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缅北战事看中日民间组织的较量
作者:士也罔极
很早之前就有前线消息称缅军是有日本自卫队指挥官在指挥,但是没有确凿证据。而今5月7日,中国慈善财团代表陈光标等大腕以及每天都在捐款的义士们向中缅边境靠缅甸掸邦果敢地区的果敢难民捐助大米、蔬菜等物资,紧接着日本财团向缅甸掸邦腊戍地区的缅军基地捐赠大米、帐篷及太阳能平板等物资,日本财团既然是人道援助,那么为何不援助缅甸掸邦果敢地区的难民呢?那里的难民更多更需要物资援助啊!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果敢族即是汉族,果敢地区的当地人即是华夏汉人。从日本此举足以看出,日本某些人是多么迫切希望缅政府军赶快消灭这支维护华人利益的同盟军。其实中日两国的民间组织一直在默默的较量着,只不过这次较量的地点变成了缅北。
本着公正分析的心,不妨听我阐述下中日第一次较量的场景吧。其实早在我国唐朝唐高宗时期,与日本的第一次较量与当下缅北战事中日两国民间组织的较量其形式是如出一辙。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地区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公元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请求支援。当时的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此后,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参与其中,从农奴制转向封建制后,为了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帮助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帮助百济残部复国借机出兵朝鲜半岛。当时在位的日本齐明女皇与日本齐明天皇、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在两年后的661年1月亲自前往战区,欲亲自指挥与唐朝援助的新罗军战斗,却因齐明女皇劳累过度而在中途病故。
中日两国的较量并没有因此停止,唐朝至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助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列阵在白村江口。663年3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我国唐朝不甘落后,人民亦是大力支持新罗军,同时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新罗。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领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增援百济,这也就是中日最早较量的白江口战役。
看起来是不是与当下中日两国民间组织支援缅北非常相像呢?缅北之事并非缅北之事,就好比百济与新罗之战并非是百济与新罗之战同一道理。
当下缅北的中日两国的较量既然早在公元663年就树立了这样的典例,只不过是一个政府间与非政府间的区别,那么唐朝时的那段白江口战役到底是我唐朝支援的新罗胜利了,还是日本支援的百济胜利了呢?
唐高宗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8月27日),唐与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了白村江口,两军在不期而遇中交战。据《三国史记》记载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其结果自然是我国唐朝人民支援的新罗大胜。据《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新罗胜利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皆投降,日本支援下的百济惨败,其复国之梦亦是无从见天日。
中日较量的白江口战役之后,促使日本退守本土。基本上亦是已经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那时的白江口之战与当下的缅北战事竟如此相像,是历史的轮回重蹈,还是日本骨子里就要跟华夏汉人过不去呢?
据日本共同社3月13日报道,日本官民协作参与援建的“迪洛瓦经济特区”位于缅甸最大城市仰光的近郊。
每日经济新闻:日本于今年3月末宣布:无偿援助缅甸78亿日元(约¥4.72亿元)助修铁路等。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毫不讳言日方此举对中国的牵制,可看作是对东海和南海现状的变更。日本和东盟将通过确保航行和飞行的自由达到共同繁荣。
国内某媒体称:中缅战略铁路计划搁浅 不排除日本在暗中作梗。
综上几个媒体所述,日本是一直有不断支援缅甸政府,在当下缅北战事,缅军在老街屠杀华人,对我同胞奸淫掳掠,日本却无条件支援缅军攻打同盟军。当然我国民间组织也在不断零星的支援果敢同盟军,那么当下的这次中日两国的民间较量,会不会重蹈轮回到唐朝至龙朔三年时期大胜百济的白江口之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