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旅行和摄影的N种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2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hshyy 于 2018-3-12 19:29 编辑

    已然是全民皆为摄影师的年代,只要手上拿着一台能拍照的玩意儿,就可能在flicker或者instagram上成为红人。旅行中的红人尤其让人关注,因为拍摄者所看到的风景文化被直观地传达出来,既是客观的记录,又是有情感的个人表达。

  谁不羡慕那些总是“在路上”的人?看看他们旅途中的图像,就嫉妒到牙痒。职业人像摄影师也会为路上的风景所感动,拍些旅行中的小片段。

  而你又见过在哪个美景之处少得了一台专业相机在拍摄在记录?

  摄影和旅行,谁离得开谁?

  

  对大部分游客来说,也许, 在旅行中,摄影不必那么考究。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记录。一些欢乐的时刻,时间久了就忘记了,大脑中的小海马容易沉睡,而回头看看那些拍下的瞬间,就轻易找回了被遗忘的时光。

  小的时候父亲教我们几个姐妹学习照相,从一台国产的海鸥胶片机开始。裂像对焦把我这个高度近视眼折磨得快疯掉了,因为怎么也看不清那些线条是否都齐整,也想象不出有焦点和没焦点有什么差别。那个时候,拥有自动对焦(Auto Focus)的相机成了我最强烈的梦想。转年,就有老师赠送了一台美能达(MINOLTA)的AF相机。梦想的时间短暂,瞬间就成了现实。

  摄影设备在近20年的确是这样发展的。一有梦,就成真了。

  大街上,几乎人手一部相机,随时随地可以拍,体积那么小,那么轻,像素那么高,还能通过应用软件加不同的滤镜,直接做各种后期。 我没有预想过,对图片制造设备的要求,一被提出就立即满足。数字时代也太瞬息万变了!

  这种速度还有点让我怀念胶片时代,全机械的时期更是有味道。虽然对焦很慢,也因为担心浪费底片而慎按快门,机身就是一坨铁那么重,照片拍完还看不见效果。但是那个时代,摄影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情,它是一种技能,一种不能轻易模仿的艺术创作形式。而现在因为数字时代的飞速发展,图片泛滥了。摄影不需要任何技术,“傻瓜”每一台设备,只需要不停地释放快门,能逮住一个好画面,似乎就站在摄影师的队伍里了。

  一定有很多人准备好给我扔西红柿了。可能你现在正手持一部微型的手机相机二合一的设备,刚刚还拍了窗外的浮云,还有空姐奉上的午餐,读摄影的文字,到这里就开始反胃。不过我真的没有任何埋怨数码摄影的意思,相反,它的高速发展为我、为我们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因为它的出现,人们现在开始更严肃地去对待即将被吞噬的传统摄影,并且也沉淀下来去思考摄影的价值和意义,这真的是一个大课题。

  在1936年,单反相机才首次出现,那台德国出品的Kine Exakta采用的还是俯视取景器,到1948年康泰时(CONTAX)才研制出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成为当今常见的单反相机外形。现在的单反,想要什么功能都行,LCD取景、全自动对焦、全自动曝光、高速连拍、包围曝光、ISO高到10000……方便摄影人拍摄各种题材。并且它普及得不像话,一度成为文青的“装”备,后来又成了三口之家的必备旅行设备,现在是老年人退休之后寻找生活乐趣的武器。旅行在外,什么都可以不拿,单反不能没有!

  一旦在海边拍的云彩出不了层次,夜景噪点太大,或者暗弱光线下虚焦了,人们往往先推托说设备不行,而这个人手里拿的可能都是一台5D了。设备真的就那么重要,一定要追着数码发展的速度和它赛跑吗?

  追溯到单反出现之前,从1839年达盖尔(Daguerre,Louis Jacques Mandé,1789-1851)发明银板摄影术开始,摄影的历史都近100年了,在那期间,已经有无数摄影家用笨重的大画幅相机,以银板、玻璃板为底片,拍摄出至今都无法超越的作品。所谓的“设备”,只要了解它,恰当地使用它,怎么能拍不出作品?最近采访一位著名的摄影师,他就是这个观点的绝对支持者。你见过拍时装图片用卡片机的人吗?绝对分辨率够高,画质够好,印刷效果精美。用他的话来说,“真正把手中的设备玩熟玩透的摄影师在北京没有几个”。根据不同的色温来调白平衡,单就这一点,很多摄影师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我有一次在日本出差,随行的摄影师在拍静物的时候都随身带色卡,我当时很惊讶,但他说这是专业摄影师必需的,无论经验如何,相信眼睛是不够严谨的。北京的摄影师用测光表很普及,但带色卡的少之又少。

  说到严谨,大师中又有反例。很多人喜欢爱德华·韦斯顿拍摄的海螺,他用光独特,自己搭建了一个曝光环境,在圆形的铁筒中他小心翼翼地把海螺放稳,长时间曝光,用1个小时甚至更长。懂摄影的人又该问了:胶片早就互易率失效了,曝光那么久?是的,韦斯顿是这样拍的,他的日记中如是记载。他觉得想用什么曝光组合,眼睛一看就知道了,所以他从来不用测光表,可是他拍摄的作品张张都能做到现在数码设备的高动态效果,从最暗到最亮,高光和暗部都不丢细节甚至达到完美,这才是大师!

  这位大师自由不羁,他在世的日子生活一直有些困窘,对摄影的热情却从来不减。他也找过很理想的工作,不过这工作短暂,是应出版社之邀,为《草叶集》拍摄插图。他用出版社提前支付的费用买了一辆车,开车横穿美国,以自己的理解拍摄风光人文图片。这种模式就好比后来的美国《国家地理》的签约摄影师一般,支付费用,做专题拍摄。让摄影师创作,背后有资金支付所有消耗,这可能是当今很多摄影师的梦想。毕竟,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恨他,就让他玩单反吧!”爱上摄影的人都会像上瘾一般,一边追求技术,一边追求器材,把有限的钱花到无限的摄影消费中。尤其是钟情于传统胶片摄影的人,钟情于大画幅传统摄影的人更是有点“挥金如土”。胶片变得越来越昂贵,相纸的价格也突飞猛进,拍一张底片的成本就数百元,这样的成本使得拍摄的感觉像是小米加步枪,而别人却都用的是机关枪。可是,传统摄影就是有很坚实的拥趸,柯达停产了,依尔福也只在卖库存了,大批传统摄影粉丝买了冰箱囤积胶片和相纸,还在紧巴巴地维系对胶片摄影的追求。当今摄影圈里的很多名家,都还在用胶片拍摄,尤其是大画幅胶片。发哥玩8×10,他是明星中最有名的专业摄影家,而郑中基、杜汶泽、任达华都是很有知名度的明星摄影师,他们一玩,就上胶片。今年在奥运会的现场报道里,还看到一位年长的摄影师在用4×5相机拍体操运动赛场,他是大名鼎鼎的David Burnett,曾参加过越战报道,为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的每一位美国总统拍过照片,联系图片社的创始人,荷赛轮值主席之一。奥运旅行带4×5这么个重家伙,真是有点疯狂。

  对大部分游客来说,也许, 在旅行中,摄影不必那么考究。他们更多需要的,是记录。一些欢乐的时刻,时间久了就忘记了,大脑中的小海马容易沉睡,而回头看看那些拍下的瞬间,就轻易找回了被遗忘的时光。可是游客中不乏有大师的存在,因为大师也需要旅行,需要去看世界,作视觉探索,所以,别小觑身旁在拍摄的人,他的作品也许转日就在MOMA卖500美金一幅。所以,在下文中将读到的大师——韦斯顿、弗兰克、荒木经惟、肯纳还有年轻的麦克金利,都是在旅行的路上寻找创作的坐标,一边行走,一边倾注自己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性格和情绪完全不同,看作品,你就懂了。然而对于摄影发烧友而言,拍出好作品,留住旅行的美好,就当是生活的小甜点,每当午后沉醉的空闲中,翻出来浏览,立即被幸福感包围。心理的满足,比什么都重要。

 

  1941年,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接受出版社邀请为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草叶集》配图,他选择了一种浪漫的方式:携妻环美自驾旅行拍摄。在将近10个月的时间里, 韦斯顿与妻子两人开着被他们昵称为“沃尔特”的福特汽车穿越了24个州,行程接近25 000英里。旅程中韦斯顿主要使用8×10的大画幅相机进行拍摄。韦斯顿对自己的影像与惠特曼文本之间的关系有很清楚的定位:不作图解式的标注,而是通过影像体现诗人直言不讳的风格以及他对人类经验的广泛重视。韦斯顿的拍摄内容极其广泛,其中对城市和人为改变的景观尤为注重,这些作品和他的代表作《青椒30号》风格迥异。行程结束后,韦斯顿从拍摄的700多张8×10的底片中挑选了74张交给出版社。最终有49张出现在豪华版的《草叶集》中。

 

  1955年夏天,31岁的瑞士青年罗伯特·弗兰克怀揣首次授予外国人的古根海姆奖金,开着一辆二手福特,带着心爱的徕卡相机,从纽约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环美自驾游。在这次旅程里,弗兰克打算以一个外来移民的视角来呈现他眼中的美国。与当时流行的糖水片不同,弗兰克拍摄的影像构图开放,意涵暧昧,似乎冷漠疏离却又富有诗意。相机对于弗兰克来说,仿如作家手中的笔,自在从容地表达着一个异乡人对他乡的感知和思考。最终,弗兰克拍摄了760多卷黑白胶片,并从二万多张底片中选取了八十三张编成了一本名叫《美国人》的摄影集,在1959年由“垮掉派”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作序在全美发行。这本个人叙事风格强烈的摄影集最终成为现代摄影史上深具象征意义之作,而弗兰克亦由此被誉为现代摄影之父。


  1971年,31岁的日本电通广告公司职员荒木经惟携爱妻青木阳子作新婚旅行。摄影专业出身的荒木经惟决定像“描写自己经历的私小说”那样来记录这段特别的旅程。“我一直将摄影作为剖析人生、剖析自己的手段。对于我来说,结婚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实际上是一种摄影的旅行。”在旅途中,荒木以灵活的135相机拍摄了大量照片,详细记录了沿途的风物景致和他们的旅行生活。与现在流行的旅行糖水片不同,荒木的影像弥漫着浓浓的感伤,如天启一般暗示着日后阳子的早逝。旅行结束后,荒木用复印机制作了摄影作品集《感伤之旅》,以“私写真”的姿态发出了他个人的摄影宣言。正是从这本源自新婚旅行的自叙体摄影集开始,荒木经惟正式踏上了艺术创作的旅程,并最终以游走于艺术与情色之间的影像风格,蜚声国际艺术圈。


有人称他是“中国的亚当斯”。摄影圈的人熟知,这说的是冯建国。

  冯建国执著地用他的8×10大画幅相机来观看和表达这个世界。从新疆到西藏,从青海到甘肃、四川甘孜州,16年,他的黑白大画幅摄影之路,走得果断坚定。听他的讲述,在旅行路上,创作神器──大画幅相机,就像是他的灵魂伴侣。

 人们说旅行是心灵的休憩。相信大多数在路上的人都会有类似的感触。走到西部,冯建国每每都会感怀这博大的自然。人处在自然里,身心都融入其中,会有一种愉悦,先有愉悦,才可以表现出来。“尽管旅行中也会碰到很多不开心的事,会有矛盾、误解甚至被骗,让人大为火光,可是去任何地方也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既然选择了去,各种风险结果都是应该有心理准备的。发生了,就要尽快让它过去。”

  “真正的摄影应该回归到最本质最单纯的原点上面,不应该有那么多附加的东西。我坚持这个,虽然这个不一定为大家赞同,但这是我自己对摄影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可以做其他的东西。这个‘根本’不要去放弃”。冯老师坚持直接摄影,他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次拍摄,取景、测光、精准曝光,小心地保护胶片不划伤不落灰尘,又亲自冲洗胶片,亲自放大照片,从拍摄到冲印,他就是为了原本地展现拍摄对象,从来不会对底片作修饰,也不会过多地干预影像本身的影调。“摄影到底是什么?美国西部f64小组在几十年前早就给了答案,找到摄影的根本,找到原点,这是我拍摄的出发点。”冯老师是直接摄影流派的追随者,他的严谨细腻,对待影像的严肃苛刻都有师可循。

  今年夏天,冯老师去美国呆了3个星期。在纽约,他被时代广场特有的风景所吸引──来自美国各地的游客在时代广场车水马龙的街头驻足留影,脸上闪耀着幸福和兴奋的笑容,冯老师专门拍摄了一组这些游客的肖像,这成为他美国之旅的一个意外收获。在加州,他去了美国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1984)的家。那是一幢在海边的房子,临海有一个露台。亚当斯的儿子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鹤发童颜,他带着冯老师参观了亚当斯的暗房。放大机都还接着电源,打开就能使用,所有的设备一应俱全,保留着当年亚当斯使用时的原貌。房子的正中间大墙上有一面来自中国的大鼓,大约是明清时期的,亚当斯把建筑的外形专门作了设计去迎合这面鼓,他们还查到了这面大鼓的来源、年代。在遥远的地方见到中国文化被严肃、尊敬地对待,和大师的距离感觉更近了。亚当斯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另一位摄影大师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1886-1958)的家,那附近有一个韦斯顿画廊。近距离感受摄影大师生前的居住地,又近距离地欣赏他们的原作,收获丰厚的旅行实在让冯老师激动了很久。

  大画幅相机相对笨重,体积大,旅行中带上一定不方便。每次旅行,要不要带大画幅相机,现在冯建国越来越不会纠结了,因为他拍东西是有目的的。通常专业的摄影人目标很明确,会有自己的主题系列,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应该怎么去表现主题?应该用胶片还是数码?用黑白还是彩色?有缜密的思考,然后定计划,决定如何展开。“我在拍摄之前的主题时,是大概有个想法,然后一边拍一边去完善。但是现在这个想法就更具体,功课要做得更深更透彻。拍摄一般会先踩点。”冯老师拍摄的四大主题《京愁:1993-1996》《西部旅路:1996-2006》《最后的胡同:2005-2008》《高原的力量:藏族肖像,2007-2010》,都是成系列的长期拍摄的作品。最早在东京读书的时候,他的第一个主题是拍摄日本的古都京都,那时候大约是1993年,到现在正好是20年。这20年拍了4个主题。“我觉得我拍到60岁应该没什么问题,10年再拍一个专题。10年后就洗洗照片算了,那时候最好去旅游也不用带相机了。”

16年的大画幅摄影之路,冯老师一直冷静地坚守着自己的创作方向。他说他很幸运,这么多年从未偏离过,也从未迷路。数码摄影发展得很完善了,每年都在不断推出新品,冯老师也并不排斥,只不过他对这些产品的向往并不强烈,看看别人用,挺好。他信守稳稳地矗立着的8×10大画幅相机,光影从镜头穿过,直接把影像投射在毛玻璃上,成为一幅上下左右颠倒的影像。关闭光门,插入片盒,打开遮光板,释放快门,拍摄一幅作品的几个节奏,都为了等候最终那个关键的瞬间。那一个瞬间,需要沉淀,需要蓄势。这个过程,好比中国古代的书法,又如太极,怎样力透纸背?又怎样四两拨千斤?有历练,才会了然于心。

  采访面对面

  1.如果只旅行,不带相机不让拍摄,你会不会不习惯?

  现在我觉得这样还很好。以前肯定觉得,既然去了这个地方,就会纠结,我应该带什么器材去啊。带8×10还是数码?现在觉得,如果有个地方去纯粹地旅游,可以休息一下,应该挺好。

  2.现在拍摄用什么机器?

  现在有四台8×10的相机,美国品牌的有两台,一台迪亚多夫(DEARDORFF),最经常用的,它比较轻便。一台凯恩(K. B. Canham)。日本品牌的有两台,TOYO(星座)和EBONY(依波尼),EBONY还没开始使用。都是双轨的,便于携带。用DEARDORFF和TOYO的机会多一点。

  3.喜欢传统还是数码?

  肯定是传统摄影。数码和传统区别在哪呢?现在数码的像素、色彩还原、影调都没问题,高动态从最黑到最亮,区别在最后,是用数码输出?还是传统放印?打印的和传统的影调都很接近,这个区别可能只有专业的人士才能看出。但是质感还是有差别。

  4.什么样的影像是专业的?

  越单纯的(影像)可能更好。摄影发展到现在,附加的东西很多,真正的摄影,应该是很单纯、很简单、很直接的。

  5.最崇拜的摄影家是?

  从斯蒂格里兹(Alfred Stieglitz,1864—1946)开始,到亚当斯、韦斯顿,也就是f64小组的成员,到再早期的尤金·阿杰(Eugene Atget,1857—1927)、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以及当代的摄影大师阿维顿(Richard Avedon,1923-2004),还有贝歇夫妇(伯恩·贝歇(Bernd Becher,1931—2007)和希拉·贝歇(Hilla Becher,1934— ))。他们摄影的理念也是最根本、最直接的,直接摄影,摄影的原点。这和我对摄影的理解是契合的。

  6.最近看的摄影展览或者摄影书籍?

  最近看了两个在美国的展览。一个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一位欧洲女摄影家的作品。她用4×5大画幅相机拍摄在欧洲、美国等地的海边拍的全身人像,作品放大到1米多高,都是彩色的。一个是在纽约切尔西区的高古轩画廊展出的阿维顿的作品,他的人像作品都放大到两三米高,连接起来有十多米长。是纸基纸放大的,一轴一轴地卷着,也没装裱,就是画面前面十几厘米的地方加了一块玻璃,很壮观的。

  7.假期最想去的摄影目的地是?

  很多。

  8.旅行中喜欢拍人物还是风景?

  人物和风光的都有。

  9.喜欢拍照多少年了?

  刚工作的时候曾花了一年多的工资买了一台尼康的FG20,还是托朋友通过特殊渠道买的免税品。那时是1983年左右,到现在快30年了。真正从事黑白大画幅摄影应该是1996年,到现在有16年了。

  10.最梦想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最梦想啊……很多摄影家都疯狂追求器材,目前我还好。

发表于 2018-3-1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以为是楼主原创,看到最后是2012年的文章,原来是楼主转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3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第一部相机也是尼康的胶片单反,买了不久就进入了摄影的数码化大时代。这部相机现在我还留着,在干燥箱里保存得挺好。时不时会想着搞几卷胶片再体会一下胶片机的感觉,但想想现在令人发指的彩色胶片冲印,还是算了吧。不过,当年胶片时代拍了好多照片,相册里面还经常能翻出来看看。现在好了,数码都在硬盘里面,拍完就完了,喜欢的处理处理另外保存,不喜欢的就变成了数码存档。对普通人来讲,数码化极大地拉低了摄影技术的门槛,也完全消除了摄影的严肃化。有些严肃的摄手一方面享受着数码摄影带来的创作的便利和甚至超越胶片的数码成像效果,另一方面总是会感觉跟胶片时代相比,好像不是个事,五味杂陈啊。但对普罗大众,相机首先是作为记录工具,数码化可是再好没有的好事了。没看到?都有手机摄影这个分支领域了。所以对大众而言,以后旅行和摄影之间所要考虑的事情估计是越来越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3 17: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胶片对我来说是一种回忆和曾经的摄影体验,还保留着最喜欢的几台胶片相机,两三个月还会拍一卷。虽然日常玩都是数码机器了,但胶片还是挥之不去的留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3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的意思我理解有4个
1,数码不如胶片
2,全民拍照把摄影艺术搞坏了
3,有4台大画幅的不算追求器材
4,玩不起大画幅的回家把相机和手机都砸了,然后可以洗洗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打怎么多字,也够辛苦的了-------------------------请问楼主;   你平时背的是什么摄影包??  发个图我看看行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18-3-14 12:39
打怎么多字,也够辛苦的了-------------------------请问楼主;   你平时背的是什么摄影包??   ...

我用的是天霸Messenger系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4 13:07
我用的是天霸Messenger系列

哈哈,楼主有眼力,10大进口品牌之一!   据我所知,进口品牌排列序为;    乐摄宝、卡塔、天霸、国家地理、白金汉、曼富图、天域等。据说,卖得最好的是乐摄宝      因为,该品牌系列丰富,高中低档次的都有,质量可靠(山寨、地摊的除外),人体工学、外挂系统、背负减压系统等设计到位。  现在的摄影包和登山包就不说了(更丰富了),据说,在8、90年代,如果有人在野外摄影、旅游时,身背乐摄宝摄影包都会招来羡慕的眼光,真的。可想,乐摄宝的影响力了   对吧?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18-3-14 14:22
哈哈,楼主有眼力,10大进口品牌之一!   据我所知,进口品牌排列序为;    乐摄宝、卡塔、天霸、国家地 ...

英英大锅,您常用的就是乐摄宝包包吧就和单反一样,还是进口品牌靠得住,不论设计,款式,做工,怎么选都不会错我还有个小包就是乐摄宝的,拿掉内胆有时旅游也背出去装东西用,低调,好用,一包多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4 14:37
英英大锅,您常用的就是乐摄宝包包吧就和单反一样,还是进口品牌靠得住,不论设计,款式,做工,怎么 ...

楼主,你好!---------------------------我其实是从不玩摄影的,主要爱好是观鸟,你多少应该知道吧?-------------------------我前不久,专门为了保护我的宝贝疙瘩蔡95而买了一个最新款2、3000元的乐摄宝双肩包   大概有50L左右大小(高60cm,宽35cm,厚28cm),光是它净重就有3.3公斤左右,那做工(工艺)、质量、面料(防水面料)、外挂系统、背负减压系统、人体工学等设计,绝不是那些山寨、地摊货能比的      包包看来都是一分钱一分货,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18-3-14 15:10
楼主,你好!---------------------------我其实是从不玩摄影的,主要爱好是观鸟,你多少应该 ...

哈哈哈,老兄资深观鸟迷,北旅闻名,俺要是在成都,一定去湖边看看你的施华95,体验一把顶级观鸟镜子。俺觉得包包和镜子一样都是欧美品牌垄断了顶级中高端,细节决定一切,好东西不仅好用,哪怕不用拿在手上把玩也是一件艺术品,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4 16:29
哈哈哈,老兄资深观鸟迷,北旅闻名,俺要是在成都,一定去湖边看看你的施华95,体验一把顶级观鸟镜子。:h ...

你说得太对了----------------------------我这人购物的原则就是:  不买拉倒,要买就买拿得出手的。这样也对得住自己的银子,对吧?   好东西,你别说,真的是一看就知(是优是劣),对吧?  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对吧?另外,我老哥举双手欢迎你来成都观鸟,而且,我座东(请你吃饭,2000元一顿够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4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18-3-14 17:29
你说得太对了----------------------------我这人购物的原则就是:  不买拉倒,要买就买拿得出 ...

英英大锅太客气了,俺还等着你尝鲜体验蔡司新款大视场观鸟镜咧比起手机来镜子这个东西特别保值,比起体验升级来说,直接上顶级一步到位反而更合算,怎么着也不能亏待自己的眼睛啊观鸟运动欧美普及,国内还需要很多像你这样的发烧友宣传科普,这项环保事业才能走的更远更长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4 17:43
英英大锅太客气了,俺还等着你尝鲜体验蔡司新款大视场观鸟镜咧比起手机来镜子这个东西特别保值, ...

你好!--------------------------我在浣花溪公园做了10多年的纯公益性观鸟,其实也没多想,就是给游人提供了一个观鸟、环保的平台,让大家去爱护、保护鸟类和保护环境,提高认识。我现在着急的是;3月份都过半了,还没有在国内上市的消息???    不知谁能提供一些蔡95的消息就好了。不过,我上周在网上(一家蔡司光学仪器的代理商那里)打听了一下,他们说快了(但也没说具体上市时间),  既然都说快了,我想应该是个好消息(至少比一点消息都打听不到要安心多了)。   每年春季是观鸟的最佳时机(也是鸟类繁殖时期),到了最热的夏天就不适合观鸟了(太热了,鸟类活动也少了)。我手上现在已经没有鸟镜了(为了买蔡95而出掉了),看着鸟都无法观了。所以,我才那么着急,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5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4 14:37
英英大锅,您常用的就是乐摄宝包包吧就和单反一样,还是进口品牌靠得住,不论设计,款式,做工,怎么 ...

乐摄宝谐音“垃圾宝”,买过两个正品的,质量也就那样了。真要是追求保护性能,还是买塘鹅的防护箱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5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Fritz 发表于 2018-3-15 17:34
乐摄宝谐音“垃圾宝”,买过两个正品的,质量也就那样了。真要是追求保护性能,还是买塘鹅的防护箱吧。

就放个鸟镜而已,有必要弄个防护箱那么复杂吗????    又不是出门要带好多金圈、红圈镜头,弄坏一个都心疼不已(因为,顶级的定焦头子,便宜的也要3、4万,贵的10几万的都不止)        所以,还是要看你装啥东西,  3、4万的鸟镜用个1、2000或2、3000的包装它,已经绰绰有余了     已经比普通双肩包(学生用的或一般旅游用的)的防护性好太多了,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18-3-15 11:44
你好!--------------------------我在浣花溪公园做了10多年的纯公益性观鸟,其实也没多想,就 ...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了十多年,您这样数十年一日的爱鸟观鸟人士放眼全国都不多见,成都的鸟友真有福气蔡司做事一贯拖拖拉拉的,好事多磨,但你愿能赶在夏天前圆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Fritz 发表于 2018-3-15 17:34
乐摄宝谐音“垃圾宝”,买过两个正品的,质量也就那样了。真要是追求保护性能,还是买塘鹅的防护箱吧。

塘鹅那个太极致了,,,有点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6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6 09:51
塘鹅那个太极致了,,,有点过。

牢靠,就是太笨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shshyy 发表于 2018-3-16 09:47
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了十多年,您这样数十年一日的爱鸟观鸟人士放眼全国都不多见,成都的鸟友真有 ...

过奖,过奖了--------------------------------------------------另外,今年5月5、6日立夏之前绝对没问题,对吧?  蔡司再拖拉,他们还是想早点供货赚钱,对吧?   我的预感应该在4月底前,甚至4月中旬左右都有可能拿到货。我确实迫不及待的想早点拿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