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和王会长,方老师傅还有其他镜友们一起看了'仿13年式'镜子.
大家基本形成这样的共识:
外观仿的基本一样,镜肩和物镜筒比原品略高一些(几乎可以忽略).中轴刻盘和棱镜盖螺钉和原镜不完全一致,目镜的调焦轮是直线,而原镜是交叉的菱形辊花.(这个滚花的问题,如果改进的成本增加不多的话,最好能做的和原镜一致).
外饰皮原镜是硫化革的,而仿镜目前采用的是牛皮贴面, 牛皮的接缝处位于镜体中上部,比较显眼.最好能改到镜体靠近中轴的内侧,这样比较隐蔽美观.当然能做硫化革的话就更好,但是,厂方还需要考虑成本. 其实,外观问题,我觉得可以分普及版和精装版.普及版就用牛皮帖面也可以.精装版可以再考究一些.
这个镜子,厂家目前配的是牛皮的镜盒,盒子倒是蛮挺括.但是从使用角度来说,携带起来体积重量都上去了.放在其他的包里又不好安排.其实,这个13年式镜子的体积是很小巧的,用了这个盒子的话,这方面的优势就失去了.我们今天讨论下来,觉得这也可以通过不同版本的问题来解决:普及版就没必要配牛皮盒子了,用一般的尼龙小包就好(能肩挎能腰挂).而精装版就可以用牛皮盒.这样,以来可以照顾到便携,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成本.
光学方面.
原镜是没有镀膜的.目前仿镜采用兰色镀膜,(从目镜和物镜两面,都能看到兰色膜)
仿镜和原镜一样用的是BK7棱镜(K9玻璃),所以,在成像圈四周有暗色切边.
原镜切边
仿镜切边
从偏色上来看,仿镜 比原镜要黄.估计,除了玻璃的关系以外,还和镀膜有关.原镜是完全无膜的,仿镜都是单层的蓝膜,自然是容易偏黄.不过要采用全表面多曾膜FMC,用复杂的膜系来纠正的话,应该可以改善此问题.但是成本必然会大幅度上升.和此镜的市场定位是否相符?需要厂方再做权衡. 不过照片的白平衡不太准确,实际偏黄我认为没有照片上看的那么重.照片谨供参考
仿镜的实际视场还是不小的.我和菜6比较过,视场范围明显大于菜6. 畸变也不严重.由于碗口目镜罩的关系,我拍不全整个视场,正在苦恼中
仿镜采用和原镜相同的分划(右目镜).,横坐标在视场中央,纵坐标靠左.对观测时的影响较小
此镜的 中心像质还是可以的 ,锐度也不错。但是,边缘像质的 下降太明显。这一点不如 原镜。原镜从视场中心往外算,至半径的内3分之2左右,成像基本都是清楚的,到外3分之1开始像质下降。而仿镜的像质在半径的 内3分之1处就已经下降,且劣化幅度比较大。也就是说,其成像圈地真正可用范围较小,观测不舒适。我再反复调焦(过调焦)后,未能把边缘像质明显提高,说明这个问题可能不仅仅是由中心和边缘之间的视度差造成的。对于边缘下降这一点,需要厂家查找原因,并予以解决。一旦此问题得以很好解决,那么此镜的光学表现会有 显著提高,观测舒适度 会大幅上升。
仿镜的目镜与镜体的结合不很严密,目镜与镜体之间有 些旷动。这对光轴的准确和保持是很不利的。据方老师判断,估计应该是目镜和镜体的‘八头’加工不精,才导致装配后有旷动。
此仿镜夜晚观看时,鬼影是有的,但是很轻微。对着强光源(路灯)以黑暗景物为背景,能发现该光源的2个鬼影(右侧因为分划板的关系,有时会多一个鬼影),但是鬼影亮度很低,并不影响正常观测。
此镜的体积重量都十分小,与同样是 6X24规格的KERN相比,还是很明显小了一圈。为了体验其突出的 便携性,这几天我 一直把仿镜随身带着,放在冲锋衣内侧的大口袋内(镜子外形弧度贴合自己身体弧度),或放在左右外侧袋内。感觉确实是轻便的。基本不影响正常工作(我的工作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和一般强度的活动(剧烈的跑跳就另当别论了)。既然是随身带,那对耐用性就有一定要求。听说厂方也准备 要做防水震动检测的(就不知道采用什么标准,能否通过),而我等镜友在这个方面又没条件,所以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让厂家自己来 吧。
这次,厂房提供了两台镜子,其中一台是没有在棱镜直角反射面后安装遮光板的(箭头所指处,就是未加状遮光板的棱镜反射面)
而另一台则在棱镜的反射面加装了遮光板. 现在实际比较下来,不加遮光板的话.就会有光从棱镜反射面背后侵入光路中.造成漏光(箭头所指处就是从目镜侧看到的漏光)
特别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比如被观测景物比较暗,而在镜子前部的侧下方有较亮的光源时,这样的漏光就会在成像上形成明显的眩光.
有遮光板
无遮光板(圆圈内就是眩光,但是因为无法拍全整个成像圈,所以眩光也没能很清楚的表现出来.实际观测时,眩光对观测的干扰确实是明显的)
关于遮光板的问题,我认为加装的难度不大,成本上升也不高,但对光学表现的帮助是相对明显的.批量生产后,应该考虑加装此遮光板.
另外,两台样镜中,一台在夜晚的观测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把较强的光源移到成像圈侧下方靠边缘位置时,此光源就会有一条长形的光带向视场中央延伸,降低了整体反差,掩盖了细节,非常干扰观测.这个问题方老师也发现了.另一台镜子却完全没有这个现象.既然不是共性的问题,那就说明是个体差异造成.而且,有这个现象的镜子还是加装了棱镜遮光板的那台.这样看来,这个问题应该不是漏光引起的. 椐方老师推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棱镜安装的平行控制不好,引起杂散光. 希望厂家在装配时要注意.
再次反复比较了边缘和中心,让我们感觉边缘劣化的原因确实如楼下牛年大吉兄弟所说.原镜的中心不及仿镜,而边缘又好于仿镜,所以原镜在此方面还不突出.而仿镜的中心像质比原镜有提高,但边缘像质反而下降.所以差距大了,更容易让人注意到了.
如我以上的描述有任何不准确之处或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请王会长 方老师 及其他镜友及时指出。
有一台镜子由方老师带回去用专业仪器进行检测,结果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为了方便大家,我把方老师用专业一起检测出的数据结果一起贴过来.
仿十三年质量技术数值测试结果。
两光轴平行度,
眼距72,低14分,发散18分
65,低9分,发散1分
58,低22分,会聚4分
从实测数据,两光轴平行度非常好,可以说好过顶级镜。
目镜,由二块二胶合透镜和一块单透镜组成,在焦上与焦下,范围大约在正负一个屈光度,光轴偏右筒14分,左筒11分。正常值应该是30秒,非常差。
屈光度零位正确,每筒有5,5屈光度
分划视差,0,4屈光度,误差允许0,5屈光度
象,倾斜,两筒同方向1分30秒,非常好
连接轴规则变动,同一点变动为低4分,会聚4分,严格要求为2分,4分还算可以
鉴别率,仪器上单只实测不准确,虽然鉴别率板有分别数据,但仪器本身就有鉴别误差,比较测试还比较可信,单只还是目测为好。
从实测数据来看, 造镜厂的总体水平在国内应该算好的,调试仪的精度也可以,但很难说批量生产的质量,
但目镜的质量太差,我一拿到手,就发觉目镜有问题,旷动利害,目镜内外筒配合太松,在转动正负1个屈光度就有14分和11分,如果转到正负5个屈光度,偏值还要大,也就是两光轴的偏值也会增大,这种目镜不合充氮密封规格,解决也不困难,但一定要解决。
[ 本帖最后由 阿鼎KGB 于 2009-3-12 12:1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