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2 楼: (一)观测仪器
1.望远镜
1939年1月,第二十二工厂开始试制6×30望远镜,其镜身铜压毛坯铸件和一些辅料都是进口的。全厂员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于4月29日组装出中国第一具6×30军用望远镜,经过高温、低温、淋雨、震动等环境试验的考核和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命名为“中正式望远镜”,同年生产出508具。这是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批军用双筒望远镜,l 939年至l 949年共生产24107具。
6×30望远镜结构由物镜、直角棱镜、分划镜、目镜共15片光学玻璃组成。望远镜的视度和目距可随人眼屈光度、瞳孔距离的需要而自由调节。该镜主要参数:放大倍数6倍;物镜有效孔径30毫米;出口瞳孔直径5毫米;视场8度;镜重o.72公斤,总重1公斤。
l 947年第五十三工厂试制成功荷式4×40双筒望远镜样机。其结构为伽俐略系统,全镜只有6片玻璃,结构轻便紧凑,容易生产,但因镜内不能放置分划镜,故不能作概略测距,只能放大4倍,不适合军用。
l 948年第五十三工厂,根据年度计划,将原6×30望远镜壳身分解成两个,装成单简望远镜,只能单眼观察,镜内也没有分划镜,故不能概略测距。因为是单简,没有立体感,但可作观察景物用。当年生产420具后,就未再生产。
2.80公分倒影测远镜
1940年初,开始试制80公分测远镜,由于该镜中的五棱镜加工技术难度大、角度公差小、精度要求高、加工无经验,就先用从瑞士进口的散装件进行组装,熟悉五棱镜在测远镜中的作用,然后边试边加工进行摸索。在瑞士专家哈尔特和许慈的指导下,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试制出几块符合要求的五棱镜,于同年7月装成第一县80公分测远镜,经鉴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产品图规定的技术要求,命名为“中正式80公分测远镜”。同年用进口零部件,组装出100具。1941年至1949年共生产650具(包括组装的100具)。
80公分测远镜共有U 35个零件,有外管、内管、端部五棱镜、物镜、目镜等,是一种精度高、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集观察与测距于一管之中的精密仪器。其原理是将物体安排在下半个视场内,倒像安排在上半个视场内,当物体和倒像作相对移动并在上下交界面处对准时,即可进行测距。物体在下半部正影视场内为正影像,倒像在上半倒影视场内为倒影像。当调节手轮移动楔形镜时,可用右目镜观察物体正影像和倒影像的相对移动,观看两影像顶部在交界面处是否对准重合。如已重合,即可从左目镜的测距分划镜刻线位置,读得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数。测远镜的性能参数:基线长80公分;放大倍数U.25倍;物镜有效孔径25毫米;出瞳直径2.2毫米;正影视场40×52密位;倒影视场4.5×27
密位;检读距离数的目镜放大倍数3倍;测量距离范围300米一2万米;有效测距范围300一7000米。目距和视度可调节,配备有规正板可用来规正测距精度,装备有大小三脚架,可随不同的地形选用。测远镜全长900毫米,重5.7公斤,连同全套附件总重15公斤。该镜适用于炮兵、步兵和防空部队作观察目标、测距之用。
3.金属架象限仪
1943年2月,第五十三工厂试制并生产出100具金属架象限仪后,未再生产。
4.指南针(仿德磁针仪)
1942年,第五十三工厂仿制德式军用指南针成功,1943年1月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4410具,将它命名为“中正式指南针”。l 943年至U49年共生产95410具。
指南针由磁针组、里程表、测绘尺、距离固定器、准星、照门等组成。它适用于行军、航海等作指示方位用;由于指针上涂有夜光粉,可供夜间使用。利用测绘尺上的刻值,可在地图上直接测出目标之间的长度,按地图的比例系数,即可概略计算出目标之间的实际距离。因地图路线多为曲线,为较准确地求得实际长度,可利用距离固定器滚轮机构沿着曲折的路线,在里程表上记录里程长度。如果记录长度完全与地图比例一致,则即为实际里程数;如不一致,需乘以地图比例数,算出实际里程数。指南针的性能参数:测绘尺长度100毫米,距离固定器/照门与准星间距离为l/10;照门与距离固定器间的距离123.5毫米;照门与距离固定器所成交角l 00密位;方位图上每格分划值为20密位;可测仰角o一
60度;磁针长度38毫米;里程表比例分划格值每格1毫米。指南针净重o.24公斤;带皮盒总重O.3公斤。
(二)瞄准镜
1.迫击炮瞄准镜
(1)奥式迫击炮瞄准镜
1940年第二十二工厂仿制成功并生产25具奥式迫击炮瞄准镜。由于该镜体积大,材料多采用铜合金,显得笨重,1941年继续生产11具后停产。
奥式迫击炮瞄准镜,是以金属结构为主体的瞄准镜,光学系统十分简单,仅有一块刻有一条亮线的玻璃片。该镜可装备在81毫米和82毫米追击炮上作间接瞄准用。使用时,用左眼瞄准玻璃片的亮线,用有眼瞄准已知目标,调节高低角手轮和方位角手轮,使亮线与目标重合。
(2)法式迫击炮瞄准镜
1940年第二十二工厂仿制成功法国布朗德式追击炮瞄准镜。
3744具后停产。l 941—1942年生产
该镜与奥式迫击炮瞄准镜基本相同,但结构较奥式紧凑,并在高低角和方位角调节手轮上增添了读数分划圈,便于调节。零件改用钢材和铝材,其性能和使用均优于奥式。
(3)美式追击炮瞄准镜
1944年,第五十三工厂利用搜集到的产品图和样品,进行整理,1945年试制出几具样机。由于它只能配置于60毫米追击炮使用,故末投产。
该镜除了螺纹、蜗杆的尺寸公差仍保持英制外,其余零件均改为公制,并按照德国Din的公差标准进行设计。这是带有光学系统的一种追击炮瞄准镜,在瞄准镜与迫击炮的连接部位采用快速夹紧机构。产品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其结构优于奥式、法式追击炮瞄准镜的结构。
(4)中正式迫击炮瞄准镜
1945年,第五十三工厂通过对奥式、法式、美式三种迫击炮瞄准镜的试制与生产,积祟厂不少经验,决定在吸取三种瞄准镜优点的基础上,结合武器装备情况,设计出一种对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都能通用的、性能优良的瞄准镜,以提高通用化制式化程度。按照这样的设想和要求,由五树柄、莫仁刚负责设计,采用德国Din的公差标准,于1946年试制成功几具样机,经工厂鉴定后,先后装备在60毫米、81毫米、82毫米、15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上使用,效果良好。该瞄准镜被命名为“中正式迫击炮瞄准镜”。这是国产第一具自行设计的炮用瞄准镜,它代表了40年代中国光学的技术水平。1947年该镜正式投产,至1949
年共生产1.6万具。
该镜能在5000米内作直接和间接瞄准用,在方位角和高低角的调节手轮上,装有读数分划圈,用以测定火炮射角;镜上装有纵横两种水泡,以校正水平。在与火炮连接部位采用快速夹紧机构,在蜗杆蜗轮啮合处,装有快速解脱机构,能作360度快速旋转瞄准镜的性能参数:俯仰角40—90度;每格分划值读数15分;方位角0—360度,每格分划值1密位。纵水泡每格分划值5分/2.54毫米;横水泡每格分划值l 3分/2.54毫米;镜重0.75公
斤,带木盒总重1.3公斤。
2.37毫米战车防御炮瞄准镜
1947年第五十三工厂对原有37毫米战车防御炮瞄准镜产品图进行设计整理,按德国Din的公差标准,将英制改为公制,使产品图规范化。同年试制出样机,1948年生产出540具。
该镜结构由物镜组、分划镜组、转像透镜组、目镜组等组成。它装备在美式37毫米战车防御炮上,作直接瞄准用。镜上装有照明装置,可照亮分划镜,供夜间瞄准使用。其性能参数:放大倍数1倍;视场l 6度;物镜有效孔径l 7毫米;出瞳直径17毫米;镜身全长220毫米;镜重o.5公斤,带木盒总重1.2公斤。
3.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
1947年第五十三工厂接受改装日造96式瞄准镜为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的任务。通过对实物分析研究,设计了几种零件,包括加配57毫米无坐力炮的连接机构,改装出几具样机并配炮试验,效果较好,当年装出201具,1948年继续改装完成余下的150具。1948年,该厂参照美式57毫米无坐力炮瞄准镜资料,按产品图规范化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当年试制成功几具样镜,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由于缺光学玻璃,未投入批量生产。
该镜结构由物镜组、分划镜组、转保透镜组和目镜组组成,装备在57毫米无坐力炮上作直接瞄准用。其结构与37毫米战防炮瞄准镜大致相同。其性能参数:放大倍数3倍;视场7度30分;物镜有效孔径20毫米;出瞳直径6.6毫米;带眼罩镜身全长340毫米;镜重o.75公斤,带木盒总重1.5公斤。
从以上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起步较晚的中国军用光学工业,是从修理到外购零件进行装配起步,再逐步仿制,最后达到自己设计制造。到1949年底止,先后成批生产的军用光学器材有望远镜、测远镜、象限仪、指南针,以及用于迫击炮、战防炮、无坐力炮的瞄准镜等。但光学工业的主要原料——光学玻璃不能自给,限制了光学工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