球效果,我个人理解是成像的像面被弯曲变形,本来是平面,硬被校正成了曲面,所以形成滚球效应,这似乎与场曲类似!



如果仅仅是像场被弯曲了,不仅可能形成“滚球效果”,还会造成视野中央和边缘无法同时对焦的问题。其实我认为无需作任何处理,望远镜就会形成“滚球效果”,只是要控制好这种效应的强烈程度。形成“滚球效果”的因素中有些是会对像质造成不良影响的,也需要消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8 11:06:10编辑过]

发表于 2005-6-18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普及拼音是和国际接轨吗?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5-6-18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滚球效果不是桶型失真吧,桶型和枕型失真是对应的一对。
对于全7来说,全7 90%像场外的图像沿径向压缩,有点象90%视场外的图像跌落下去一样,造成90%以内的像场平面相对整个视野有一些轻微的浮凸感---这就是所谓的“滚球效果”了。
发表于 2005-6-18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桶型畸变和枕型畸变类似,只是线条弯曲的朝向一个朝外,一个朝内。全7和全10这种镜子在90%的像场内的线条基本消除了枕型或桶型的弯曲。
发表于 2005-6-18 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ranger[/I]在2005-6-17 22:26:14的发言:[/B][BR]滚球效果不是桶型失真吧,桶型和枕型失真是对应的一对。
对于全7来说,全7 90%像场外的图像沿径向压缩,有点象90%视场外的图像跌落下去一样,造成90%以内的像场平面相对整个视野有一些轻微的浮凸感---这就是所谓的“滚球效果”了。


这个提法比较新鲜。
[em01][em01][em01]
发表于 2005-6-18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我上面所形容的效果只是个“球”的效果,在你用全7扫视景物时,不断有新景物浮凸出来,就象有个浮凸面在移动--“滚球效果”是也!
发表于 2005-6-18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ranger[/I]在2005-6-17 23:28:28的发言:[/B][BR]对了,我上面所形容的效果只是个“球”的效果,在你用全7扫视景物时,不断有新景物浮凸出来,就象有个浮凸面在移动--“滚球效果”是也!

从你对“滚球效果”的描述来看,形成它的关键因素应该在于望远镜视野内不同区域的放大倍率不一样,这也是我把“桶形失真”认为是形成“滚球效果”的原因(也可能是我对桶形失真概念理解不准)。望远镜视野中心区域倍率大于边缘的,这样就会产生视野边缘图像被压缩的感觉。处在视野边缘的直线条会变得弯曲,此时用望远镜看一个大楼房就可能把楼房看成一个粗腰的胖子。
至于这种被率差距有多大,是可以计算的。粗略估计:对一个表观视场为60度,放大被率为8倍的望远镜而言,其视野中央区域放大倍率为8,视野边缘处放大倍率为7.5是很正常的。
发表于 2005-6-18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abalcha[/I]在2005-6-18 10:51:23的发言:[/B][BR]!
从你对“滚球效果”的描述来看,形成它的关键因素应该在于望远镜视野内不同区域的放大倍率不一样,这也是我把“桶形失真”认为是形成“滚球效果”的原因(也可能是我对桶形失真概念理解不准)。望远镜视野中心区域倍率大于边缘的,这样就会产生视野边缘图像被压缩的感觉。处在视野边缘的直线条会变得弯曲,此时用望远镜看一个大楼房就可能把楼房看成一个粗腰的胖子。
至于这种被率差距有多大,是可以计算的。粗略估计:对一个表观视场为60度,放大被率为8倍的望远镜而言,其视野中央区域放大倍率为8,视野边缘处放大倍率为7.5是很正常的。

但是你要是亲眼看过全7之后,你就会了解即使在视野的最边缘直线条也几乎没有任何的弯曲出现,只是在90%之后的像场中相邻两条直线间的距离被缩小了,大楼是不会出现粗腰的胖子状的。有机会你可以找一个全7来体验一下......
发表于 2005-6-18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zhwwww[/I]在2005-6-17 21:22:41的发言:[/B][BR]呵呵,普及拼音是和国际接轨吗?

[em01][em01][em01]

已经改成汉字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