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半导体工艺转向纳米级,在单位面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的数量也在不断刷新记录。一下我们用大家常见的CPU和显卡的芯片GPU为例,简单说一下“阉割”芯片的话题,以下观点仅是我一方面的理解,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
原先INTEL和AMD两家公司在产品竞争上都以提高CPU的主频来衡量产品的性能,后来大家发现单一靠提高主频是不可能持久的,于是就推出各种专利技术MMX指令集,3D NOW!等,不断提高CPU外频,后来又推出超线程工艺和多核心处理器,不断增大L2缓存的容量从,几十K到现在的几MB,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CPU的性能高低再也不能仅通过它的主频来衡量了。所以才会出现笔记本CPU的主频才不到2G,但却比台式机P4 2G以上CPU性能高的这种情况,大家于是就比较糊涂,总想搞清楚迅驰笔记本的CPU和P4多大主频的CPU相当,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没有搞明白,毕竟没有一个官方的公示来说明,因此就有人就被忽悠了。后来随着笔记本台式机CPU架构的统一,现在基本都是横向比较了,以前的麻烦少多了。
现在的半导体制造厂商不会为每个产品单开一条生产线,同类型的产品基本都是一条线下来的,现在同种芯片为基础的显卡和CPU出现了不同主频或者规格的芯片,咋会事呢?答案我个人人为就是随着半导体工艺向纳米级转化延伸,良品率不断的降低造成的。比如原先较明显的CPU,早在586时代就有奔腾120,133,150,166等等,而官方对外宣称零售版(原装盒包)的一般就是133.166等,120和150实际上就是133和166降频的产品(市场上散包的),主要卖给各大电脑制造厂商制造兼容机,这个也不是绝对的,现在市场上的散包和原包的CPU都有一样的,主要是面向IT厂商的散包产品通过某些渠道流入零售市场,它与盒包产品相比主要是只有一年保修,原装零售版是3年保修并付赠高质量原装散热器,他们之间相差几十元钱,零售版较贵。理论上制造过程中他们的工艺都是一样的,但到出厂测试时就会分出等级,以某些概率较高的频率为等级线,凡是能稳定运行在该频率的产品,便按这个产品的价格销售,不行的就降频使用。具体说能稳定运行在135或者140的CPU,那么就设定成133卖,有的超过166了就当166卖,达不到166但能到155的,就按150卖,同理达不到133的但能稳定在120运行的,就按120卖。其中也不乏达不到出厂销售标准的,就按废品处理。因此高主频的合格品数量少,价格也就越高,CPU的产品线也就非常丰富,主频从高到低,价格也是从高到低,满足各种用途的需求。
现在CPU的技术发展了,产品线更加丰富了,同样地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加明显,现在以INTEL为例,双核的酷睿CPU有E2000,E4000,E6000系列,都已双核的为例,E2000的缓存最小,外频最低,E4000的外频和缓存居中,E6000就是高端的了,各项指标都是最好的,这些参数不是绝对地,但可以看出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厂商把同种产品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选,有的甚至是简化掉部分性能来降低价格。原先的赛扬和奔腾其实就是最好的解释,赛扬的外频只有奔腾的一半,L2缓存也一样,甚至更低,核心的运算器数量也是缩水一半,在移动CPU方面赛扬更是缺少降频省电的功能。因此赛扬和奔腾的CPU价格相差很大,一个定位低端多媒体家用和商用入门,一个定位是高端多媒体体验和高端商用,毕竟许多软件的运行和多媒体的运行是需要CPU来完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高性能的处理器。
因此现在大家看到许多笔记本电脑尤其是低端的产品用的CPU会出现好多奇怪的非主流的型号,主频也是非主流的,就不要奇怪了,都是酷睿的,只是低级的而已,降低售价也要降低成本,这就是降低成本的一个重要环节。
[ 本帖最后由 披着狼皮的山羊 于 2007-11-29 17:1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