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1234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under - 

目镜后摄影的新高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nder 于 2024-4-14 19:50 编辑
passwordo2 发表于 2024-4-14 19:40
获取暗弱信号的话就不能不提信噪比,因为信号太弱无法忽略噪声了。。。
口径决定了收集的光子数量,但是 ...

目镜接手机和接相机都是用接环,不存在漏光更多的问题。至于你说的20%或者再多一些,那不是一个本质差异。

天文摄影拍到的细节是真实的,但“高级”的器材和“重度”的处理会让人天然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对科普是不利的。

手机视频录屏没有办法拍到暗弱目标,甚至比暗适应以后的人眼还差。至于科普,必须要考虑到观众本身的接受喜好和能力,要使用让他们容易接受和更容易引起兴趣的方式,这也是多年来从事科普所获得的经验。

对于行星拍摄,已经有人用手机实践获得了非常接近行星相机的效果,深空这块也需要有人去探索。

微信图片_2024041419501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funder 发表于 2024-4-14 19:27
这里的“认真”主要是指,既然都上了冷冻相机了,那么就是另外一条赛道,大家的胃口早已经被吊的很高,你 ...

手机按下快门,30秒后直接分享肯定达不到您发的这几张图的效果。
那张海豚即使用黑白冷冻+窄带滤镜拍,4级区30秒都不可能有您图上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nder 于 2024-4-14 19:58 编辑
passwordo2 发表于 2024-4-14 19:48
手机按下快门,30秒后直接分享肯定达不到您发的这几张图的效果。
那张海豚即使用黑白冷冻+窄带滤镜拍,4 ...

这几张是叠加的,因为难得出一次摊,干脆就做极致一点。我的本意其实是不叠加的,完全脱离手机以外的协助。
即便是单张不叠加,对于很多较亮天体,也有很好的细节了。用于分享足够了,例如21楼的单张M42。
如果有兴趣,我也可以贴几张单张的原始数据图。

顺便问一下,如果使用冷冻相机,20分钟的海豚能拍成什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funder 发表于 2024-4-14 19:47
目镜接手机和接相机都是用接环,不存在漏光更多的问题。至于你说的20%或者再多一些,那不是一个本质差异 ...

深空摄影和日常风光摄影的核心区别就是信噪比低。

用手机拍深空是个有意思的玩法,追求手机目镜后深空的效果极致要付出的精力比常规深空摄影高很多,效果还要差很多。这种玩法没能成为主流的原因就是效果上限太低,同时也没省多少钱,哪怕买个二手微单天文改机,成本也就几百块。甚至还没目镜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wordo2 发表于 2024-4-14 19:59
深空摄影和日常风光摄影的核心区别就是信噪比低。

用手机拍深空是个有意思的玩法,追求手机目镜后深空 ...

前面说过了,不是为了更好的效果,而是搞清楚前人没有搞清的一个问题,探索出一条用于目视增强和科普用途的可能性。非主流也是主流的一种有益补充。

要相信别人花这么多精力做的事情,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funder 发表于 2024-4-14 19:52
这几张是叠加的,因为难得出一次摊,干脆就做极致一点。我的本意其实是不叠加的,完全脱离手机以外的协助 ...

可以看下52楼我在4级区拍的2秒钟的M42,没做叠加,只是2s的单张。
海豚在北京高度角不够,我没拍过。而且单纯对比曝光时长其实意义不大,1级区的5分钟效果比9级区2小时都好,不同光害环境下对比曝光时长没什么参考性。

如果真的要对比效果,需要在相同视宁、相同光害、相同曝光时长下对比SNR、FHWM这两个参数,可以更好的衡量图片质量。前提是赤道仪精度、等效像素解析力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funder 发表于 2024-4-14 20:08
前面说过了,不是为了更好的效果,而是搞清楚前人没有搞清的一个问题,探索出一条用于目视增强和科普用途 ...

所以我也说这是个有意思的玩法,但是用于科普的话再叠加后期容易误导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还有一点刚才漏了说了,就是现在手机的进步远快于相机,计算摄影的引入使得手机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微单单反做得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比较好奇的是手机的计算摄影对于天体摄影是否有帮助,有多大帮助?在哪些地方可以使用?
但这次测试不成功,主要有几点:1. 新手机又不是主力,很多功能不了解,没用上或者没用好,比如回来以后才发现有个最强的super raw模式(9张raw自动叠加获得高动态范围),还有自动连续拍摄模式,这些因为不知道而没用; 2. 手机的机内处理对星点涂抹太强,又不能调节。但尽管如此,手机的机内处理确实展现了一定的潜力,比如拍摄M42和M31,自动夜景模式获得了更好的动态范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passwordo2 发表于 2024-4-14 20:11
所以我也说这是个有意思的玩法,但是用于科普的话再叠加后期容易误导路人

科普的时候都是拿观众的手机来拍,怎么可能叠加?

但是某些情况下可以让手机自己用机内叠加,就如手机日常拍摄一样,也是叠加出来的,但是用户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funder 发表于 2024-4-14 20:14
科普的时候都是拿观众的手机来拍,怎么可能叠加?

但是某些情况下可以让手机自己用机内叠加,就如手机 ...

手机wifi登录到工控机+冷冻相机其实也可以,实际上这也是EAA。效果还是比手机更好,但是确实给观众的参与感弱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under 于 2024-4-14 20:28 编辑
passwordo2 发表于 2024-4-14 20:21
手机wifi登录到工控机+冷冻相机其实也可以,实际上这也是EAA。效果还是比手机更好,但是确实给观众的参与 ...
这就是用pad或者手机登陆盒子去看预览界面嘛,这样没有太大帮助,除了乱七八糟手机登陆造成的混乱问题,观众还是会觉得那个肯定是神秘的高级相机存在才能拍到这样的东西。

观众想要的是“自己拍”(尽管99%的努力是别人的),就和看别人钓鱼和自己钓鱼,尽管后者是别人把啥都弄好,甚至告诉你可以提竿的时机,但感受还是截然不一样。

科普主要的目的其实是引起兴趣,而不是指望这几分钟能传授多少技术和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funder 发表于 2024-4-14 20:26
这就是用pad或者手机登陆盒子去看预览界面嘛,这样没有太大帮助,除了乱七八糟手机登陆造成的混乱问题,观 ...

工控并不特指盒子。
相机也不一定非要冷冻,nex3改机这种几百块的便宜货也可以的。
至于体验只能是见仁见智了。我有个朋友只喜欢目视,对拍摄一点兴趣都没有。

从我出摊的经验看,最吸引人的还是8寸以上的望远镜接夜视仪目视,无论是手机目镜后还是冷冻相机拍,都不如亲眼最直观的看见更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