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仙鹟(英文名:Indigo Flycatcher,学名:Eumyias indigo),是雀形目鹟科铜蓝仙鹟属的小型鸟类。其显著特征为小巧玲珑,拥有黑色脸罩,白色腹部,以及前额上闪亮的水绿色斑块。广泛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山区、爪哇岛和婆罗洲北部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成年青仙鹟长14厘米,头部下方至脸颊、下巴呈黑色,额头至眼上方区域呈现明亮的天蓝色至白色。头顶至颈背及背部,包括翼羽边缘和飞羽,显示鲜艳的电蓝色或靛蓝色。初级飞羽内侧和尖端黑色,尾羽深色,边缘电蓝色,基部白色(可能在野外不明显)。喉咙淡天蓝色,颈部两侧和胸部深靛蓝色,与较浅的灰蓝至白色的腹部和两胁形成鲜明对比,臀部和尾下覆羽呈淡黄色至橙黄色。虹膜深色,喙和腿黑色。雌雄相似,但雌鸟脸部黑色可能较少。幼鸟外观更暗淡,全身散落淡黄色斑点。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连串尖锐响亮的哨音,如'fee-foo-fu-fee-fee-fee'或'chit chwit choo, wee tooo'。叫声包括粗糙的' turrrr-tur '颤音和类似'tzit-tzit-tzit'的警报声。 生活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会加入混合物种群。在低矮处觅食,常于阴暗林下层,也会在低至中层树冠停留,从叶间捕食昆虫。偶尔追捕飞行中的昆虫,很少从开阔或暴露的位置出发。取食时会在空中悬停,以捕捉浆果。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2月至8月及12月,高峰在3月至5月,可能全年繁殖。巢为小型杯状,由苔藓、干草、细根和羽毛构成,置于岩石表面下的避风处。每窝产卵两枚,孵化和育雏期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其他蓝色鵙鸟相比,注意其脸部黑色面罩、体型大小和白色腹部。幼鸟的斑驳外观和淡黄色臀部是识别关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远东地区的印尼苏门答腊岛山区,爪哇岛和婆罗洲北部的山地森林,高度范围在900米至3000米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