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奥尔贝斯悖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牛顿知道在任何无限的宇宙中有着更深层次的矛盾,叫做奥尔贝斯(Olbers)悖论,这个悖论是从夜晚天空的背景为什么是黑色产生的。早至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时代的天文学家就认识到:如果宇宙是均匀的和无限的,那么不管你向哪看,你都会看到从无数个星星发出的光。凝视夜晚天空的任一点,我们的视线将最终穿过不计其数的星星,接收到无限数量的光线。因此,夜晚的天空应该是一片火海!但事实是,夜晚的天空是黑的,不是白的,几个世纪以来这成了一个微妙的,但是意义深远的宇宙矛盾。
  这个悖论像本特利(Bentley)悖论一样,看上去简单,却使很多代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苦恼。本特利(Bentley)悖论和奥尔贝斯(Olbers)悖论都与观察有关,在一个无限的宇宙中,重力和光线可以产生无限多个没有意义的结果。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提出了很多不正确的回答。开普勒(Kepler)被这个悖论困惑得走投无路,只得推测宇宙是有限的,被一个外壳所包围,因此只有有限数量的光线能够到达我们的眼球。
  对这个悖论的回答是如此混乱,以至198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70%的天文学教科书都给出不正确的回答。
  起初,人们说光线被尘云吸收了,想由此解答奥尔贝斯(Olbers)悖论。1823年海因里希?威廉?奥尔贝斯(Heinrich Wilhelm Olbers)第一次清楚地叙述这个悖论时,他本人就是这样回答的。奥尔贝斯(Olbers)写道:“地球是多么幸运啊,不是天穹每一点的光线都能到达地球!要不然亮度和热度将不可想象,比我们经受的要高90 000倍,只有全能的上帝才能设计出能在这种极端环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体。”奥尔贝斯(Olbers)提出:为了地球不沐浴在像太阳光盘那样明亮的背景中,尘云必须吸收大量的热,地球上的生命才能够生存。例如,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的火焰中心,在夜晚的天空中本应特别耀眼,但实际上它藏在了尘云的背后。因此当我们遥望银河系中心所在的人马星座(Sagittarius)的方向时,我们看到的不是闪烁的火球,而是一片黑暗。
  但是尘云不能真正解释奥尔贝斯(Olbers)悖论。经过一个无限长的时间周期,尘云吸收来自无数星球的光线,最终将和星星表面一样发光。因此,尘云在夜晚的天空应发光。
  同样,人们可以假定:星星离得越远就越暗淡。这是对的,但不能回答这个悖论。如果我们观察夜晚天空的一部分,非常遥远的星星的确很暗,但是你看得越远,你看到的星星就越多。在均匀的宇宙中这两者的效果互相抵消,夜晚的天空仍然应该是白的。(这是由于光线的强度随距离的平方减小,星星的数量随距离的平方增加,两者抵消。)
  非常奇怪的是,历史上第一个解决这个悖论的人是一位美国的神秘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en Poe),他是一位天文学的长期的业余爱好者。就在他临死之前,他在一篇叫做《欧雷卡》(Eureka)的充满哲理的散文诗中发表了他的很多观察。其中有非常精彩的一段话:
  如果星星的系列是没有止境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天空的背景应是均匀照明的,像银河系所显示的那样。因为在整个背景中绝不可能找到一个地方没有星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望远镜在数不清的方向什么也看不见的原因是:不可见的背景距离是如此遥远,以至根本没有光线能到达我们。
  他最后说:“到目前为止这个想法太美妙了,还无法证实。”
  这是正确回答问题的关键。宇宙不是无限的老。它有起源。到达我们眼球的光线有一个有限的分离点。从最遥远星星来的光线还来不及到达我们。宇宙学家爱德华?哈里斯(Edward Harrison)首先发现爱伦?坡解决了奥尔贝斯(Olbers)悖论。他写道:“当我第一次读到爱伦?坡的诗时,我惊呆了。一个诗人,最多是一位业余科学家,怎么能在140年前就认识到正确的答案,而在我们的学院里却一直讲解着错误的结论?”
  1901年,苏格兰的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Lord Kelvin)也发现了正确的答案。他认识到:当你遥望夜晚的天空时,你看到的是它过去的样子,而不是现在的情况。因为光的速度尽管按照地球的标准是非常之快(每秒186 282英里〔每秒300 000千米〕),但仍然是有限的,光从遥远的星球到达地球需要时间。洛德?开尔文(Lord Kelvin)计算得出:要想夜晚天空是白的,宇宙的范围必须扩大到几百万亿光年。但是因为宇宙的年龄没有万亿年,所以夜晚天空一定是黑的。(还有第二个夜晚天空为什么是黑的理由,星星的寿命是有限的,以几十亿年计。)
  近来,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已经有可能实验验证爱伦?坡解答的正确性。这些强大的望远镜又使我们能够回答甚至是孩子也能提出的问题。最远的星在哪里?在最远的星之外有什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天文学家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编制了程序以执行一项历史性的任务:拍摄宇宙最远之处的快照。为了捕捉最深层空间角落的极其微弱的辐射,该望远镜必须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在总共几百小时的时间内精确地瞄准猎户星座(Orion)附近天空的同一点,这要求该望远镜在围绕地球运转400圈的时间内要完全对准。此项目是如此之困难,不得不花费4个月的时间才完成。
发表于 2010-11-2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深邃的宇宙我们总是渺小而微弱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5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就是四个原因:
1、我们所说的这个宇宙是有限的,还不够大。
2、在这个有限的宇宙内,发光天体数量还不够多到充满每一个极限视角。
3、发光天体的寿命有限。
4、暗弱物质遮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7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出现过以前没有发现现在却被看到的恒星体呢?换句话说,有没有这种事情发生:某些恒星以前光线没有到 ...
虚空无痕 发表于 2010-11-25 20:33



    应该是有 因为既然能拍到宇宙大爆炸初期(10亿年)的图片 您说的这种肯定也是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想应该有,但我需要例子
虚空无痕 发表于 2010-11-27 14:55



    还有可能这些恒星光线到达地球时候  他们已经不存在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6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每天都有新的从遥远的星星散发的光线到达地球;是不是可以说每天都会有新的恒星被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2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星是不断诞生和消亡的,但并不是每天都可以观测到,一个星系有亿万颗恒星,而宇宙里星系浩如烟海,关键的问题是恒星的诞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像超新星那样突然爆发,引人注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17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真的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存在的时间太短了,不可能看到光线的有无,你能活几十亿年的话,你能看见有的星星会出现,有的星星过段时间会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光速也是存在的,现在光速不是极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tks,受教了
《平行宇宙》[美]加来道雄,第一章第四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思而不学则怠啊。
真的需要学习了,总以为自己善于思考,其实一个人是很渺小的,多学习多交流才是增长智慧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悖论,为什么只允许宇宙中有无限多发光的行星,就不允许有无限多能吸收星光的天体。它们之间可不可以像这样,像燃烧一块煤烧红一块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6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就是因为太远,所以才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