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山雀(英文名:Yellow-bellied Tit,学名:Pardaliparus venustulus),是雀形目山雀科黄腹山雀属的鸟类。俗名: 采花鸟、黄豆崽、黄点儿,这种羽色鲜亮的小鸟长约10厘米,以其发金属光泽的黑色头部和亮黄色腹部而著称。在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广泛分布,是当地特有的珍稀鸟种。 外形特征:成年雄鸟拥有光泽的黑色头部,脸颊和枕部白色,双翼灰黑,腹部亮黄色;雌鸟则顶冠灰色,喉部白色,腹部黄而稍淡。幼鸟类似雌鸟,但头部至背部橄榄绿色,脸颊和耳羽黄色,颊部和耳羽边缘灰暗,下颈有淡黄色斑点。雄鸟幼鸟早期即可分辨,其头部、枕部和背部橄榄绿色,眼上有一非常短且往往不明显的眉纹,脸颊和耳羽黄色,下颈有淡黄色斑点。 鸣叫特征:鸣唱包括尖细柔和的“sit-oo”,快速高音的“si-si-si-si-si”,以及频繁发出的鼻音三音节“dzee dzee dzee”,有时会延伸成更多变化的音调,如“sip-eeh, sip, zee-zee-zee”。其歌声主要是重复短语的一系列单音或双音,带有金属质感,偶尔穿插更复杂的旋律。 生活习性:栖息于阔叶温带森林及常绿森林,包括混合松树和落叶树的林区,竹林、落叶松(Larix)、柳树(Salix)林地及农田边缘的零散树木。夏季活动高度在1200-1500米左右,冬季则通常在1000米以下,包括平原和沿海地带。它们以小昆虫、幼虫和种子为食,有储存食物的行为,但具体细节未知。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非繁殖季节则可能形成多达30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4月开始繁殖,选择天然树洞筑巢,巢呈杯状,由苔藓、细软草叶、草茎等构成,内衬兽毛。每窝产卵5-7枚,卵白色,带红色或褐色点斑。雄鸟非常领土性,但与邻居保持尊重,体现了“亲爱的敌人”效应。 区别辨识:黄腹山雀体型较小,胸腹部无黑色纵纹,与大山雀和绿背山雀明显不同,野外容易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2012年评估。被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黄腹山雀种群数量局部丰富,但由于森林砍伐和捕捉笼养,数量有所下降,需加强保护。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包括河北东北部至甘肃南部、四川中部和东部、云南东北部、湖北西部至广西西北部和安徽南部、湖南中部、江西北部和广东北部。非繁殖季节时,分布至江苏南部至广东南部的沿海地区。 其他:黄腹山雀具有间歇性的繁殖爆发,是山雀家族中少见的‘夫妻’双栖双飞鸟种,被誉为山雀中的爱情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