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沈阳牌早期收藏120双反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6-1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3-6-1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有图片吗?具体价格可以参考SY916。
发表于 2003-6-11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型  号
沈阳双反相机

星级标准
    使   用 **     |    收   藏 ****

描  述
   也是仿理光的双反。

镜  头
焦距:80mm   取景镜头:F3.5  照相镜头:F3.5  三片三组  
取景器
毛玻璃手动调焦, 距离1米到无穷远。
快  门
国产镜间快门,1/25-1/100秒加B门。 有自拍。
光  圈
F 3.5--F 22

记  数
是后背看红窗记数,有12张小窗。容易出差。
画  幅
拍6X6画幅十二张。  
说  明
早期双反。收藏精品。
发表于 2003-6-1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阳”120双反相机--郭铁师


    八年前,当我开始喜欢双反相机的时候,在能找到的品种里最破旧的就属“沈阳”了。
    那时在沈阳南站边上的开明市场里,有几家卖俄罗斯照材的地摊商贩,同时也收售一些旧的国产老的相机。我去买俄材时,也就一次次与这些国产的老相机懈逅。记得当时能见到最多的老机器是58-Ⅱ、幸福,上海202等,还有就是“沈阳”。那时我并不太懂相机,想收藏也仅限于120双反而已(有十几台惦底了,也有了兴趣)。虽然很喜欢双反,但“沈阳”却提不起我的兴致,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便宜,二是贼破。更让我不可思意的是这么破旧而又不便宜的东西也象上海58-Ⅱ一样还真的有人要,几乎那个摊子都摆过,而谁也摆不了多久就出手了。终于有一天同我关系最“铁”的大杨子对我说:“这台‘沈阳’你该留下,这东西产量只有一千多台,现在越来越少了。这个品相还算可以的。”听人劝吃饱饭!这台号码是00562的“沈阳”双反还真被我拿了下来,好象花了300元,同时还带一个牛皮盒。于是八年前在我已收集的十几台双反国产相机中它有三个“之最”,即最破是“沈阳”,年代最长的是“沈阳”,而花钱最多的还是“沈阳”。
    后来确实无缘再见到别的“沈阳”双反相机了,1998年我在沈阳开起第一家二手相机商店(也是沈阳历史上的第一家),上海的张明龙兄来沈阳帮忙,一次到阜新我家中做客,见了我家的相机藏品,说把这些东西拿到店里去吧:一则可以体现一下二手店的品味,二来也有点好东西也能显示一下实力。他选出的十几台相机中便有这台“沈阳”。这些老相机摆到橱窗里还真给店里争了不少光,有不少人驻足观望,打听价钱,还有好几次险些被人买走了。最危险的一次是98年春节老张回上海过年,店里只有两个小姑娘看摊,来了几个南韩的人,其中一个相中了这台“沈阳”,便要坚决买走,一个小姑娘已被他出的价钱打动了,而另一个小姑娘不敢作主,给我打了个电话,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急忙制止了。
    国产双反相机是我国六、七十年代相机行业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的出现不仅对于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推动和丰富的作用,而且成了我相机工业的支柱产品,因为当时物质条件所限,120相机拍完就可以直接印放相片,方2寸在当时也是流行的画幅,就是到像馆很多人要求拍的也是这么大的相片。而相反135就麻烦得多,直接印出的照片太小要放大,又要配放大机,麻烦不说成本也要增加。所以当时凡是120的相机从研制到生产到市场绝大部分都成功了,可能世界上还没有几个国家有我国的双反相机牌子多品种多呢。但也有一些双反相机却只有样机而没有大批量生产过,其主要原因无外有二:一是早期的产品档次太低,而又没有批量生产的能力,机加工水平不行,原材料无法保证而成本降也不下来,当时虽是计划经济,但国家对一些地方的小企业也是不保的;二是晚期的产品虽然档次上来,生产能力也增强了,但生不逢时已时过情迁,120相机已被135相机所取代,也就没有了市场,这部分120双反目前在收藏领域的身价也很高。如鲜见的“五羊”、“峨嵋”、“青岛SF-2”、“大连”、“长春”等。“沈阳”双反无疑是属于前一种的。
    近两年我有机会接触一些“沈阳”双反相机的收藏者、知情者和原沈阳相机厂的老工人,得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消息。沈阳照相机厂虽是家很小的工厂,但却是完全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是一家正规性的企业,成立约于1959年,结束于文革前,后来是搬迁到铁岭(即小品演员赵本山说的那个“比较大的城市”),合并为“铁岭光学仪器厂”,这个厂子大概现在还有。在长达五、六年时间里,沈阳照相机厂的产品(指相机)可能只有“120双反”相机一种,从所见到的机身上号码上看,只有一千多台(不超过2000台)。从产品的结构及工艺上看,几乎都是手工操作的,人工打制的,据知情者说,这种相机一直没能大批量生产过,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零零散散,停停打打的,主要是各种原料老是断货,缺东少西的,以至于产量虽少但款式却分出好几种,而且后期的产品干脆后边的饰皮都不贴了。
    “沈阳”双反相机虽然产量不大,但它的意义在于市场化,它是真正走入市场相机,不是样机,而是大众化的一款相机。遗憾的是我还没有找到当年的销售情况资料以及销售价格。但通过它的分布情况和产量看,多在沈阳及周边地区销售了,试想就这么一小点的产品还生产好几年,怎么还能分到外地去卖呢?或许当初买它也要托人走后门呢!
    “沈阳”双反相机就其性能而言,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同比它早期问世的“天坛”、“长虹”双反相机如出一辙,都是模仿日本的理光Ricohflex Super)。或者说是“天坛”和“长虹”模仿了理光,而“沈阳”则是模仿的“天坛”或“长虹”。如说有区别,两者在后开盖上是不同的,“沈阳”是自上往下开,而“天坛”和“长虹”是自下往上开的。“沈阳”双反的唯一高级之处是增加了自拍,因“沈阳”双反相机是1959年生产,所以它应该是国产双反机里第一个带自拍器的。除此以外三者的取景器结构、镜头、快门档位,最近拍摄距离也都是相同的。相对而言在机加工的精度方面特别是镜头部分,“沈阳”双反要好于另外两台。这也能出世较晚,而且当时沈阳我国的工业基地,机加工水平普遍较高的原因。
    具体技术数据:
    类    型:120双反相机,可拍6×6cm照片12张
    镜    头:F8cm,f1:3.5,早期白头,后期产品加膜(蓝红色)
    快    门:B、1/10、1/25、1/50、1/100、1/200六档
    其    它:有机械自拍器,有快门线插孔,有电子闪灯连接插孔
    体    积:9.5×14×10.5cm
    重    量:0.8Kg
    附 皮 盒:早期为皮盒,晚期为造革套。
    最近有四台“沈阳”双反相继过手,加上我原来的那一台,五台“沈阳”在我这儿汇集,我可能成了瞬间的最多的沈阳相机占有者,这五台沈阳的号码是:
    A、00269
    B、00340
    C、00562
    D、00878
    E、001096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思索分析、对比几款“沈阳”相机,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这款相机除了镜头及快门部分制作比较精致外,而机身后盖乃至取景器好像都是手工敲出来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相当明显的,如取景器固定在机身上的四个螺丝位置几乎没有一致的,也就是说这些取景器是根本无法互换的,这相机是否可称为手工作坊的“手工相机”呢?
    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这些相机镜头在款式上也有所不同,如A、B是白头,而C、D、E是加膜很漂亮的镜头。如人告诉我早期镜头是苏联供给的,但后来中苏交恶,便没了下锅米,改由自己生产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晚期的反到加了膜,难道我们自己搞的比苏联还好吗?另外差别就是B这款相机的后盖锁在相机的左边,而其它的都在后面,我寻问了不少知情者,说这种“左开门”的“沈阳”是很少的,只能是某一时期的某一批相机而已。另外一个让我十分不解的是早期的相机牛皮盒是相当的精致,并有英文“fiexaret”。这种字不是捷克的一种双反相机的名字吗?为此我查阅了捷克有关相机的网站和对比捷克的“fiexaret”Ⅳa双反相机,发现在相机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但在取景器和后盖等结构上两者是相同的,特别是这种“左开门”结构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沈阳”是向外拉,而捷克是向里推。所以说“沈阳”同“捷克”双反是应当有点联系的,特别是早期配的“捷克”相机的皮套,更说明是有的连带关系的,加上当时中捷是相当友好的,沈阳至今还有“中捷友谊厂”呢。但这种皮盒在后来的产品中就被国产的黑色造革套所取带了,有意思的是这造革套的中间的扣子是彩色的,红、黄、绿据说什么颜色都有,由此也可以看出沈阳照相机厂在后期的不严肃和随意性了。为了写此稿我特意询问了沈阳的袁泉、小冯(他们都是多台“沈阳”相机的收藏者)以及北京的赵俊毅先生,但得到的信息既之离破碎也不尽相同。袁泉为此还特意找到了原厂的一位老工程师,老人讲沈阳相机厂是1959年由国家特批并投资兴建的,当时的设备也算是先进的,但因领导班子的问题,不仅没发展起来,到后期还一天不如一天,产品没人管、质量没人抓,到了1960年就举步唯艰无法发展了。。。

         
                                                              2001.9.5.  


发表于 2003-6-11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资料来自916网站

沈阳牌早期收藏4A--120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沈阳牌早期收藏4A--120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发表于 2003-6-11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柏林葛尔茨兄还是不要出手,收藏为好。
发表于 2003-6-11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阳牌照相机--赵俊毅  
发布时间:2002-8-4 9:37:26编辑:郭铁师阅读350次

    50年代末,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国内一些大城市纷纷组建照相机厂,沈阳照相机厂是在这一特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匆匆上马的沈阳照相机厂,在缺少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借助大会战的形式,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沈阳牌双镜头反光相机。

    沈阳相机与北京照相机厂1956年生产的大来双反相机在机构上一样,是以理光公司953年推出的理光Ⅵ型双反相机为蓝本。取景与摄影镜头的焦距均为80毫米,最大口径1:3.5,快门速度:B、1-1/200秒,有自拍及闪光联动机构,画幅尺寸:6×6公分,调焦范围:1米至无限远,调焦方式是利用取景与摄影镜头上的齿轮齿合同步调焦。整机尺寸:102×94×139毫米,重量:约950克。

    沈阳相机大体可分为四种版本:第一版铭牌上标:“沈阳”两字,它是在“大干快上,赶美超英”的口号下推出的产品,工艺粗糙,故障率较高,笔者曾先后接触过几台沈阳一版相机,几乎没有一台能下沉工作的。第二版铭牌上除标“沈阳”两字外,两字中间另加汉语拼音“Shen Yang”,二版相机除铭牌外,机构上虽与一版没有任何变化,但工艺水平明显优于一版相机,从北京亮马收藏品市场东方相机屋展示的沈阳相机可以看出,一、二版相机在质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工业基础非常坚实,以沈照厂为例,以大会战的形式转入正常的生产轨道后,生产流程马上得到了调整,劳动秩序按部就班,产品质量很快得到提高。在二版相机质量稳步提高的基础上,沈照厂又推出了第三版。第三版铭牌只标汉语拼音“Shen Yang”,机构与一版二版一样。60年代初,国家经济面临困难,迫使沈照厂迁到铁岭市,并更名为铁岭光学仪器厂。该厂按沈阳相机的机型继续生产相机,取名为铁岭牌照相机。沈阳市相机收藏家杨亚凡先生认为:铁岭相机是沈阳相机的延续,应该归纳到沈阳相机的第四版,看来有一定道理。

    沈阳照相机厂从组建到迁址,前后只几年时间,而且工厂是按小而全的模式生产,产量受到限制,相机销售只局限在东北地区。应该属于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国产相机。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6-11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3-6-1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11 18:34:51编辑过]

发表于 2003-6-12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两台新一点的沈阳。1/
发表于 2003-6-12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两台新一点的沈阳相机的图片1/

沈阳牌早期收藏120双反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沈阳牌早期收藏120双反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发表于 2003-6-12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2/

沈阳牌早期收藏120双反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沈阳牌早期收藏120双反相机能卖多少钱?[8新]
发表于 2003-6-12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泥巴:
           请将你的电话告我.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3-6-12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