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最爱是黑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俺的两大爱好----
老镜头,老唱片
这里色友不少,
就不班门弄斧了,
聊聊黑胶好了


发表于 2010-3-30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欣赏】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Op.77

布拉姆斯一生写了四首协奏曲,共同的特色是都具备坚固、清楚的形式。在当时,许多作曲家都纷纷放弃对固有形式的坚持,投入个人化、浪漫风、标新立异的潮流怀抱中,只有布拉姆斯反过来更深入精准地挖掘固有形式的特色。他的协奏曲受到莫札特的影响,除了古典精神之外,甚至参考巴洛克、文艺复兴时期,而维奥29首协奏曲中的第22首,也成为他写作小提琴协奏曲的典范之一。

在管弦乐法上头,布拉姆斯喜欢用自然发声的法国号,与其他作曲家纷纷采用的活塞式有着音色的差异,让音乐听来更多一份醇美。此外,他跟贝多芬一样是动机发展、主题变奏的高手,能够将细小的乐念想法,无限扩大成恢弘的巨构,从贝多芬、舒曼开始玩弄节奏的艺术,布拉姆斯将此精神延续,让音乐产生莫名的张力。

这些例子都可以明显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听到,布拉姆斯将浪漫主义的内容装入古典形式的容器中,尽管结构与创意并没有新鲜之处,但透过整体调性精巧的转换,搭配上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让这首作品有一种越陈越香的耐力。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甚快的快板,三四拍子、奏鸣曲式。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管奏出深沉且充满牧歌风味的第一主题,双簧管接着奏出哀怨旋律,展开第一乐章以旋律发展的基调,同时低音弦与木管进行精致深层的对位。抒情的情绪,可以说建立了整首作品的整体风貌。管弦呈示部告一段落,小提琴主奏才抖擞登场,穿梭在中提琴与木管群的旋律中,之后才进入第二主题部。第二主题由木管柔和吹出以A大调温柔开始,主奏小提琴则出现全新旋律,随后结束在a小调。发展部以管弦乐第二次总奏开始,第一主题、第二主题转调、对位地发展着,音乐力道逐步增强,主奏小提琴重复演奏主题动机,音乐充满提升感,连接到再现部。

再现部一样以强力总奏开始,主旋律在木管上头,呈示部的材料不断地经过和声、对位手法再现之后进入花奏,姚阿幸,奥尔、MOD、布许、布梭尼、海飞兹都为此曲写过展技花奏。花奏过后,尾奏第一主题从容出现,情绪安静、慢慢减低速度,准备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二四拍子、三段体。管乐吹奏出布拉姆斯招牌风格,可说是此曲最迷人的一个乐章,双簧管在木管包围中展现田园风,又带点北国的凄凉感。主奏小提琴不断地装饰主旋律,经过CD-降G-降CB-升f的不断转调。

之后,从升f调开始三段体的第二段,散发出布拉姆斯特有的苦涩美感,旋律充满不安却又带着憧憬,整个弦乐群在旁以对位伺候,更凸显乐句张力。整个乐章没有剧烈火气,只有平静隽永。

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二四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原本提示「游戏式的快板」,但是姚阿幸建议,如果不加上「活泼的、不太快的」字眼,演奏上将有困难。独奏者一开始立刻奏出双音快速主题,这个回旋主题带有匈牙利吉普赛风味,轻快、幽默,与前两个乐章的深沉,有着迥异个性。充满着节奏能量的第三乐章,正是歌颂匈牙利出生的小提琴家姚阿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伯特-鳟鱼五重奏

鳟鱼(Die Forelle)是舒伯特于1817年写的一首艺术歌曲,它是一首曲调甜美又深受舒伯特朋友们喜爱的歌曲。 1819年夏天,当时年仅22岁的舒伯特与著名的男中音福格尔受邀前往奥地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施泰尔小城Steyr演出,福格尔的年龄已可作为舒伯特的父辈,当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他非常欣赏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年轻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并且不停地在各种场合演唱和介绍舒伯特的作品,两人演出时钢琴伴奏常常是年轻的舒伯特亲自担任。停留在施泰尔期间,舒伯特应当地矿业经理也是业余大提琴手的西维斯特.包姆加特纳Sylvester Paumgartner委托,用他的歌曲《鳟鱼》的主题,创作一首室内乐。舒伯特常常徜徉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区林木葱茏的山野之间,优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爽朗的夏日时光,为舒伯特带来了满怀的青春欢乐。这些快乐的回忆,化作新颖明丽婉转的乐思,出现在这部无比美好的钢琴五重奏中。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
 

这部作品有两个独特之处。通常五重奏的编制都是钢琴加上一组絃樂四重奏(即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也称为钢琴五重奏。听这部作品要注意低音的效果,注意大提琴低音提琴与钢琴的对比,别忘了舒伯特是为大提琴演奏家所作。而舒伯特的这部作品,却是由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所组成。减少了一把小提琴,增加了一把低音大提琴,使作品的低音声部浑厚、深沉。强大的低音使人倍感过瘾。特别是现代的爱乐者,有了出色的聆听器材对低频的最佳表现,加上人们对低频的偏爱,在此曲中便可尽情地享受了。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整部作品由五个乐章构成(一般为4个乐章)。全曲便形成了一首规模较大的室内乐作品。
 

这首《鳟鱼》篇幅将近40分钟。整个作品看作对溪水、鱼、渔夫以及三者关系的表现。第一、第二乐章渔夫还没出现,所以是鱼与水在那样一种幽静而美丽的自然里的美妙交融。第一乐章钢琴表现的鱼的戏水,简直能感觉到尾鳍在水中舒展和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当弦乐表现水流的交叉融合之后,钢琴反过来再表现溪水的清澈与晶莹,弦乐变成鱼儿在水中像箭一般穿梭。这种戏水的神妙只有在舒伯特音乐中才可以听到。

舒伯特的音乐常常是围绕一个极抒情的舞蹈化音型不断地通过轻重变化处理,变化出一连串精致的趣味。比如这个作品的第三、第五乐章。这些自然的、不是刻意得来的趣味中有太多的神秘性,这也是舒伯特音乐中甜美的舞蹈性可以甜而不腻的真正原因。

音乐的开始便以钢琴轻快的动弄聆听着的心弦,随着音调的转换呈现出不同的心情变化,让人听着意会小溪潺潺流水清撤,一条条的鳟鱼悠游其中,却遭钓客破坏了一池清水,音乐中的变调转折是那么突兀,如同当下的心境一样.

第一乐章 Allegro vivace

甚快板,奏鸣曲式。由钢琴琶音导奏展开的奏鸣曲式乐章,接着小提琴唱出了优美宁静、朴素安祥的主部主题。主题稍作扩展后,钢琴奏出了颇富抒情风格的副部主部。在较严谨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后,音乐以短小的尾声结束。这个乐章具有温婉明快清澈的感觉,乐思优美而浪漫。在配器上,由于弦乐部分的音域及音色涵盖了小提琴的高音至低音大提琴厚重的低音,所以从乐章的开始即能感受到音乐的宽广性及饱满。

   

第二乐章 Andante

行板,二段曲式。是个F大调的行板,是由三大段性格不同的主题旋律A、B、C构成,在这里透过听觉判断即可听出三个不同的主题。整个乐章静谧轻柔,钢琴奏出缕缕飘弥着奥国北部阿尔卑斯山岳地带气氛的歌谣风的旋律。中提琴抒情的吉普赛风格曲调交织着既温柔又忧愁的情感。二段音乐在反复后结束。这个乐章形式单纯,但相当妩媚和可爱。整个乐章较大的特色是全曲架构为ABC+ABC,第一次的ABC三段已分属于不同的调性,而第二次的ABC又是在另外的调性上,由此亦可发现远系调是如何自由地为舒伯特所运用。

       

第三乐章 Scherzo - Presto

是一首快三拍子的诙谐曲。急速、轻快而精神充沛的主题以及弦乐与钢琴的问答显示出诙谐的情绪,音乐散发着活泼热情的民族舞蹈精神,似乎是写下一个深具民族个性风味的舞曲。中段的Trio则虽较具旋律感,是维也纳舞曲风的恬静而又愉快的音乐,但依然洋溢着民族风格。

 

第四乐章 Andantino - Theme & variations

小行板。 「主题与变奏」应可算是全曲引人瞩目的乐章,由一个主题及五个变奏及一个尾奏所构成。 「主题」部分即是取自舒伯特自己艺术歌曲鳟鱼的主题,是D大调的弦乐四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演奏。根据这个主题,后面共发展了五个变奏。在前三个变奏当中,舒伯特所采的是定旋律变奏手法,即有一声部保留了主题原型不变,其它声部配合着予以变化。

 

第一变奏由钢琴弹出,钢琴双手八度奏出主旋律,小提琴奏出宛如游鱼之对位,低音大提琴则以拨弦奏出节奏感。脸炙人口的旋律描绘了深山溪流中自由悠游的小鳟鱼。

第二变奏由中提琴主奏,中提琴长音空档适时加入钢琴。

第三变奏是由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八度齐奏主旋律,演奏出浑厚的主题,沉重的音乐似乎令人感到了渔夫的脚步声,而钢琴以32分音符快速的一对四的对

位(低音大提琴齐奏每个音对钢琴四个音)十分精彩。

第四变奏转到d小调再转F大调,三连音的节奏感非常强烈,综合了性格及音型上的变奏,穿插着大小调调性上的变化,是强大的和弦和阵阵的哀伤, 好像是渔夫撒网和小鳟鱼的挣扎。

第五变奏是个优美如歌的段落,大提琴奏出主旋律宛如同情和忧伤。

 

尾声中优美的主题以不同的风貌再现,再次回到主题原型稍快板,主题旋律这回是由小提琴与大提琴共同合作主旋律完成,加上钢琴三连音的活泼,诉说着自由欢乐的永恒和美好终将到来。

第五乐章 Allegro guisto

适度的快板,二段曲式,这又是一个舞曲风格的表现,两个重要主题分别是以节奏为主导的性格模式,及旋律式的舞曲风味。华丽而充满力感的音乐充满表现了在夏季愉快的旅行中明朗而宽阔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音乐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谦谦君子,儒雅风范
——听格鲁米欧点滴

近段时间听得很杂乱,
但多半还是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为主,
另外加入的一个主题是莫扎特的音乐了。
很久未听,
觉得他的音乐真是非常贴心,
听着他就觉得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而由莫扎特,
则进入了一位小提琴大师所营造出的美妙意境,
于是这一段时间,
几乎就陷入了他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
感叹如此美妙的琴音....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格鲁米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完美--倾听郑京和

活跃于当今世界音乐艺术表演舞台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小提琴演奏家当中,穆洛娃、郑京和、穆特、美岛丽、张莎拉这几位不平凡的女性几乎占据了一半天下,以前曾现场聆听过穆特和美岛丽演奏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总觉得记忆中的激动似乎有些许成分来自音乐之外。有关小提琴作品的录音唱片买了一百多张,算来也只有三张是出自女小提琴家之手,而拉这三张唱片的人,正是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

郑京和是那种看上去就让人放心的艺术家,国内有关她本人的音乐报道远少于穆特、美岛丽等人,而我之所以想买、敢买她的唱片,不是因为企鹅的三星带花,却是因为唱片封面中宁静而内省的那双眼睛--那是百分之百东方气质的心灵之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这个帖子。。。。我也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欣赏】德沃夏克E大调弦乐小夜曲

  德沃夏克(Dvorak, 1841-1904),被誉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管弦乐色彩大师之一,他的精湛的配器技巧几乎体现在他所有的管弦乐、歌剧和室内乐所品中,这些作品的配器不仅打上了德沃夏克鲜明的个人印记,也时常折射出作曲家的祖国捷克的民族色彩,因而,在聆听德沃夏克的音乐时,绚丽斑澜的管弦乐色彩本身就是源源不尽的乐趣,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的思绪徜徉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森林。

  德沃夏克一共创作过两首小夜曲,有趣的是,他好象在两部风格轻松的作品中故意放弃使用管弦乐队整体,而是仅仅运用“管弦乐调色板”(这是指挥大师卡拉扬喜欢的比喻)上的一半“颜色”:《E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Op 22)为弦乐创作;《D小调小夜曲》则主要为管乐创作。《E大调弦乐小夜曲》即人们通常习惯称的《弦乐小夜曲》早已成为音乐会上备受钟爱的弦乐队曲目,是德沃夏克作品中最具有轻柔、优雅气质的作品。乐曲共4个乐章,音乐选自第1乐章:中庸的速度(Moderato)。

德沃夏克是自发的研究音乐创作。灵敏的乐感和纯真的心态让他更善于捕捉器乐声音中的色彩,特别是弦乐。因此德沃夏克的作品,无论小提琴、还是大提琴,总能够引起听者的回味,如置身于炫彩的心灵世界。

弦乐小夜曲是德沃夏克朴实和温暖风格的代表。第一乐章为作品定下了基调,是满怀温情和憧憬的。插部旋律揭示了作品主旨,有象征家庭和亲情的振奋情绪。主题简单的对比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传达幸福到骨子里的感受。

基本上,这会是一部关于家的作品。

“……听它就像倾听你的好友细说他的幸福家庭。浓情蜜意,却又何其纯朴率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0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Pepe Romero (佩佩·罗梅罗)
1944年3月8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


Pepe Romero从三岁起就开始跟他的父亲Celedonio Romero学习吉他。在他十岁那年,首次与他的父亲一起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 Teatro Lope de Vega 进行公开演出了。

    1958年,罗梅罗一家移居美国加州,次年就以一名弗拉门哥吉他手的身份录制了首张唱片。

    佩佩的吉他老师只有一位,就是他的父亲,不过他还在西班牙和纽约向巴斯克钢琴演奏家/作曲家 Francisco de Medina 学习。在此后的20多年中,佩佩作为Los Romemos吉他四重奏中的一员,进行了大量的演出并录制了许多唱片。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以吉他独奏演奏家的身份出现,并与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录制了大量唱片。1970年,佩佩和他的弟弟安吉尔合作,对罗德里戈的Concierto Madrigal for two guitars and orchestra进行了首演。

    在演出和录音之余,佩佩还在南加州大学进行教学工作。另外,他还编著了Guitar Style and Technique一书。

    佩佩的演奏水平高超,音量丰满,具有朝气,充满男子气概,具有非常浓厚的西班牙风味。另外与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朱利亚尼吉他协奏曲全集、勃克里尼吉他吉他五重奏专集以及阿兰胡埃斯吉他吉他协奏曲均是吉他音乐宝库中的精品。

    另外,由于Philips公司对佩佩进行的进行包装,使得他的唱片成为古典吉他唱片中销售量最大的之一,不但广大吉他爱好者收藏大量佩佩的唱片,就是在不少音乐发烧友的唱片目录中,也可以看到佩佩的名字。

推荐网站:http://www.peperomero.com

我收藏的几张罗梅罗唱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欣赏】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作品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五十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片段1);《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片段2);《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片段3);《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片段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演绎巴赫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在人的情感(确切如巴赫所属的心)与严肃而深奥的演奏外观之间的平衡。巴赫没有浅薄或不定的情感,没有骤降的愤怒,没有不好的话语和短促的允诺——他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与地球上所有的人,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的族群都相通。
     巴赫在他的组曲中传达的就是这些基本的情感。它们要求的不只是轻微的探讨,但你却无法自觉地让你的心脱离这个音乐。这是我的演奏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我知道我的演绎并不完美——我们离完美演出巴赫远得很,从许多朋友处我明白我必须找到介于浪漫狂想演绎的巴赫与学院派枯燥之间理想的中介。很不容易,可想而知。要找到心灵与之回应,而又不矫造于本性的事物是困难的。

大提琴组曲——“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

     这六个组曲的声调色彩: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小调是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带着不透明浓度的;C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这些交互作用——贯穿全套组曲发展的方式,给了我对这音乐工作时的独特洞察力。这些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原来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组曲。有人或许会称第一组曲是青春的。它的长度最短,而且是大调,其后每一组曲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是递增的,连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组曲——我认为它是独奏大提琴的“交响曲” ——到达了终极的颠峰。依我所见,那些前奏曲便是每个组曲最本质的乐章,它们非常多样且包含了巴赫音乐最深奥的理念。

第一号组曲——“明亮”

    如同人天生而单纯的呼吸的结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始放松(呼气)——一种产生与消退的过程。巴赫概念中的美丽与辉煌就在于实际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的这个事实,在那里只有组织,结构与韵律——形式与色彩的鲜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干净的组织与音调的色彩。我不喜欢他们很悲剧地企图去强调一个不存在的旋律,这是个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写出更加无比美丽旋律。
     当然一个人可以无休无止地去分析巴赫的音乐,你可以分析每个音符、每个乐句、和弦、旋律与对位法——所有音乐提供出的、还有存在于真实声音中的事物。无论如何,我只是希望专注于一些小细节,藉此解释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时指出这些音乐浑然天成的单纯。

第二号组曲——“悲伤而强烈”

    这个组曲直接在价值上以其深奥与小调性的悲伤而强烈的感触与第一号组曲形成对比。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开场三个音符的使用,总是让我充满敬畏与赞叹。只是三个音符便构成D小调的完整色调,同时完成了一个五度音程。 
    当我演奏第二号组曲时,我感觉像个歌唱者,旋律界域扩张或收缩   直到最后整个旋律歇息在单一音符的方式,这种在不同音域的空间性方位空置旋律线的能力,便是巴赫音乐最璀璨而创造性的特征。
     这个组曲有一个很棒的萨拉班德舞曲,可能是所有组曲中最最哀伤的,它有着一种特殊的直线与率直,一个音乐的隐痛、像一个入神祷告的人,你不是在为听众演奏这音乐,你是为你自己演奏,听众仅仅只是窃听者,听到的是来自孤寂、来自一个艺术家全然沉浸于音乐时的白热化张力的一瞥。我经常对所有感觉悲伤的人演奏这首萨拉班德。

第三号组曲——“辉煌”

     C大调,一个辉煌的调子,它作为基础的音调,所有乐章都从C大调开始与结束。
     一些调性瞬间的变迁像晴空中的小云朵,而有些变迁是相当遥远的。持续音是巴赫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时当巴赫开始环绕持续音的音型,我甚至觉得在肉体上受着苦。比如在D小调的前奏曲,它像一根针穿刺着音乐,像一个鳞翅类学者将一活蝴蝶钉在他的板上,蝴蝶绕着针在痛苦中旋转着,无法让自己获得自由。这就是巴赫运用持续音对我的影响,我也似乎在折磨中旋转于针上,只有当回到主音我才体验到解脱。这就是一直令我赞叹的巴赫天才最精细的截面之一。它以强大的内在力量与一种到达音乐核心还有尽我所能去演奏的渴求来填满我。

第四号组曲——“庄严而不透明”

    巴赫大提琴组曲的前三个前奏曲都是以十六分音符的单一节拍写成,但是在以降E大调,一个庄严而不透明的调性写成的第四号组曲中,却是以八分音符进行的,比其它前奏曲慢上一倍的节拍进行。然而无论和声自始至终再怎样美丽,再怎么发展怎么转调,巴赫明白它有变得多少单调起来的危险。
     萨拉班德舞曲是我的最爱之一,它有着自己的伴奏旋律。还有吉格舞曲,猛烈、高难度,带着它烈火般的暴躁气质与坚定、不屈不挠的节奏。

第五号组曲——“黑暗”

     我已经拉了第五号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一辈子,它始终让我赞叹与感到愉悦。这个单音的谱曲仅仅只有几行,但对我而言它却代表了巴赫天才的精髓。它的暗黑的旋律设计如此不寻常地与现代音乐相似。单单第一个乐句体现的想法便如此不可思议,仅仅这里就抵得过许多作曲家成册的作品。这个萨拉班德舞曲的旋律在与你的呼吸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气息与同样的脉动以一路蜿蜒前进。无论我演奏得多慢,我总是感受这个乐章永恒的流动,永恒……对我而言,不管这节奏,这流动步调绵延得多长,一年、两年、十年或一百年,这个速度绝对不可以缓慢下来或增快进行,它应该拥有自己内在的脉动与力量,因此不允许速度的增加与流失,如同平行线永不交叉。这个规律鼓动节奏、生命与永恒的触动也是这样在相同的脉动中永远持续。当你结束这首萨拉班德,时间似乎以同样的步调继续着,你的呼吸在同样的节奏中继续着。这些旋绕翻转的旋律线多美呀。

第六号组曲——“阳光”

     第六号组曲以D大调写成,是阳光与凯旋的调性。对我而言这是所有调性中最喜悦的,就像触及环宇每个角落的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的终乐章。巴赫的第六号组曲以胜利、喜悦、人类的统一、友谊与爱的调性写成,这个最后的组曲扬威于全系列之上。它代表大规模的欢乐的统合。第六组曲对我而言就像是大提琴独奏的交响曲,在调性与色彩上,它迥异于其它组曲,但在许多其它的方面,它同时也迥异于所有他所写过的作品。
    演奏巴赫,就如同到教堂倾听上帝的声音。我在一个有阳光的日子从事这个组曲的开端,我一直梦想着在一个有阳光的日子走进一座钟声正响着的教堂,刚好巴赫在这个前奏曲中使用了回音效果,一个令我想到钟声在两座教堂中响着的效果,一座很近,另一座离得较远。透过参与这个天才的音乐,我体验了无限的喜悦——六个组曲赋予我的喜悦。
    最后的和弦将我引到位于美好的法国小镇弗哲雷的这个教堂。夜晚降临,很冷。夜晚在这样一座大教堂里独处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一座建于900年前的教堂,天气很冷,但一个人被那些人类的心灵温暖着。那些人奉献了他们不可置信的努力,创造这座题献给抹大拉的玛利亚的教堂。我想告诉你为什么是在弗哲雷这里,这座特别的教堂里,选择采取大胆的步骤并录制了这些组曲。当我第一次走迸这个教堂,我看见了这个内部建筑的节奏,去除所有奢侈品、毫无巴罗克式的装饰与装饰性的附加物。我看见了线条的朴实与这个圆拱建筑的节奏,这非常强而有力地让我想到巴赫音乐的节奏。对我来说,似乎我找对了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组曲》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一直在音乐界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许多小提琴家赖以奠定地位的标竿。
  行家们将巴赫的音乐生涯分为3个时期。他的第一个创造期开始于在魏玛9年的生活。在那里他被公认为当时较好的管风琴师,写作了大部分管风琴作品。
  第二个时期是他主要的器乐曲创作阶段,从1717一1723年在科登为里奥波德亲王担任乐长期间。这时他写下了12首小提琴杰作—6首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3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3首《无伴奏小提琴古组曲》。摘自《d小调第二号古组曲》的沙松舞曲,被许多人看成是一切时代中最为壮丽的小提琴曲。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赫开先河. 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 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 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赫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爱好比较雅。相对而言我还是更喜欢中国古典音乐及现代经典如《二泉映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3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在的擴音機很少有RIAA端輸入了,曾到訪广洲一位"黑膠發燒友"的家,竟然是唱盤直入前置的CD Inpu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胶的存放是问题啊,时间长了要老化,终究会灰飞烟灭的,我的1930年代左右的老唱片都脆化了,呵呵,现在唱机也少了,说是播放音质比较怀旧,呵呵,实际是多了些杂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