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关于望远镜的文章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2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来说说我理解的镀膜和宽带膜(其中部分引用了一些有关资料)。由于水平有限,不一定对,请各位指正。
<br>
<br>  望远镜的透镜一般都由光学玻璃制作而成。光线透过玻璃时,不能100%透过去。对于一块玻璃来说,在透过前后两个表面时都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因此只有80~90%的入射光通过。反射光量的大小与镜片的折射率有关,以普通的冕牌玻璃为例(折射率为1.5),在镜片的前表面的反射光为4%,后表面的反射光为3.8%。在不考虑光被吸收的情况下,冕牌玻璃的透光率仅为92.2%。计算表明,如果一个装置中包含有六个透镜,将有一半的光线被反射。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成像的效果。
<br>   若在镜面上镀上一层透明薄膜,即增透膜(也常称减反膜或减反增透膜,大概就是减少反射的意思吧?),就大大减少了光的反射损失,增强光的透射强度,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br>   为什么在玻璃的表面镀上一层东西不会阻挡光线反而增强透射呢?光的干涉理论认为,两个频率相同,振幅相近的光束沿着同一路径前进时会发生干涉,合振幅的大小视两波列的位相差而定。当两光波的位相差为半个波长时,合振幅为0,相互抵消。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大家想像一下,如果你朝水平丢一颗石子,会激起一圈圈的水波,如果你在适当时候在同一个位置再丢一颗,它激起的波浪和原来的波浪相位正好相反(就是说原来第一颗石子激起的浪峰正好遇上第二颗石子形成的浪谷),波浪将消失于无形。就是因为这两个浪相互抵消了!
<br>   减反增透膜正是应用了光的干涉原理,使薄膜的前后表面上的反射光发生干涉,彼此抵消,减少反射光的量。
<br>
<br>一、单层减反增透膜
<br>
<br>  理论上,当符合条件 1. 厚度d=nfλ/4(nf为膜的折射率) 2. nf =√ng(ng为镜片的折射率)时,对于波长为λ的光来说,能达到完全消除反射光的目的。对冕牌玻璃(ng=1.5)来说,可算出其最理想的膜nf =1.22。
<br>   但以上仅是理论。实际上所需膜的折射率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折射率如此低的镀膜材料至少目前还找不到。现在一般都用折射率为1.38的氟化镁制单层减反增透膜,因而仍有约1.3%的剩余反射,但对于折射率较高的光学玻璃,单层氟化镁已能达到很好的减反增透效果。
<br>
<br>
<br>二、多层减反增透膜和宽带膜
<br>
<br>  正是由于单层减反增透膜不能完全消除反射,有时剩余反射量仍嫌太大,必须进一步减少,为此则需采用双层或多层减反增透膜。选择多层增透膜系有两条途径:
<br>   A.由于适于镀膜的材料有限,折射率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变的参数,所以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选定膜系各层的光学厚度必须符合全投射(零反射)的条件。这就要求各膜层的光学厚度不是λ/4的整数倍,从而给镀膜工艺控制厚度带来了困难。
<br>  B.先选定各层膜层的光学厚度为λ/4的整数倍,寻找一种满足零反射所应具有的折射率的膜材料。这条途径的优点是可简化镀膜时对厚度的控制。由上述两条途径设计的膜系在一定的波长λ处可达到100%的透射率,而对其他的波长则不然,曲线如图1中呈V形的曲线所示,称为V形增透膜。
<br>  C、有时,并不要求在某一波长处有100%的透射率,而希望在较宽的波段范围内反射率都比较低而一致。接近这种要求的膜系的反射率曲线的形状如图1中W形曲线所示,故称为W形增透膜。其两层膜的光学厚度分别为n1d1=λ/4;n2d2=λ/2(式中n1、n2为两层膜的折射率,d1、d2为两层膜的厚度)。这里利用了λ/2膜层厚度的特性,不影响膜层的透光率。即λ处的反射率由光学厚度为λ/4的第一层膜决定,但λ/2膜层改善了其它波长处的光透射率,使膜系在较宽的波段上有良好的增透效果。这种在较宽波段上有良好增透效果的镀膜应该就是通常说的宽带膜。
<br>滤色镜的用途
<br>
<br> 
<br>
<br>消除尘雾
<br>在自然界中,大气层里充满了大量的极细微的尘料和水蒸气,形成尘雾。日光中的蓝、紫光线透过这些尘雾时,被大量散射,使远处的景物产生一种模糊朦胧的状态。距离愈远,模糊的程度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拍摄远处景物,由于感光胶片对尘雾中所扩散的蓝、紫光线极为敏感,所拍摄的远处景物影像就不够清晰。
<br>为了使远处景物能达到影像清晰,就需要选用能够吸收和减弱蓝、紫光的滤色镜。一般来说,色泽较深的黄、橙或红滤色镜,可以吸收尘雾所散射的蓝、紫光线,使远处景物获得清晰的影像。
<br>
<br>
<br>调节反差
<br>由于感光片对光谱中各种色光的感色性能各有差异,景物的不同颜色,通过曝光之后体现在照片上的黑白灰影调深浅各不相同,表现为反差不足或反差过强。在摄影中有时为了对景物的某一部分颜色加以调节,龛它体现在照片上的影调能够得到加强或减弱,就需要选用适当的滤色镜来增强或减少这一部分色光的通过量。这就是滤色镜调节反差的用途。
<br>在冬季拍摄带有蓝天绿松树的雪景,白雪与蓝天、绿树的反差极为悬殊,如加用浅绿滤色镜,可获得反差比较谐调的效果。如用全色片拍摄黄底红字的物体,通过黄色光的绿滤色镜,能使黄底明亮,红字发黑,字迹就十分突出。反之,如加用红、黄色光均能通过的橙、红滤色镜,就减弱了反差,使黄、红两色均呈浅灰色,字迹则不明显。在阳光下拍摄人物肖像,为了调节人物面部亮度与天空亮度的反差,常加用黄滤色镜,可获得正常之影调。
<br>
<br>
<br>表现云天
<br>在室外进行摄影活动,大多都离不开对云天的表现。蓝天白云或满天灿烂的云霞往往使一张普通的风光照片增色生辉;在日常拍摄纪念照片时,人们也喜欢用"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作为背景。
<br>为了表现蓝天白云,可加用黄滤色镜,它对蓝天和白云的光线都有吸收作用,但对蓝天中的蓝、紫光吸收阻止较多,在照片上表现为较深的暗灰色影调;对白云的光线吸收较少,使白云在照片上暗灰色的天空中显得突出。
<br>如果加用橙、红滤色镜来表现云天,可使蓝天更暗,白云更突出,但往往给人一种不自然的失真感觉。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宜用红、橙滤色镜表现蓝天白云,除非是要创造某种特殊艺术效果。
<br>
<br>剔除颜色
<br>在拍摄有色物体时,如需要将其中某一种颜色剔除或减少,可选用与这种颜色相同的滤色镜,使要剔除的颜色大量通过,在照片上则表现为白色,就起到了消除的作用。如拍摄被某种颜色所污染的物品,想剔除污染的颜色,可加用与此色相同的滤色镜,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br>
<br>校正色光
<br>有时用黑白胶片在灯光条件下拍摄,由于灯光中红、黄、橙色光过多,蓝、紫色光太少,可根据需要加用蓝滤色镜吸收过多的红、橙色光,相对弥补了蓝、紫色光的不足。在拍摄红花绿叶时,加红滤色镜,花明叶暗;加绿滤色镜,则花暗叶明。
<br>在彩色摄影中,为使景物的各种颜色能够在彩色感光片上达到色彩平衡,常选用起校色作用的滤色镜来校正色光。
<br>
<br>特殊效果
<br>在室外强烈的日光下,使用全色片加用深红滤色镜,可获得月夜的效果;如将深红滤色镜与偏光镜合起来使用,能够进一步加强夜景气氛。在电影中拍摄外景时,常用此法来创造室外夜景效果。
<br>
<br>降低亮度
<br>在一些光线过分明这的环境中,如海滨、雪地、沙漠等场合,尽管曝光组合已达到极限(即光圈已收缩到最小一级,快门速度也调整到最快一档,在电影摄影中速度是固定的),仍无法做到曝光适度,为了使景物的亮度适应曝光组合,就需要选用能够降低亮度的中性灰滤光镜,将景物的这度普遍降低,达到可以适应曝光所需要的亮度。有时为了降低天空或背景部分的亮度,常采用半截中性灰滤光镜来局部降低亮度,使地面景物的亮度不变。这种降低亮度的中性灰滤光镜在电影摄影中是不可缺少的。
<br>滤色镜的性能
<br>
<br> 
<br>
<br>各种滤色镜对光谱中的各种光线具有吸收、通过和阻止的功能。光线被吸收的少,则通光量就大,负片上曝光多、密度较大,表现在照片上的影调浅淡;光线被吸收的多,则通光量就小,负片上曝光也少、密度较小,表现在照片上的影调浓重。当光线全部被吸收时,通光量相当于零,负片就不能感光,其密度达到透明程度,照片上就变成黑暗一片了。
<br>    各种颜色的滤色镜,都是对与本身颜色相同或近似的色光通过量大,对其他各色光线则部分吸收或全部吸收。滤色镜的颜色不同,其吸收、通过的范围和程度各不相同。摄影中常用的几种滤色镜对光谱中可见光的吸收与通过情况如下:
<br>
<br>
<br>黄滤色镜
<br>黄滤色镜能使黄、橙、绿、红诸色光(光谱中波长(565~700毫微米)得到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中黄色光通过量最多;吸收的是青、蓝、紫色光(光谱中波长400~500毫微米)。它适用于全色片和分色片。黄滤色镜按色素等级分为略黄、淡黄、中黄和深黄多种,在摄影实践中应用最广泛,一般拍摄带有蓝天白云的雪景、海滨和远景风光,日光中拍摄人物肖像以及某些产品的静物摄影和翻拍资料等,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号数的黄滤色镜。
<br>
<br>
<br>红滤色镜
<br>红滤色镜能使红、橙、黄色光(光谱中波长565~700毫微米)得到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中红色光通过量最多;吸收的是绿、青、蓝、紫色光(光谱中波长400~565毫微米)。它只适用于全色片。通常为消除远景风光或雪景中的尘埃和薄雾,拍摄红色、棕色或褐色为主的物体,或为肤色较黑的人拍摄肖像和翻拍古书画等文献资料,均可选用不同号数的红滤色镜。深红滤色镜则是供军事、航空、医学及物理实验等红外线摄影专用的。
<br>
<br>
<br>绿滤色镜
<br>绿滤色镜能使青、绿、黄、橙色光(光谱中波长470~620毫微米)得到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中绿色光通过量最多,青、橙色光通过量极少;吸收的是蓝、紫、红色光(光谱中波长400~470和620~700毫微米)它在分色片中使用极少,多用于全色片。使用特快全色片,在红、橙色灯光下拍摄红、橙色为主的物体时,由于特快片对红光较敏感,为使被摄影物色调均匀,可加用淡绿滤色镜。一般在拍摄高山风光、田野风景、药草景物、翻拍红橙色的古书画,或在人造光下拍摄静物和人像特写时,可选用不同号数的绿滤色镜。
<br>
<br>
<br>蓝滤色镜
<br>蓝滤色镜能使蓝、青、紫色光(光谱中波长400~500毫微米)得到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中蓝色光通过量最多;吸收的是红、橙、黄、绿色光(光谱中波长500~700毫微米)。全色片和分色片均可使用蓝滤色镜。灯光中红、黄色较多,蓝色光偏少,如在灯光下拍摄,为弥补蓝色光的不足,可加用蓝滤色镜对红、黄色光适当地加以吸收。
<br>滤色镜具有吸收和通过的功能,运用它的目的就在于校正和调节景物的色调反差,使景物的色调与照片上的影调和谐自然
<br>双筒望远镜VS天文望远镜
<br>
<br>  买双筒望远镜好,还是买天文望远镜好。我想大多数同好都认为天文望远镜是最好的选择,他们认为天文望远镜的口径大,焦距长,倍数高是观天的最佳选择。可是在外出观测的时候他们就不会这么想了,他们会想当初为什么不买个轻点的望远镜呢,省的这么费劲搬。这时用双筒望远镜的人就会暗自偷乐“呵呵,该,谁让你有轻的不买,买的重的呢”。
<br>  其实双筒望远镜和天文望远镜各有千秋,关键看你用在那里,是干什么用的。如果你有钱有车的话,那么不管你住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买大的重的望远镜。如果你和本猫似的,是个穷人,每天靠偷(呵呵,不是真的)过日子的话,我劝你老兄还是买个小的光学素质好望远镜吧,既有用又便携。我不知道别的爱好者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反正我出去观测的时候都是骑自行车的,出市区大约60公里的地方去观测,如果我买了大家伙的话,累死我,我也骑不到60公里远呀。就算我买了大家伙,把它放在城市里,那不和摆设一样了吗,我花了那么多的钱买个摆设,我看我还是改名叫疯猫算了。此可见小的望远镜是多么的好呀。当然买个光学质量好的小望远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br>  下面我把天文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做个比较:
<br>  天文望远镜优点:口径大,可以观测到比双筒望远镜更多的天体;焦距长,适合观测行星和方便天文摄影;倍数高,可以看到更多的天体的细节。
<br>  天文望远镜的缺点:重量重,除非你有车,或是住在农村,否则要想发挥出上述的优点是不可能的。
<br>  双筒望远镜的优点:方便携带,可以带到很远的地方去观测,又不会累死你;成像尖锐,不论是看地景和天体,都要比一般的大望远镜要尖锐。
<br>  双筒望远镜的缺点:倍数低,观看天体的细节不如大望远镜好(这里是指双筒镜和天文望远镜同在郊外时的对比,人们不是常说,在郊外用一架小望远镜比在市内用大望远镜看到的星星要多吗,要我说不仅是星星,在郊外用双筒望远镜看到的夜空天体比大望远镜在城里看到的要多,而且清晰),没有架子,看天体时哆嗦(不过我认为用习惯了就会好了,我刚买俄罗斯20*60双筒镜时看天体是很哆嗦,不过过几次胳膊习惯了就好了,不过用它来看木星时,就不那么好了,我只能看到他的卫星,至于表面的细节由于望远镜抖动还是看不见,这时就现出天文望远镜的“英雄本色”来了)。看完上面的话,我想你对买什么望远镜应该有个数了吧。
<br>摘自《新浪网》http://photo.sina.com.cn 史高治
<br>选购双筒望远镜指南
<br>
<br>    双筒望远镜像相机一样,可为许多消闲活动增添乐趣。随着放大了的影像,观看赛跑或看到歌剧中女高音的愁苦表情时,便使人产生出亲历其境的感受。
<br>    双筒望远镜实质上是连成一对的望远镜。最简单的款式只有两片镜片:凸透前镜和凹透接目镜。伽利略在一说零九年得闻这项荷兰人的发明,随即在二十四小时内给自己造了个望远镜。由于是伽利略发同这种仪器的,故此望远镜又名伽利略系统。
<br>    只要放大率保持在低水平--约2.5-3.5x--就观看歌剧、舞台剧、马戏等室内表演而言,选用一副伽利略式“歌剧用望远镜”最好不过。可是,由于看东西所透过的圆光(名为“出射光瞳”)是在镜筒之内,视野范围便受到局限。基于这个原因,放大率超过四倍的伽利略式望远镜显示的圆形影像便十分细小,而视线范围亦狭窄得不切实际。
<br>    发明了这种望远镜后不到三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发明了一副望远镜可装置两片厚(正面)镜片。这样一来,出射光瞳便置于仪器这外,既提高了放大率,又扩宽了视野。可是,显示出来的影像却是倒转的。为了纠正这个问题,制造商需要第三种镜片。那可以是一片额外的镜片,但会使望远镜变得十分长,或是利用棱镜使影像倒正过来,同时又能缩短镜筒的长度。棱镜是光学仪器中的硬镜片,表面扁平、不对称,故必须加以精确的打磨。
<br>    最广泛使用的双筒望远镜用的棱镜是由普路(Ignatz Porro)教授约于一八八零在巴黎发明的。普路棱镜颇为厚重,但由于只有三面需要打磨,故此易于制造;加上镜片相当大,可让全部光线射进望远镜内。普路棱镜的使用,令双筒望远镜内的接物透镜置于镜筒主体以外;这个特点使得“普路望远镜”有个独特的外观。由于两片接物镜分隔开来,于是增加了--有时甚至夸张了--影像的立体感(即“体视镜”的特质)。
<br>    现代双筒望远镜的直管设计亦提供了极佳的立体效果。尽管这类望远镜实际上是用上了几种不同的棱镜设计,它通常被形容为roof-prism“脊形棱镜”双筒望远镜。由于脊形棱镜没有普路棱镜那么笨重,故此造出来的望远镜体积较小、重量较轻,而且外形较为流线--但效果并不较佳。棱镜之能够达到望远的效果,是单靠保存由接物透镜和接目镜形成的影像。
<br>    与普路棱镜相比,脊形棱镜系统较为复杂,而且由于公差须准确,制造起业也较困难。故此,即使是最优秀的脊形棱镜也比顶级的普路棱镜含有较多的角偏差。这样一来,品质便有点儿受到影响,不过,大多数使用者都好像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br>    我们能够觉察到的是,这类成一直线的微型镜片很多都不能产生完全浑圆的出射光瞳。要是光瞳不是造得绝对浑圆,若干光线便流失了,产生出来的影像也就显得阴暗了点。这个缺点十之八、九是由于使用的棱镜不够大,无法从接物透镜接收到整束光线,不过,光道内有机械障碍也可能是另一个成因。
<br>    高质素的双筒望远镜通常含有双镜片的接物透镜,或者贴合在一起,或者分隔开来,制造有如望远镜摄影的效果。这样子便再度缩短镜筒的长度。为了消除颜色上的差距,使用两种不同镜片是有其需要的。所谓消色差也就是将光谱上的两种颜色带到同一个焦点上。
<br>    最佳接目镜是含有四至六块镜片,跟照相机的镜片相类。这种颇为精密的设计有助于扩宽视野,并提供高视觉质素。
<br>    现今双筒望远镜品质极佳,主要是因为制造玻璃和镜片加膜的技术进步了,使制造商更能达到设计的要求。尽管接物透镜能为我们肉眼制造出美妙的影像,但在菲林上的影像却乏善足陈。我就不会向大家推荐将棱镜望远镜用作相机镜头--即使是上佳的棱镜望远镜。市面上最便宜的400或500毫米的相机镜头造出来的影像,比从任何望远镜所能取得的影像都要优胜。
<br>    怎样使用棱镜双筒望远镜
<br>    首先,屈曲铰位,调校两片接目镜之间的“双目间距离”。调校好后,你便会看到单一的、圆形的视野--并非电影或电视上常见呈哑玲形状。
<br>    然后,松弛双目,最好凝望天际。接着,利用望远镜看东西,慢慢控制镜筒,直至两个影像形成一个圆状。假如你的望远镜在铰链上附有双目间的标尺,你就要记下它,因为他人使用望远镜时或会搞乱了,而将望远镜合起来放回盒子里时也会弄乱了先前的定位。
<br>    现时市面上的双筒望远镜的款式大多数设有中央对焦设备,利用一个装在铰链上有刻痕的转盘,同时间将两个镜筒的事物距离调校妥当。此外,目镜之一(通常是右眼那方)有个独立的视力调校掣。这个装置可补救两眼间视像差异。视力调整器通常以屈光度数校准,或利用两边没有数字的标记校准。
<br>    把望远镜朝向远处一件物件,张开双眼,然后用手遮盖着右面的接物透镜。利用中央对焦转盘为左眼取得远处景物一个清晰的焦点。快速转动转盘,直到影像清晰时便立即停下来。然后盖着左眼的镜筒,转动目镜的调整项圈,为右眼对焦。同样快速转动,一到影像清晰时便立即停止转动。
<br>    我提议你用报告团轮流覆盖接物透镜,另方面双眼则保持张开。很多使用者调校时只是将眼睛轮流合上,这样做会令张开的一只眼过劳,结果调校出来的影像便不够清晰、准确。
<br>    要避免缓慢地细地细意调校,这样做亦会导致调校不准,因为我们的眼睛有能力适应不清晰的影像。留意双目间距离的调校位置,待下次调校时作为依据。假如这个调整做得准确,便可成为所有观察距离的标准读数。
<br>    尝试训练自己能够稳定地握着望远镜。若使用强力望远镜,这种技巧尤为得要,放大倍数为十倍及十二倍时,手若不定,影像便会抖颤得十分厉害。我的方法是抓紧两上镜筒,利用腕力将一个镜筒指的挂上,另一个挂下。这种等轴挂镜筒法可抵消两种力度的冲突,故此即使使用10×50的望远镜,双手也能反持稳定。
<br>    观鸟    爱鸟之人极多,各款可以想像得到的棱镜双筒望远镜都被用作观鸟之用。当然最理想是拥有一部可以稳握手中,而接物透镜又够大的强力望远镜。这样即使是在昏暗的环境下,仍可清晰地观看景物。最好莫如使用一个十倍望远镜,例如是Opotolyth Alpin 10×40。这种普路型的棱镜望远镜机身极为轻巧,重量只有470克,配以黑胶外壳,在起伏不平的郊野地区使用尤为合适。很多设计优良的8-10X观鸟望远镜都装在坚固的直线脊形棱镜,可选择8×30至10×50的望远镜。请记着,要是你能接受放大倍数较低的望远镜,例如8×,事实上还可用于其他兴趣方面。然而,观鸟不能使用超精密的脊形棱镜望远镜,因为它太轻,太细,难以稳握于手中。
<br>    剧院    对于喜欢观看舞台剧、室内体育节目的人士来说,袋装低倍数双筒望远镜是最有用的装备,但紧记要将放率经常保持在4×以下的低倍数。想想十九世纪法国的伽利略望远镜的放大效能,便知道毋须高放大倍数。这种老式的望远镜手工精巧,表面镀上了一层珍珠膜,在专卖旧货的跳蚤市场只售二十美元,便可提供三倍的放大效能,令使用者能舒适地观看景物。这类伽利略望远镜时至今日仍有制造,连接双筒的部分采铰接式设计,用者可随意调校,以适合双目的距离。另外也有装有一片脊形棱镜的小理产面棱镜望远镜。3.5×15上下的望远镜是理想的选择。在购买棱镜望远镜时,记紧纵横驰骋检查其近距对焦能力,因为这种效能有助你调校幻灯机的焦距,并助你看清无法走近观看的细小物体。
<br>    狩猎    爱好狩猎的美国人经常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打猎,故此大多选用7×35或8×30比较坚固精细的望远镜。近来他们又喜欢使用中度放大率而接物透镜较大的望远镜,例如是Leitz Trinovid 7×42B。这款望远镜的出射光瞳直径6毫米,在昏暗环境下的清晰度有17之高。但欧洲的猎人由于经常埋伏在遮帘后面,故大多选用规格比较复杂的望远镜,如特长的Zeiss/Hensoldt 8×56型。我以为最好选用镜身较细、较轻的望远镜。这些7×42系列的望远镜实际上比Leitz出品的10×40系列更长、更重,但在光学上的观点而言,它是一种设计精巧的望远镜,而且携带起来仍算得上方便;这系列的望远镜备有配上橡胶外壳的款式出售。
<br>    天文    如果没有了望远镜,很多爱观天象的人士便无法成为业余天文学者。其实几乎任何类型的望远镜都可以将物件与双眼之间的距离拉近。但如果使用的是接物透镜直径特大的望远镜,那么即使星体非常细小,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市面上很流行的7×50海军双筒望远镜显然是理想的选择。再好的有Nikon Astroluxe 10×70。特别设计专供人们手持或放于三脚架上观看星象的长形双筒望远镜的接物透镜与接目镜两者之间有较好的配合,故影像分外清晰,消色差能力奇高。这类望远镜之中(包括20×80型的)有很多都使用独立目镜聚焦。
<br>    体育    目下要观看运动场上的体育项目,最好是使用超小型的脊形棱镜望远镜,这类镜的规格繁多,不一而足,放大倍数由6×到10×不等。我推荐Carl Zeiss 8×20B望远镜,因为Zeiss是生产这类镜的鼻祖,而Zeiss的产品一直都为用家提供完美无瑕的视觉享受。当然其他厂亦有出产合用的望远镜,价钱平贵不一。这种望远镜最主要的特点是携带方便。这些8×20系列的望远镜的出射光瞳很细,只有2.5毫米,故在幽暗的环境下,表现不算太理想。由于这种镜的放大率很高,故不适合在室内剧院或观看歌剧时使用。
<br>    航海    任何一个水手都会知道只要是7×50的双筒望远镜,对在海上使用都会十群众观点适合。若全世界的海军都将这规格定为标准,了准没错了。除了镜身略为巨型和笨重外,这种望远镜几乎可以雄视整个望远镜市场。下图所示的是Bushnell Black Armored Ensign 7×50,这种镜实际上对航队司令也合用。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中间聚焦镜没有传统的刻痕转盘,它有的是快速运作的摇杆,Bushnell称这个为“瞬间聚焦”。跟所有7×50的望远镜一样,它有一个颇大的出射光瞳(直径7.1毫米),在昏暗的环境十,景物仍然十分清晰,但在强光下,当眼睛只能张开至2.5毫米宽的时候,它有助使双眼的视线成一直线。
<br>    数字的含意
<br>    双筒望远镜最重要的说明是以两组数字表示出来,中间以“X”分隔开。譬如,一副标记着7×35的望远镜可提供七倍大的放大率,置于前部的“接物透镜”的直径长35毫米。
<br>    放大率是指透过望远镜看到的景物的表面面积,与在同样距离,没有辅助仪器下看到的景物面积相比得出来的。想清楚放大的效果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望远镜其中一片接目镜置于一眼之前,而另一双眼则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看东西,你双眼看到的景物面积上差距之大,会令你惊讶不已。
<br>    将接物透镜的直径除以放大倍数便得出出射光瞳的直径。譬如一副7×35的双筒望远镜。出射光瞳便是35÷7,亦即5毫米。一个古老而不大可靠的光度测度法是将出射光瞳的直径开方,那么一副7×35的望远镜可能被说成有25的“几何光度”。问题是假如比较两副放大倍数不同而出射光瞳直径相同的望远镜的话,放大倍数越高的一副便显得较光。这样,7×35的一副看来比6×30的一副光度较强,而一副8×40的则显得有更强的光度--即使事实上它们的出射光瞳直径都是5毫米(其二次方即25)。
<br>    一九三三年,两具英国生理学家--W.S.Stiles和B.H.Crawford解释了这个现象的成因,他们确定人类肉眼瞳孔的外围部分不及中心部分的有效。举例说,他们发现距离瞳孔中心三毫米的一平方毫米部分只有中心同样大小部分的一半功效。
<br>    为了得出能真实反映光度的数据,可解释上述的反常现象。德国光学仪器工业引进了所谓“昏暗因素”(twilight factor),亦即放大倍数的平方根乘以接物透镜的直径。以常见的双筒望远镜款式来说,一个光度中等6×20的望远镜的昏暗因素便为49;而一副10×50的则得出158,一个相当大的昏暗因素。假如你想在日出或日落时使用望远镜,最好比较一下不同款式望远镜的昏暗因素。
<br>    视野    望远镜所产生的视场是圆形的;这些圆形在一个特定距离之下的直径便在其直线视野。一些制造商并无将这个直径度数刻在镜身上,而那些刻上的可用三种不同方法指示出安然无恙全相同的视野:140/1000;420/1000;8度。
<br>    第一种方法最好。它指出在1000尺、码,或米的距离下,视野的直径便有140尺、码或米。有一点须要留意:1000码距离下视野直径是140码的话,即表示在2000码距离下,直径是280码,亦表面在500码距离下,直径为70码。
<br>    第二个方法有刻意回避难题之嫌;420/1000的意思是在1000码的距离下直径是420尺。不过,若使用十进制的计算法,这种把戏便行不通了。
<br>    第三种方法用度数显示视野角度。这种说明对光学工程师有用,有时被用来掩饰狭窄的视野。幸而单赖一个魔术数字--17.5,便可避过这些三角学的错综复杂之处。若然双筒望远镜(或单筒望远镜)是以度数来分等的话,可将该度数乘以17.5,便可找出每一千单位距离下的视野直径。相反,假如你首先知道的是视野的直径,你便可将之除以17.5,找出有关度数。
<br>    双筒望远镜的视野主要决定于其目镜设计;设计可分为“普通镜”(其目镜角度为72至75度)和“广角镜”(角度为75至80度)两种。虽然视野的角度为一般推销重点,但较宽的角度不一定较佳。事实上,角度越大,要纠正视线的困难越大。以我的经验来说,大多数最优秀的望远镜所提供的视野只属一般角度,甚至有点儿狭窄。
<br>    如何选购合适的望远镜
<br>    活跃人士须要选择适合他们的望远镜;喜爱划艇人士多数会采用有防水胶套的7×50型;喜欢观察雀鸟人士一般爱用倍数较大的10×40或10×50型;狩猎人士由于经常要攀山越岭,故多采用轻盈的7×35或8×30型脊形棱镜望远镜。
<br>    若喜爱多种户外活动,但只想购买一部望远镜的话,应该选择那一种类型呢?
<br>    对于大部分户外活动来说,放大倍数最好是6×、7×或8×。更在倍数的望远镜难稳定对准目标,至于倍数少于6×的,则无助用者享受到户外观景的乐趣。
<br>    我个人建议选购出射光瞳直径不少于三毫米的产品,而且最好买光瞳较宽的类型。对于6-、7-及8×型的望远镜,其接物透镜的最小直径分别是18-、21-及24-毫米,但要注意光度并不代表一切。
<br>    我们眼睛的瞳孔的在日光下常会收缩至小于三毫米。假如出射光瞳的直径只比瞳孔大半毫米的话,我们的瞳孔便很难对准出射光瞳了。航海家因此喜欢用7×50型的望远镜,其出射光瞳的直径只比瞳孔大半毫米的话,我们的瞳孔便难对准出射光孔了。航海家因此喜欢用7×50型的望远镜,其出射光瞳直径为7.1毫米。他们使用这种大型镜,即使在摇摆不定的艇上,也可轻易对准目标。由于这类镜较大而重,所以我建议采用出射光瞳直径是4或5毫米的款式,作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用以观景的望远镜。美国最受欢迎的7×35型便是这类多用途镜了,至于欧洲人爱用的8×30型,虽然它的放大程度略有增加,但对它的光度却丝毫无减。购买望远镜时,若果镜的体积和重量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又不打算经常在弱光下观景的话,袋装的6×20或8×20型脊形棱镜望远镜可能十分合用。
<br>    佩戴眼镜人士最好用一般人所说的“B型”双筒望远镜,因为该类镜的出射光瞳置于接目镜片的较后位置。一般双筒望远镜与眼镜配合时较为困难,而且缩小视野范围。使用“B型”镜则没有此等弊病。正常视力人士使用时,其可收缩的胶眼框可随意伸缩调校视距。
<br>    新一代的包橡胶壳望远镜的防水避震性能更为卓越。我们对这些产品的技术优点不用置疑,但是对它们的面动脑筋程度则甚表怀疑。若价钱便宜或适中还可,但若是贵价货,我就不会选这类型,因为贵价货理应是异常耐用的。
<br>    双筒望远镜中最具争议性的可算是那些可作变焦观景的款式了。它们有多种放大程度,如7-15×及7-21×型等。我不大欣赏这些镜,因为其视觉效果要比其他同价的标准型镜差,在变焦后经常要重新对焦。高倍数变焦望远镜放大景物时较难维持稳定,而且这种镜较大而重,价钱比一般镜昂贵。原则上,这种镜是会有所改良,如相机的镜头不断改良一样,届时便会带给爱好此道者更多观景乐趣。
<br>摘自《相机世界》1987.No.12
<br>话说军用望远镜的使用
<br>
<br>
<br>
<br>民主德国6倍和8倍“ 蔡司”军用望远镜
<br>         
<br>
<br>    军用望远镜用于观察战场、研究地形地物和侦察目标;还可用右目镜中的密位分划进行简易测量。
<br>    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一般分三等:中倍率(6-10倍)、大倍率(10-20倍)和变倍率(德式20-40倍,国产25-40倍)。军用望远镜过去以6倍、8倍居多,现在7们的军用望远镜颇为流行(理由为人的目视距离约7km)。除美国、德国之外,俄罗斯、中国相继研制了7倍军用望远镜并装备部队。望远镜并非放大倍率越大越好,放在倍率超过10倍,通常应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如果仅用胳膊支撑使用,手的颤抖对观察的影响就很严重,观察效果就会变差。另外在评价选用望远镜时,还应考虑几何光力的大小。一般地,小光力望远镜(出瞳直径为2-3mm),适于良好照明条件下使用;中光力(出瞳直径为3-4mm)适于一般照明条件下使用,如我军62式8倍观察红外望远镜(出瞳直径为3.7mm);高光力(出瞳直径为4-6mm)不仅适合白天使用,而且适合于黎明及黄昏低照度条件下使用,如我军新式的Y/GG95-7型望远镜(出瞳直径为5.71mm)。
<br>    使用望远镜,首先要装定视度。手持望远镜向千米以外的远目标观察。分别对左、右眼进行装定,转动目镜视度转螺直至清晰为止,记住视度的分划数。继而装定目距。双眼通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扳动望远镜筒,使两个视场汇合成圆形,这时目距的分划数就是观察者的目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后,应记住自己的视度和目距,再将使用时就可以直接装定,使用望远镜观察时应双手持握,两肘夹紧紧靠胸前,这种姿势比较稳固,如果有工事或其他依托物,肘部应尽量支撑,特别是使用大倍率望远镜。在雪雾天气或强烈日光下使用望远镜,可戴上滤光镜,使观察较为清晰。
<br>    军用望远镜中的密位分划可利用“上间隔,下1000,密位、距离摆两边,要想求得那个数,对角相乘除邻边”的公式,即可测方向角、高低夹角和目标距离。这在“军事地形学”中有专门讲述,是每个军官或侦察兵的必修课程。
<br>
<br>    渊源与发展
<br>
<br>    流入我国的第一具望远镜是明天启6年(1626年)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携带入京的。汤若望和李祖白两人共同翻译了《远镜说》一书,把西方望远镜的制作方法介绍到中国。崇祯2年(1629年),大学士徐光启奏请装配3具望远镜来测天象,由汤若望监制的望远镜崇祯皇帝还去看过。中国民间较早独立制造望远镜,见诸记载的是明末苏州人孙云球。据康熙《吴县志》载,登上虎丘用孙云球自制的“千里镜”试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诸峰,峻赠苍翠万,象毕见。”中国最早将望远镜用于军事的则是明末苏州人薄珏,“崇祯中,流寇犯安庆,巡抚张国维令珏造铜炮,设千里镜视敌远近,所当者辄糜烂。”薄珏创造性地把望远镜放置在自制的火炮上提高了射击精度。
<br>    清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国的望远镜逐渐进入中国。如清康乾时期的宫迁画师郎世宁所绘香妃戎装像上,顶盔贯甲的香妃就令人瞩目地握着一具单筒望远镜。从1859年英国人俄李范所著《跟随额尔金勋爵出使中国日本亲历记》一书的插图可知,当时入侵广州的英法联军所使用的是单筒伽利略式望远镜(见彩图,法国16型10倍望远镜)。
<br>    1937年5月,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务处按照荷兰的图纸资料,在3个月的时间内仿造出荷 兰式3倍直筒望远镜样品。同年,柏林大学公费留学生龚祖同奉命到德国亨索尔茨厂实习,在威德特教授的指导下,与金广路一起设计了6×30(即放大倍率6倍,物镜直径30mm)双筒军用望远镜。1939年1月,昆明22兵工厂(后与51兵工厂合并改为53兵工厂)开始试制双筒望远镜。3个月后,试装出中国第一具双筒军用望远镜,从1939年至1949年,共生产了2万余具。这种望远镜曾以当时军政部部长何应钦的号“敬之”命名,后改称“中正式”。这种望远镜左右目镜均可按需要调焦,右目镜中有密位分划,用于测量,镜体上饰硫化皮制的防热层,花纹大面凸现,外观粗犷。“中正式”及“军政部造”的椭圆形标记用极细的金属丝嵌入镜体端面.
<br>    在抗日战争前,国民党军队不仅战术思想师法德国,连武器装备也是由德国进口或仿德国制造。望远镜也不例外,从德国引进较多的是著名的“蔡司”望远镜。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曾批量装备由美国提供的威斯汀豪森公司生产的M3型6×30和M16型7×50军用望远镜(见彩图)。这两种望远镜在二距时曾大量装备盟国部队。值得一提的是,战后日本自卫队和台湾军队亦仿制美国望远镜装备部队,美式望远镜不同于欧式望远镜,只能从后面(目镜)方向打开,这种结构牢靠且密封性能好,但制造复杂,成本高。
<br>    无论是国民党军的“中正式”还是不同时期进口的德国、美国以及英国和加拿大的军秀望远镜,都曾被我人民解放军大量缴获,成了为我所用的战利品。例如,红军有中央苏区反“围剿”中缴获的一具德国8倍“蔡司”,抗日战争时,一直为周恩来所使用 ;彭德怀元帅指挥西北解放战争时,一直使用的是一具德国6倍“蔡司”.解放战争中我东北野战军缴区美式望远镜较多,如罗荣醒元帅使用的是M3型6倍望远镜;指挥塔山阻击战闻名的胡奇才中将使用的是M167倍望远镜,抗日战争中,我军缴获侵华日军6倍军用望远镜多种,其中标明“富士”的日本望远镜,其实是德国“蔡司”的翻版,我八路军--五题首战平型关即缴获日军根据板垣师团第21旅团装备的此种望远镜。日军还有专供炮兵使用的所谓“炮二型”6倍望远镜,以及TOKO8倍、10倍望远镜。
<br>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人民解放军装备的望远镜多是引进苏联、捷克和民主德国的,如50年代进口苏联的Б-6(6×30)和Б-8(8×30)望远镜(见彩图),捷克的ХЪК6×30、30ХЪК8×30望远镜,以及民主德国耶拿(JENA)制造的“蔡司”6×30、8×30(见彩图)及7×50、10×50、15×50几种望远镜,50年代,中国进口的军用望远镜,无论是光学系统还是外观,德国“蔡司”最好,苏联次之。捷克的ХЪК望远镜外观较粗糙,镜体没有采用硫化胶皮的防热层,而仅涂以黑漆。
<br>    60年代初,我国的望远镜也同其他武器装备一样,走自行设计生产的道路,我国自行生产了62式15×50望远镜 。这3种国产军用望远镜与众不同的是棱室前护盖上装有固定的干燥器,特别是62式8倍观察望远镜的左物镜后焦面装有一个感光屏,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红外光源的影像即可观察到敌方使用红外夜视器材的情况。近年来我国采用先进技术,又为部队设计生产了GG88-212型12倍及Y/GG95-7型7倍望远镜(见彩图)。这两种望远镜除密封性能好、光力强之外,还在测量分划中增加了视距曲线,可迅速读出目标的概略距离。  
<br>
<br>
<br>摘自《轻兵器》2000.4.1 沈克尼
<br>话说军用望远镜的使用
<br>
<br>
<br>
<br>7倍“ 蔡司”军用望远镜
<br>         
<br>
<br>    望远镜是17世纪发明的最重要的科学仪器。一般认为,望远镜是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商汉斯·利珀希在1600年发明的。汉斯的发明立刻被荷兰一位将军所重视。此后望远镜传到其他欧洲国家,人们称它为“荷兰柱”。望远镜于明天启年间传入中国后,时称“千里镜”,一方面成为王公贵族的玩物,另一方面还用于军事。据《台湾外纪》载,明末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临终前一天还“强起登将台,持千里镜,望澎湖有舟来否”。
<br>    望远镜是许多优秀将官的珍爱之物。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克西安之后,彭德怀元帅送给即将进军西南的贺龙元帅一盒烟斗丝,而贺龙则送给彭德怀一具缴获敌军的大倍率军用望远镜,彭总当即从牛皮盒中抽出拿在手里把玩不已。我军优秀指挥员粟裕大将特别喜欢望远镜、指北针、地图;西北野战军第二军的同志都知道老军长郭鹏中将有三件宝:望远镜、指北针、日本马刀。前两件宝是解放陕西的壶梯山作战中缴获敌军旅长的。1950年我军进军西藏阿里时,郭军长慨然将珍爱的望远镜和指北针曾予先遣骑兵支队指挥员彭清云。
<br>    笔者翻阅志愿军步兵第三十六师占史,三年抗美援朝战争,该师缴获枪炮成千上万,而望远镜却只获4具,足见珍贵。望远镜似是指挥权的象征。1945年侵华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投降时,在交出手枪、指挥刀的同时,还被我方要求交出望远镜。
<br>    二
<br>    笔者在《话说军用望远镜》一文中,多次提及德国的“蔡司”望远镜。1846年,德国企业家、世界著名精密光学仪器制造商蔡司在耶拿开设工厂制造显微镜及其他光学仪器。1866年,蔡司聘请耶拿大学物理学家阿贝尔为研究主任,并成为合股人。阿贝尔协助蔡司进行早期产品的改良,他们与化学家肖特试制出100余种新的光学玻璃和多种耐热玻璃,公司以光学仪器闻名世界,蔡司去世以后,阿贝尔成功地改组了卡尔·蔡司机构,经营范围拓展到望远镜、照相机。
<br>    我国清末甲午战争后,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改革。彭世凯编练的新军、习洋操、持洋械。清廷几次下令,新军装备主要以德式为准,望远镜也不例外。新军编制装备中每哨(排)配时钟、望远镜、指北针各一,每队(连)配电话机、大望远镜一具。以时驻京师南苑的北洋军主力、冯国璋第六镇(师)为例:清静 末陆军部档案记载,全镇配有“四倍光千里镜二百八十四个;八倍光千里镜一百八十个”。望远镜在新军中装备较为普及。
<br>    民国时期,军用望远镜同其他军械一样,多由德国进口。柏林葛尔茨望远镜公司和蔡司公司都曾专门生产过中国订制的望远镜,而以蔡司最多。仅1930年到1935年间,国民党政府向蔡司公司进口军用光学器材就耗用国币455万元。民国初年以读者论坛 彭护国和编辑《曾胡治兵语录》闻名的蔡锷将军,指挥作战时所用的即是8倍的蔡司望远镜。以指挥绥西抗战出名,其后官至“华北剿总司令”的傅作义上将在抗日战争时期使用的是一具大倍率蔡司望远镜。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各类蔡司望远镜我军缴获颇多。
<br>    20世纪50年代,我军从民主德国订制了5个品种的军用望远镜,在镜身棱镜室后盖上除有蔡司和产地耶拿标记外,还有我军军徽。其中简称“德7”的7×50的蔡司望远镜综合技术指标较高(特别是分辨率、几何光率),堪称“蔡司之冠”。此外,15×50的蔡司望远镜倍率大,可远距离观察战场形势,为高级指挥员专用,通常由参谋人员携行,在部队中装备比例较少。这些由东德进口的蔡司军用望远镜,其技术源自30年代德国蔡司的原型。其主要改进是将镜片镀蓝膜或紫膜,以防止透镜表面的反光损失。另外镜身部分原为铜制件,后改为铝合金件,更加轻巧。二战前的光学玻璃与战后的不同,战前的光学玻璃和现在的玻璃板的成分相近,属于苏达玻璃,容易被水慢慢溶蚀,易焦化。镜片焦化后有变白、变蓝两种。变白像毛玻璃,透明度降低无不使用;变蓝的则能防止反射光,增加透光率,从镜片焦化变蓝的旧望远镜中看物体反而更明晰,在这样的启发下,专家们加以研究形成了望远镜、照相机镜片镀膜技术。50年代进口的蔡司军用望远镜,伴随我军中级以上指挥员和机关参加了对印度、越南,以及珍宝岛等自卫反击作战,80年代初逐步从我军装备中退役。
<br>    三
<br>    俄罗斯的军用光学工业始于1905年,第一个制造军用光学仪器的车间在奥布霍夫铸钢厂建立。1908年这个车间开始生产望远镜、小型炮队匀是,生产原材料依靠进口。1914年俄国建立了独立的光学机械厂。苏联军方曾宣称,30年代中期,其光学仪器已达到西方最发达国家水平。
<br>    苏联在30年代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曾将一些军械输送给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其中包括Б-6军用望远镜,如马占山将军在组织指挥东北抗日联合军时就使用这种望远镜。50年代初,我军从苏联进口Б-6、Б-8两种军用望远镜,为节约起见,配我国生产的牛皮盖、绿帆布镜盒。这两种望远镜主要装备我陆军分队,镜身或铰链上有苏联镰刀斧头党徽或棱镜折射箭头的光学符号。
<br>    50年代我国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XbK6倍和8倍军用望远镜,镜身上有我军军徽,镜体无硫化皮的防热被,仅涂以腻子和黑漆。捷克是传统的轻武器出口国家,50年代作为华沙条约成员国之一,其轻武吕并非照搬苏联制式,如捷克军队发射7.62mm托卡列夫弹的VZ52手枪,从外形和保险装置均不同于苏制TT式手枪。又如捷军M58突击步枪与苏军AK47突击步枪外形虽大致相似,个别部件也不相同。有“捷6”、“捷8”之称的捷克XbK6倍、8倍的军用望远镜也是如此,既不同于苏联,也有别于德国的同类产品。如“捷6”目镜部分的构造较“德6”的视度装定机构就有所不同,“捷8”与“德8”的目镜片虽同为爱弗尔二式,但视度装定机构也有差别,还有一种XbK12倍(12×60)的军用望远镜,物镜筒长达11cm,体积大,部队装备很少。
<br>    四
<br>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曾缴获许多美制的M-6型6M-16型7倍两种军用望远镜。毛泽东主席直到建国之后,到外地巡视仍使用战争年代所获的美制6倍望远镜。不过我军缴获最多的还是抗日战争中侵华日军的望远镜。
<br>    1933年,日军根据“满洲事变”的经验教训,大量生产简便的九三式4倍(4×40)望远镜装备陆军步、骑兵分队。1933年日本皇纪二千五百九十三年,故称“九三式”。九三式望远镜右镜筒中有水平各40密位,俯仰各25密位的分划板,目镜的调焦轮在铰链下,左右同步调整;主要用于敌情搜索和射弹观测,以及简单的密位测量。这种5倍以下的低倍率的伽俐略式望远镜,俗称观剧镜。其特点是无转像装置,且视场小。一般认为,不能装分划板,故不适合军秀。而日军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说是个“创造”。
<br>    日军十三年式6倍(6×24)望远镜是军官个人装具,有“马来之虎”之称的山下奉文大将在进攻新加坡时,就使用这种望远镜。十三年式6倍望远镜和炮兵专用的九八式7倍(7×50)望远镜是仿德国蔡司望远镜。其光学性能好,适于低照度条件下的观测,特别是九八式7倍望远镜有“夜间双眼镜”之称。这两种望远镜都是日本陆军野炮观测车中装具。
<br>    前日本陆军最大的望远镜是60倍双目望远镜,连同三脚架质量为282kg,主要配置于国境,用以观测敌方军队部署,敌国内俗人情,以及铁路、公路的变化,敌军演习和军用设施等,日军称,这种大型望远镜适于“满洲(我国东北)平坦地形的精密观察。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至1935年间,日军根据我国东北地形开阔,展望良好的特点,研制了步、骑兵手持的、潜望高度0.54m的九三式和潜望高度达28m的九五式观察镜,以适应东北地区的高梁地和森林中的隐蔽观察。1986年,笔者撰写《近百年来日本对我国兵要地志的研究》时指出,日本兵要地志的调研是以我国为始。而其军用望远镜亦是以我国为战场的需要而开发的。足见日本军国主义在历史上对我国的侵略野心。
<br>    当时日军还装备有三七式6倍(6×18)、二式8倍(8×32)军用望远镜以及海军要塞用的八九式15倍、九四式10倍军和望远镜。此外,二呀期间日本急剧扩充军队,特别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征召大批预备役军官入伍,许多军官将自费购置的种类繁多的非制式望远镜带上侵略战场,这些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的非制式和制式的望远镜全部为我抗日部队所获,成为历史上日本侵略我国的见证!如笔者手中就有TANIX8×25、MAGNA10×50、8×30等数种。
<br>    五
<br>    军用望远镜与民用望远镜的主要区别,学才任志文指出:军用望远镜有用于简易军事测量的分划板,而且同瞳距离较在三令五申 于观测者佩戴防毒面具时使用。军用望远镜的设计审慎,用材和工艺考究,因而像质好、杂散光少,放大倍率与入瞳大小匹配达到最佳分辨率,军用望远镜的镜身采用金属而不用塑料,以确保长期使用后不开裂、不变形,与之相比,民用望远镜在密封和用材方面要差些,有的不仅是镜身,甚至内部镜片也用塑料制造。另外,军用望远镜在出厂前都要经过振动试验、高温(55度)和低温(-45度)试验、淋雨或浸水试验、气密试验等一系列环境试验。有的军用产品镜体内还装有干燥气(如国产62式8×30及63式15×50等),出厂前抽出空气再灌入干燥空气或氮气,以防止日后内部镜片长霉生雾,民用望远镜则一般不做环境试验,或仅做部分试验,因而成本和售价低。
<br>
<br>    (本文经石家庄军械学院光学专家郭晓维教授审阅,特此申谢!)
<br>
<br>
<br>摘自《轻兵器》2000.5.1 沈克尼
<br>
<br>简谈民用望远镜
<br>
<br>    望远镜是观察远处景物的一种助目仪器。常见的光学望远镜一般分为观测天文的望远镜和观察地物的望远镜两大类。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开普勒式望远镜和牛顿式望远镜;地物望远镜主要有伽利略式望远镜、透镜转像式望远镜和棱镜转像式望远镜。从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目镜中看到的是倒立的影像,而牛顿式望远镜的观察孔是在镜体外侧,与被观测物成90度直角,。故此它们都不宜作为观看地面景物和人像的仪器。
<br>    伽利略式望远镜是最常见的普通望远镜,这类望远镜结构简单,由一块凸透镜(物镜)和一块凹透镜(目镜)组成,从目镜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影像,适用于观察地形、景物。
<br>    透镜转像式望远镜和棱镜转像式望远镜是在开普勒式望远镜的原理基础上,加装了转像装置(透镜或棱镜),把倒立的影像转成正立的影像,这样就可以用来观察地面上的景物和人物了,透镜转像式望远镜的镜筒较长,为携带方便,镜筒多为可伸缩调节的形式,其质量较大。
<br>    1848年意大利工程师保罗发明了棱镜转像式望远镜,即使两个直角规棱镜的折射棱相互垂直,一个将影像的左右颠倒过来,另一个将影像的上下颠倒过来,这样不但得到了正立的影像,而且还起着“折叠”光路的作用,缩小了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使望远镜镜筒的长度大大缩短,质量也大幅度减轻,但是它的结构较复杂。
<br>    地物望远镜的外形有单筒望远镜和双筒望远镜之分。单筒望远镜的视场很小,且在观看节目、景物时,操作不太方便,观察效果也不理想,故很少有人使用,双筒的伽利略式望远镜和透镜转像式望远镜,其物镜中心间距与目镜中心间距相等,视场也较小,伽利略式望远镜的光量较强,透镜转像式望远镜的体积较大,双目(即双筒)手持式的棱镜式望远镜视场大,立体感强,观察效果很理想,因而使用广泛。它旅游、观剧、狩猎、勘察和航海的得力助手,深爱人们的喜爱。
<br>    望远镜的放大率是它的主要技术性能,也是使用者最关心的数字参数。放大率是用倍数来表示的,是指用望远镜观察时,视网膜上的像高与用人眼直接观察时视网膜上的像高之比(例如:2倍的放大率表示物体在望远镜中所成的像比用肉眼看到的远处物体大1倍)。望远镜的倍率越大,其视界就越小。视界也叫视场,亦即“视野”,它是指望远镜成像的物面范围,即望远镜在固定不动的状态下,通过目镜所看到的景物横向范围。可见,使用视场大的望远镜所观看到的景物范围宽广,这对搜觅寻找目标很有利。
<br>    望远镜物镜孔径的大小决定光线(即光通量)进入镜中的多少。当放大倍率相同时,物镜直径大的望远镜,获得的光通量强,这样在光线较昏暗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分辨能力就高,观察效果就好,物镜的孔径是以mm标示,例如一架望远镜标有8×30mm、8.5,即表示其放大倍率为8倍,物镜的直径为30mm,视界为8.5度,这样可计算出,1000m处的视场宽度约为150m。一些产品的说明书上有些解释,但常被销售人员“热情”地歪曲为1000m处的景物可“拉近”到1500m。
<br>    伽利略式望远镜的放大倍率 般为小倍率(2-4倍),其品种以民用低档品的儿童玩具居多。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双手持握的望远镜以棱镜式望远镜为最多。该镜种依放大倍率可分为中倍率(6-8倍,视界8-5度)和大倍率(10-20倍,视界5-2度)两类。中倍率望远镜中8×30的规格适宜旅游观光之用,它体积小,质量较轻,非常便于外出携带。使用倍率大、视界小的望远镜时,易产生眩晕感。大倍率望远镜中以10×50的较为常用。另外,放大倍率在20-40倍的高倍率望远镜均采用脚困固定安装使用。
<br>    手持式双筒望远镜的两个镜筒较接在一个公共轴上,使用时观察者可根据自己的瞳孔间距调节两个目镜的间距。通常,人的双眼视力是有差异的,望远镜能依使用者的不同视力进行调整。
<br>    民用望远镜的视度调节多为中调式,即调焦机构在公共轴(亦叫中轴)上,右目镜筒可以微调视度,用以补偿双眼的视差。调焦的方法是:先调节中轴上的调焦手轮或扳手,使左眼清楚地看到目标,然后再慢慢转动右目镜筒,这样双眼就能观赏到一幅清晰满意的景象画面。军用望远镜则分别要围动左、右目镜的镜筒进行调焦。
<br>    大多数军用望远镜在右目镜镜筒中有测距的密位分划刻度线,其功能是在军事上用于瞄准和测量,当用它在日常生活中观看风景、球赛时,就有些妨碍视线了,但在旅游时可以利用分划线来概略测量距离,只要测出目标的密位数,根据密位公式便可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的概略距离(详见《轻兵器》2000年第10期“读者信箱”相关内容)。
<br>    为提高望远镜的清晰度和镜片的透光能力,二次大战后各国生产制造的望远镜镜片均采用镀膜工艺。镀膜是为了防止透镜表面的反光损失和反射光对影像的损害而施行的一种技术处理。已镀膜与未镀膜的镜片,是很容易区别的。已镀膜的镜片表面反光呈蓝色、紫色或橙黄色,而未镀膜的镜片表面反光呈白色。低档品(玩具)的镜片一般不镀膜。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同是镀膜的望远镜,民用望远镜和军用望远镜是有区别的。民用望远镜是把镜片加工定型后平摆在真空柜里,慢慢打入雾状的色膜颜料,就如同灰尘降落在家具表面上一样来完成镀膜工艺。所以附着在民品望远镜镜片表面的色膜就怕擦抹和手摸。这种“尘埃落地”式的镀膜工艺属于物理镀膜。物理镀膜的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军用望远镜采用的是化学镀膜工艺,即成膜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在玻璃表面形成薄膜,其特点是不怕擦和摸。这样,在瞬息万变、战火纷飞的恶劣环境中,一旦镜片表面有污物,可用衣袖、手套,甚至手指迅速擦拭干净,以免贻误战机,镜片镀膜工艺成本的不同,也是决定其价格高低的因素之一。
<br>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允许,购置一架价格较贵的变倍望远镜则更为理想,它能从小到大逐渐改变放大倍率。使用时可先用小倍率、大视场定向概略搜索寻找,然后再转用大倍率、小视场仔细观察研究目标,尤为方便。
<br>
<br>
<br>《轻兵器》2001.10 刘炎
<br>
发表于 2002-4-1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研究者大肆偷捕中国蝴蝶 珍稀品种取上日本名

以上文章为取自相关论坛,请原作者见谅,只是想方便阅读。如果引起纠纷,请版主删除。谢谢!
发表于 2012-9-2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来学习的  没看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12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1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9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文章新看,温故而知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3-17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受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