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国内观鸟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图片来自于某湿地公园宣传栏
mmexport1718711465631.jpg
mmexport1718711469983.jpg
mmexport1718711475093.jpg
mmexport1718711491651.jpg
mmexport1718711486965.jpg
mmexport1718711479531.jpg
发表于 2024-6-20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主力镜待定 于 2024-6-20 08:42 编辑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谢谢分享,,,非常好的简史-----西风东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就不能拍全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雀草 发表于 2024-6-20 08:39
字就不能拍全了?

抱歉当时没有认真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6-20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主力镜待定 于 2024-6-20 15:07 编辑

2023年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和观鸟组织本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


       《报告》显示,我国内地观鸟爱好者人群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已达34万人,相较于2018年开展的上一轮调查结果(14万人)有了成倍增长。并且,观鸟组织蓬勃发展遍及28个省级行政单位,内地观鸟       爱好者人群已成为我国自然生态观察与记录、监测与保护的重要力量。

       成立于2014年的朱雀会是此次调查的发起方之一和执行方,作为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机构,在此次调查结果的发布中特别提到:66.69 %的观鸟爱好者参加过有组织的鸟类调查活动,已成为推动中国鸟类和自然生态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

      “各地观鸟组织开展了大量鸟类保护和宣传活动,给政府提交过鸟类及栖息地保护建议的观鸟组织在参与调查的各机构中占比非常高”,本次调查联合发起方之一的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武明录介绍,随着近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依托公众力量开展鸟类调查、鸟类保护宣传等活动,如针对受胁物种的全国鹤类等迁徙水鸟种群数量同步调查,各地的鸟类监测,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宣传等,这些活动都有观鸟组织积极参与。

      本次调查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迁飞保护网络项目(以下简称保护项目)动员更广泛的民间机构和个人参与候鸟保护的工作内容之一。保护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认为,与观鸟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总人群数量还较低,仍有较大发展潜力。参与本次调查的观鸟组织,从是否注册、会员人数、有无固定办公地点、专职人员数量、制度建设等情况看,各地的发展依然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石田副处长介绍,保护项目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候鸟及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并构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EAAF)保护网络水鸟及栖息地数据库。借助此次调查,了解和掌握观鸟人群和观鸟组织,摸清观鸟数据主要来源,是推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调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候鸟及湿地保护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观鸟这一世界性的休闲娱乐活动在中国内地具有明显的地域与时代特色。如中国内地观鸟人群的年龄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以中青年为主;在自驾出行日益普及的当下,绿色出行是中国观鸟爱好者的重要选择;新技术与大数据助推观鸟爱好和公民科学飞速发展与进步。同时,调查发现自然教育机构成为观鸟普及和鸟类保护的新生力量。


      《报告》建议,观鸟爱好者应更主动地参与各主管部门、保护机构、科研院所、观鸟组织等开展的各项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观鸟组织要加强组织学习能力,拓展视野,将本组织核心业务由鸟类调查监测向针对鸟类及其栖息地的在地保护拓展。建议相关社会组织、基金会等机构协助观鸟活动尚弱的东北地区开展观鸟活动的推广,推动与扶助当地观鸟爱好者与鸟类摄影爱好者成立观鸟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ongyan 于 2024-6-20 19:48 编辑

跟足球的前身中国历史上的蹴鞠一样,如果说观鸟(觉得赏鸟更贴切些),中国的历史也相当早,花鸟画就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去过博物馆就知道,不仅是字画,很多宫廷服饰上的鸟类也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之前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明朝皇后的画像,用宾得虫虫镜能把朝服上的雉鸡看的一清二楚。
与山水画更注重写意不同,花鸟画更注重写实,所以能明确分辨出很多鸟种,比如丹顶鹤、鸳鸯、画眉、白鹭、绿头鸭、黑枕黄鹂、环颈雉、绣眼、八哥、鹦鹉、蜂虎等等,当然这种观鸟体验很与众不同。
虽然这些观鸟的图像记录主要出自宫廷,但其实民间也有,例如古诗词中关于鸟就不少。由于掺杂着想象,错误也不少,比如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一般是一群混杂着飞,不会飞成一条线,只有白琵鹭才会飞成一字型。
关于近现代观鸟,起源于英国,流行于欧美,源于西人的狩猎爱好。那部电影观鸟大年不错,值得推荐。
另外推荐一部近现代观鸟历史的书,从中鸟,其中也有关于望远镜的知识。我们通过观察鸟类的迁徙,看到四季往复,背后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02406201.jpg
202406202.jpg
202406203.jpg

点评

这本书确实不错,推荐  发表于 2024-12-3 20:3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19: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款,,,“金版”,,哈哈哈,,,,或者也可能是一件无聊的事!,,,,,找个事,,而已!
53C2928D-26B4-47B1-A070-E2FCEB3D278D.jpe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力镜待定 发表于 2024-6-20 19:58
同款,,,“金版”,,哈哈哈,,,,或者也可能是一件无聊的事!,,,,,找个事,,而已!

也许是向往鸟类飞翔的自由,

点评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发表于 2024-6-20 21:1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0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刊《经济观察报书评》公众号,题目改为《观鸟:从博物学观察到中产阶级爱好》
近些年来,观鸟在国内一些地方(尤其是北京、上海)逐渐成为一项受人喜爱的户外活动。这种单纯以获得乐趣为目的而观鸟的做法,一如英国学者斯蒂芬·莫斯在《丛中鸟》一书中所言,是一种直到现代化时期才出现的新颖现象。因为这首先就得社会具备了几个前提:人们出于自己的缘故而欣赏自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闲暇时间,并且这样做不必有什么实际的用处。

按传统观念来看,这样的观鸟活动大抵可说是无用而古怪的。的确,很多文化中都存在鸟崇拜信仰,甚至将鸟羽作为附着有鸟类神力的符咒,人们也不免熟知自己生活环境中的鸟类,但人们对其了解接触多带有特定目的;而现代观鸟活动却既未必出于崇敬,也不是为了捕猎,即便是在这类活动最兴盛的英国,也常常被描绘成生活中无事可做时才会去做的无用消遣。实际上倒不如说,一部观鸟的社会史,正折射出不同时代社会的变迁。著名观鸟人詹姆斯·费舍尔的话说得对:“对鸟类的观察可能是一种迷信,一种传统,一种艺术,一门科学,一种娱乐,一种爱好,或者也可能只是一件无聊的事;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的天性。”

在这一意义上,现代观鸟活动始见于最早实现现代化的英国社会,实非偶然。历史学家基斯·托马斯《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国观念的变化》一书中指出,近代初期,人们不容置疑的奋斗目标就是取得对自然界的支配地位,但在1800年前后,“人们对人类在自然界中位置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与此同时,工业城市的污浊使乡村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自然”渐渐不再被视为一种为了人类利益而被开发利用的资源,而是一种可以欣赏享受的非人工之美。不仅如此,“自然”本身也褪去了原先的神秘色彩,而成了一个可以客体化观察的对象。在这样的氛围中,催生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观鸟人:18世纪的英国乡村牧师吉尔伯特·怀特。

尽管本书中将他视为观鸟活动的先驱,他1789年出版的《塞耳彭博物志》则无疑是这一领域的圣经,然而正如很多先驱者一样,他的地位也是被后人追溯认定的。作为一个乡村牧师,他一辈子都几乎没有迈出自己教区一步,其日复一日对本地野生生物的观测却恰好符合现代科学观察方式的原则:单一而专注的观察,并记录事实。如众所知,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1822-1884)也是一个修道院神父,他长期而固定的观察豌豆的变异,终于发现了遗传规律。这一类做法后来扩展到了更多领域: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改变了以往博览文献的做法,改为对特罗布里恩德岛长期专注的观察记录,自此改变了这一学科的走向;而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几乎一辈子都在反复书写以自己家乡为原型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邮票大小的地方”。

这其中固然需要科学的观测方法,但同样重要的则是自然观念的变化与闲暇时间。捕鲸史、毛皮史等均已证明:虽然人们在现代初期滥捕滥杀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但越是到后来,越会受诸多因素影响转而保护自然,其中很有力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会发现这么做得不偿失,这些自然资源也很容易用更廉价的工业品取代。英国作家斯莫利特(Tobias Smollett)在18世纪中穿越法国南部旅行,发现“听不到黑鹂、画眉、朱顶雀、金翅雀或者其他任何鸟类的歌唱,一片静寂。人们为了自己的生计,不遗余力地捕杀,可怜的鸟儿要么被消灭光,要么被赶到别的国家逃生去了。”当时身处最发达工业国家的英国人,可能也最无必要出于生计而捕鸟,相反,他们有闲暇,也需要新的娱乐活动来填补这些闲暇时间。

即便如此,对当时的很多人来说,为这类无害但也无用的活动投入那么多精力还是令人不解。达尔文因为迷恋博物学,放弃爱丁堡大学的医学学业时,其父在信中所说的话未尝不可以拿来形容观鸟:“你什么都不关心,只知道打猎、养狗和观察老鼠,你真给自己和全家人丢脸。”不过,很多伟大的发现往往正是因为没有什么功利目的,才由兴趣驱动着走向成功。英语中的“学校”(school)和“学者”(scholar),其词根都源于希腊语的skhole,其原意就是“闲暇”,与成年人的日常劳作相对应,足见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知识、学习和研究原本就与闲暇中的兴趣密不可分。

观鸟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娱乐”,又是公众普遍都能参与的活动。如今,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RSPB)有多达100多万会员,相当于每60个英国人中就有一人是该组织正式成员!正是在这样公众兴趣的推动下,18-19世纪期间鸟类学逐渐成为一个公认的科学学科,而有关自然的知识则从以前被人明确藐视的“玩物丧志”,变成像绘画、歌唱或者弹钢琴一样重要的社交才能。这既是因为观念的变化,也得益于技术和社会的变革:1830年起,铁路旅行将越来越多的人带到乡间,鼓励人们以休闲为目的出行,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出现了,而观鸟则成了众多人参与的一项有意义的户外活动。一些著名的观鸟地云集了如此多的观鸟者,以至于有人嘲讽说“有一只鸟无法打呵欠了,同时有9个人记下了这一点”。人们在自然中享受着娱乐与精神上的新生,重新发现了“荒野”之美。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起其它不少物种,鸟类原本就更适宜在野外观测。《动物园的历史》一书中援引温森斯动物园ISIS数据库(1991-1992年)表明,约有20%的鸟类和48%的哺乳动物可以在动物园中健康繁殖,但约有61%的鸟类、41%的哺乳动物和近乎100%的爬行动物很难甚至无法在动物园中繁殖。这意味着,相比起老虎和猴子,鸟类更不应该在囚笼中观览,野外才是它们的家。这恐怕也是本书书名的本意所在,“A Bird in the Bush”被译作《丛中鸟》,但这应当源于著名的英语俗谚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1899年《北美奥杜邦协会期刊》反其意而用之,提出一个鸟类知识口号:“一鸟在林要好过两鸟在手。”以此点明观鸟活动的理念:应当让鸟类生活在自然中。

随着观测和欣赏的深入普及,鸟类保护的理念也随之兴起。在此之前,观鸟者往往有点收集癖,一如史学家基斯·托马斯嘲讽的:“18世纪,许多博物学家看到稀有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把它射下来。收集鸟蛋和填充鸟标本的狂热不断高涨,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到20世纪初,在先进的光学设备辅助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望远镜观鸟来获得那种简单而强烈的喜悦,研究枪口下的死鸟除非迫不得已,已成为受人谴责的行为。1954年,消失了约半个世纪的鹗最终回到了苏格兰的巢穴——这激起了爱鸟者持久的兴趣,到2002年已吸引数百万参观者。当然,与其说是这一种鸟激发了公众的喜爱与情感,倒不如说是它成了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某种象征,从而在无意中折射出了社会意识深层次的变革。

不妨对比下:中国公众第一次对濒危鸟类激发出这么大的热情,是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已被疑似绝迹的朱鹮(此前在中国野外的最后记录是1964年),而这在当时是一项国家行为——由于朱鹮在日本被视为国鸟,已处于灭绝边缘,特意寻求中国帮助寻访,才由周总理下达指示开展数年的全国性排查。对中国人来说,朱鹮的重生与保护,象征的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倒不如说是像大熊猫那样的国家荣誉与国际友好。实际上,另一个观鸟大国德国的理念也与英国有所不同,那更多源于一种强调回归森林与自然的深邃德国文化,并突出观鸟时的定点、客观的观测方法——本书未曾提到的一点是,世界上第一个鸟类观测站是德国鸟类学家约翰尼斯·蒂内曼(Johannes Thienemann)1901年在东普鲁士的海滨小村庄罗西腾(Rossitten)建立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英国的常见鸟类种数其实并不多:18世纪中期仅记录到215种,1815年增至240种,到今天发现的也不过500种上下,现在美国东部鸟类图鉴也只列出600种左右。在这方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可说要丰富得多,约有1500种之多;据2014年的《北京鸟类名录》,光北京就栖息着21目74科456种鸟类,而上海观测记录到的鸟类截止2016年底已达476种。尽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现代的观鸟活动在中国的兴起仅仅是近些年才有的事——传统上所说的“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与其说是博物学意义上的闲暇观测研究,倒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古典文献。在近些年公众参与的观鸟活动出现之前,很长时间里中国的观鸟是一种专业人士的活动,直到近年,才有《坛鸟岁时记》这样面向公众的观鸟手记问世。

实际上,最早在中国大陆进行观鸟活动的,也是英国观鸟人。1985年,英国剑桥学者马丁·威廉姆斯(Martin Williams)来到北戴河观鸟,几年后,英国人把这里打造成了国际观鸟胜地。当时的中国社会刚脱离温饱,最初的观鸟都是以“科普”的名义进行的: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副教授赵欣如提议在全国开展观鸟的科普活动,但却碍于社会条件不够成熟,未能如愿。1996年,常年关注环保议题的中央广播电台记者汪永晨在美国参加一次观鸟活动后,回国后提议“自然之友”组织也复制相关做法。但观鸟活动真正爆发,则是近十年的事,这在图书出版上可见一斑:奥杜邦的《鸟类圣经》中译本出版于2011年,约翰·古尔德的《亚洲鸟类》有三种中译本,均为近两三年内出版的。据朱雀会2018年的调查,全国68家观鸟组织登记在册的会员超过11万,接近总人口的万分之一。尽管这与英国仍有相当大差距,但这毕竟是一个1958年还曾全民围剿麻雀的国度,观鸟在中国可说已经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新兴民间活动。

只有在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逐渐完成,出现了一个既有闲暇也有消费余力的庞大阶层之际,才能容许大量普通人去追求一些看起来无用的兴趣上。我曾有一个日本同事,从小痴迷于一切与熊猫有关的事物,出差一地必去动物园看熊猫,领带也是熊猫图案,甚至妻子也是因为对熊猫的兴趣而相识。有次和一位移居日本二十多年的朋友聊起,问她这样的人在日本多不多,她想了想答:“比在中国多。”确实,国内社会在不久之前,还在为温饱所苦,一般人很难理解为何有人愿意不计回报地投身于一些明显不会带来多少产出的兴趣上。实际上,即便是近些年来在北京、上海兴起的观鸟活动,往往也是家长带孩子进行的科普教育,也就是说,它的“知识教育”指向性多过“娱乐消遣”这一面,后者倒是更多体现在鸟类摄影爱好者的审美偏好上。就像在英国一样,这样的观鸟本身也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的特性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6-2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10: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主力镜待定 于 2024-6-21 10:33 编辑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24-6-21 10:21
34万人进入观鸟活动中的人群数量对一个拥有14亿人的中国来说,确实显得微不足道......  至少要达到340万人 ...

要参加毎年的本底调查哦,,最好坚持上传观鸟记录哦,,,,,,,https://mp.weixin.qq.com/s/xsQus-ux3gDcktYjmHvXl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10: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mp.weixin.qq.com/s/-uZ92xPwK1vnsoiHwG6Wu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军事家英英 发表于 2024-6-21 10:21
34万人进入观鸟活动中的人群数量对一个拥有14亿人的中国来说,确实显得微不足道......  至少要达到340万人 ...

还不好意思了
应该骄傲才对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是郑州的吧?郑州也有鸟会,微信上有百人百鸟团的公众号,可以了解鸟讯什么的,我也是河南鸟友,不过在南阳,河南鸟友是真的少,我这里一个市就二三十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2 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看到有观鸟望远镜,但没想到有那么多爱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87476590 发表于 2024-6-21 18:47
老兄是郑州的吧?郑州也有鸟会,微信上有百人百鸟团的公众号,可以了解鸟讯什么的,我也是河南鸟友,不过在 ...

有,只不过都是以拍客为主,最近才发现很多拍客都有望远镜甚至还有施华洛世奇鸟镜单双筒都有,但都不是望远镜爱好者,望远镜仅仅是工具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塞 发表于 2024-6-22 06:56
网上看到有观鸟望远镜,但没想到有那么多爱好者。

觉得这还只是开始,当今十五岁以下的小盆友中,他们的爱好选择更多更不可想象,观鸟是其中一种。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24-6-22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22 17: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观鸟人数已超百万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