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鹮嘴鹬
目前应该算是北京的特色鸟了
其实
几年前
在北京
还是该鸟种的中国最东端的记录
这么说
源于传统意义上
把鹮嘴鹬认为是垂直性迁徙鸟
通常在西部高山海拔3000米以上营巢繁殖
冬季则会到低海拔的地区
因为我国是西高冬低
所以也呈现出自西向东的迁徙路线
于是几年前的第一次在北京发现
自然会认定为该鸟自西向东的最东端记录
几年来,该鸟在北京地区生活繁衍
逐渐形成几个群落
已经成为咱北京地区的留鸟
其实,从全世界来看
无论是在中国
还是在印度
或者中亚
这个鸟更多的呈现着留鸟的习性
据说
该鸟在鸟类分类学上
还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从形貌特点上
其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那红色的、长长的、如弯月般的嘴巴
就像鹮类的嘴
所以就因此而得名鹮嘴鹬
英文叫做Ibisbill
曾经被归入蛎鹬科(Haematopodidae)或鸻科(Charadriidae)
郑作新老师将其列入反嘴鹬科的一个属
而郑光美和Dickinson都将其独立为鹮嘴鹬科(Ibidorhynchidae),或者被定为鹮嘴鹬亚科(Ibidorhynchi-nae)。属于单科,单属,单种,无亚种分化。
我最早见到它,是4年前的白河湾
那时的白河湾,还没有现在那么多旅游项目
快速路也没有修好
呈现着美好的未经破坏的河滩生态
鹮嘴鹬在河中浅滩的鹅卵石中自由自在
我躲在100米外用望远镜看得如醉如痴。
后来,白河湾的环境受到破坏
我甚至在前年冬天见到有人在白河湾拉粘网捕鸟
但是仍能在大桥下见到鹮嘴鹬的身影
去年冬天,白河湾的旅游项目此起彼伏
还好,鹮嘴鹬还在
只不过我更多见到的是它惊慌飞过的影子
而那急促的报警鸣叫
让我的心
跟着一揪一揪的疼
今年冬天我再去白河湾的时候
居然连续两天
都没有见到鹮嘴鹬
心不再一揪一揪的疼了
而是变得长久的不安和疑惑
我终于再见它的时候
是今年夏天不久前
我居然见到它们2对
在京北的一片青山绿水间
繁衍
令人欣喜的是
我见到小小鹮嘴鹬的
姗姗学步和
展翼飞翔
虽然不远处
人类在挖掘河床
拖拉机在运送砂石
但鹮嘴鹬
毕竟在繁衍生存
生生不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