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嫦娥落月耀星辰 玉兔信步驅廣寒
--寫在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之際
38萬公裡有多遠?它一頭是地,另一頭是月。一頭是夢想,另一頭是現實。
38萬公裡有多遠?它一頭是古,另一頭是今。一頭是嫦娥,另一頭是故鄉。
連接地與月,這一天,中國走過了古與今。這一夢,華夏兒女守望了千年。
2013年12月14日,一個千年夢圓的日子--身披五星紅旗的嫦娥登上月球駕臨廣寒宮。中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后第三個實現月面軟著陸的國家。
嫦娥登月有何秘訣?我們在嫦娥“三姑娘”出征的地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找到了答案。大涼山深處有條路,名叫探月路,路旁的三塊巨石銘刻著大字: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今夜,嫦娥落月、玉兔相隨,中華捷報、再震寰宇
這是中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也是自1976年前蘇聯Luna 24探測器之后,人類月球探測器首次軟著陸。
“無論從探月工程角度,從中國航天整體發展來看,還是從世界深空探測角度看,嫦娥三號落月成功都具有裡程碑意義。”探月工程總指揮馬興瑞說。
月球朝向地球這一面的西北角:虹灣。
這是嫦娥准確軟著陸的地方,也是未來3個月玉兔要信步探測的地方。
“過去人類的著月探測大多集中在月球赤道附近,虹灣還從來沒有其他國家勘察探測過。所以嫦娥和玉兔在這裡的‘每一步’,不僅在書寫中國探月史,也在豐富世界探月史。”探月工程高級顧問歐陽自遠院士說。
今夜,航天人無眠。他們把五星紅旗送上了38萬公裡之外地球的忠實伴侶--月球。
十年探月路,托舉中國夢。嫦娥一小步,中國一大步。
國際深空探測俱樂部,中國是一個“后來者”。約半個世紀以前,前蘇聯發射的探測器第一次掠月而過﹔1969年,美國人實現了載人登月,先后將12人送上月球。
“我們願意國際合作,但高科技不會白給,隻能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確,美國早已把活人送上了月球。如果因為別人走得很遠我們就不走了,那我們的航天、深空事業隻能瞅著別人干。中國人就沒有作為。”中國繞月探測工程嫦娥一號總指揮欒恩杰院士說。
2004年立項以來,中國探月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獨立自主、有所作為的中國道路。
今夜,嫦娥用“中國創造”在深空刻下“中國坐標”
十年探月旅,十年創新路。
探月之旅,開啟中國深空探測。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直刺蒼穹。作為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繞月”。這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后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標志我國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探月之旅,不斷托舉中國高度。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此后獲得世界首幅分辨率為7米的全月圖﹔圓滿完成既定任務,超額完成拓展任務。目前,已成為我國首個人造太陽系小行星的嫦娥二號,飛到了距離地球6000萬公裡的遙遠深空。
探月之旅,書寫航天嶄新篇章。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披挂出征。今天“三姑娘”瞄准虹灣著陸區穩穩“一落”--月面軟著陸。接下來,著陸器將在著陸區就位探測。而“玉兔”將緩緩駛離“走起來”--利用各種科學載荷進行月面巡視探測。
今夜,我們舉目月宮裡的“三姑娘”,牽挂深空中的“二姑娘”,追思撞月的“大姑娘”。
卻顧所來徑,步步是跨越。
嫦娥三姐妹,肩負不同使命。不同使命,意味著一切歸零,嶄新開始。
自主創新的關鍵在於突破核心技術。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三號任務有八大創新: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首次地外天體巡視探測﹔首次對月面探測器的遙操作﹔突破多窗口、窄寬度發射和高精度入軌技術﹔我國首次研建大型深空站,初步建成覆蓋行星際的深空測控網﹔首次在月面開展多種科學探測﹔首次在航天器上採用同位素熱源和兩相流體回路技術,滿足探測器月夜生存﹔研制了地球重力模擬等特種實驗設施,形成一系列先進實驗方法。
“首次地外軟著陸和巡視探察,嫦娥三號的任務就這一句話,但極具挑戰性。與其他衛星或探測器相比,嫦娥三號新研比例更高。從著陸器到巡視器,到實驗設施實驗方法,80%的產品和技術都是新產品、新技術。”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孫澤洲說。
從地球到月球到深空,中國航天人苦干實干,憑著自主創新的中國精神托舉中國夢。
今夜,鮮花送嫦娥,掌聲送英雄--可敬可愛的航天人
一批極富創造力的人才,永遠是我國高科技事業最寶貴的財富。
夢想成真的日子裡,沒有理由忘記國防科工局、總裝備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科學院等組織、研發單位裡那些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人。
是他們,讓中國人奔月的千年夢想照進現實。
“我80多歲了,天天總還是想能和同志們在一起。對航天,就是這麼個感情。”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深情地說。老人告訴記者:航天是一片沃土,隻要一顆種子送到這片沃土裡,它就要茁壯成長。因為航天需要集體的力量,是集體的事業。
嫦娥三號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自2008年批復立項以來,先后經歷了21個月的方案設計、26個月的初樣研制、19個月正樣研制。
在採訪中,我們時刻被航天人扑面而來的青春朝氣感染著。
在這個集體裡,二十多歲的大學畢業生很可能在團隊裡跟著干學著做。三兩個回合下來后,你就可以帶領幾個人去做事情了。經歷過一兩次工程后,就可以獨當一面了。總師、副總師也就四十多歲。
在採訪中,我們時刻被航天人“1萬-1=零”的文化震撼著。
航天是一份“1萬-1=零”的事業。一顆螺絲釘、一個插頭就可以決定整個工程的成敗。“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西昌發射中心發射塔架西側刻在大山上的20個大字,是中國航天質量文化的告白。
在採訪中,我們時刻被一股股叫作中國力量的暖流感動著。
著陸器分系統副總設計師張熇,因人漂亮被稱為“真人嫦娥”,又因干活拼命被稱“女漢子”。為了探月事業高齡生產,生完孩子兩個月就立即上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數據專家車著明自學成才扎根大涼山深溝20載,苦心鑽研使軌道預報精度達到世界一流……
“航天是萬人一杆槍,甚至幾十萬人一杆槍,一大批人在默默從事這個樹國威的事業。”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說。
今夜,我們共同見証嫦娥落月耀星辰。明天,從嫦娥懷抱走出的玉兔將信步月宮。嫦娥玉兔將互留倩影。它們的月宮故事,剛剛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