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校领导很快发现了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反复教育全校同志一定要分清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一般日本军人的界限,要求大家对参加航校建设的日籍航空技术人员,不能当做战俘看待,而应当作留用人员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们又诚恳地批评日籍教官,使其认识到法西斯军队的管教方式与革命军队水火不相容。
同时,航校还先后任命林弥一郎、黑田正义、平信忠雄、系川正夫、长谷川正等为飞行主任教官。对于教学训练中的问题,校领导经常征求和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把他们当外人。在生活上对日籍人员给予力所能及的优待,保证他们平时能经常吃到大米、白面等细粮,日籍技术人员见到我们吃的是玉米面、高粱米,而他们吃的却是白面大米,都非常感动。
航校还积极帮助日籍技术人员解决婚姻问题。当时还不允许中国人和日本人结婚,航校领导就想办法吸收一些年轻的日本妇女到航校做护士、卫生员、保姆之类工作,创造条件使他们彼此之间增加了解的机会。校领导还特别注意做好林弥一郎等主要教官的工作,以对待朋友的真诚态度,从生活上、思想上关心他们,处处以我军的优良传统感化教育他们。
如此一来,教学关系变得融洽了。中国学员也被日籍工作人员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甚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学员几乎都是放牛娃出身
当时在航校的学员几乎都是放牛娃出身,大字都不识几个,更别说深奥的航理了。这可难为了日籍教官。御前喜久三讲授飞行原理和飞机构造有一套妙法:开课前首先领着学员们参观飞机,操纵传动各个陀面机翼面,说明它们有些什么作用,然后再做手势比喻,伸张双臂比作机翼,翻转手掌比飞机倾斜并转弯,低头、推杆、撅臂就算飞机下降,反之则上升。他还做了许多教学用的实物模型,让学员一看就懂。为使学员一目了然发动机内的油路系统,他点燃香烟,把烟吹进发动机内的油路,看烟从何处冒出,便知道哪条油路是怎么走了。有一次他讲课讲到中间,突然向教室外走去,学员们以为他要找什么实物向他们讲解,便都跟着去了,谁知他走到室外厕所前面,发现学员们也跟着来了,便回头说:“我要上厕所。”大家一愣,轰然大笑起来。
冢本好司讲授发动机原理也有绝招。同学们对“八-13甲”发动机,9个气缸形排列的工作原理理解非常吃力。冢本教员派5名学员围成圈,依次编号,各人出右手同握一根木棒,按号次顺序,口念进气、压缩、工作、排气,手推木棒转磨圈,只转了几圈,都领会了。下课去食堂路上,同学们还在比划着,口中念念有词。
飞行训练开始了,无论是学员还是教员,都非常兴奋,大家都在期待着早日飞上蓝天。
教官内田元五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一次在起飞线上,他看到一个学员驾驶飞机着陆时,竟在跑道上蹦了三蹦,结果一连几个学员都犯了同样的毛病。他把翻译找来一问,原来,问题出在翻译上。内田元五告诉学员,飞机着陆时应该让前后三个轮子一齐落在跑道上,术语叫做“三点着陆”,这样飞机才能平稳降落。可是由于翻译人员不懂飞行,不明白“三点着陆”的意思,竟然翻译成着陆时飞机要在跑道上蹦三下,于是就出现了“蛤蟆蹦”的现象。这个差错让内田元五哭笑不得,只好一个个地把错误的着陆动作纠正过来。
林弥一郎的严厉则更是有名。张积慧是当时最好的学员之一,在放单飞的时候出了一点点小毛病,没想到却被林弥一郎卡住了。别人都不理解,林弥一郎说身为教官如果不严格要求,那就是对学员、对中国最大的不负责。在林弥一郎的精心指导下,张积慧又刻苦练了起来。最后他的单飞放得非常成功。
当时因条件所限,学员一般只飞行十几个小时就可以放单飞,所以,正是日本教官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才造就了王海、刘玉堤、张积慧等闻名世界的空军英雄。
林弥一郎等日本教官还主动出主意,将航校的美国单座式P-51战斗机改成双座式教练机,从而大大充实了航校的实际教学能力,也缩短了飞行训练的时间。
后来,在前苏联空军提供喷气式战斗机时,学员们因飞过P-51战斗机,所以可以直接转飞喷气式飞行,这大大加速了人民空军部队建设的速度。也正是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空军的飞行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可以驾驶米格喷气战斗机去和美国空军驾驶的F-86式喷气战斗机作战,而且打败了他们。
把我骨灰的1/3葬在中国
1954年,日籍人员返回自己的祖国。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等因素,他们回到国内后生活都非常艰苦,但不少人仍然怀念着老航校的生活。他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林弥一郎还给儿子取名叫林新,意思要做中日友好新一代,并送他到中国留学。
为了纪念那段特殊的日子,林弥一郎亲自发起和组织了“航七会”。到1990年,会员已有800多人,在日本各地设有7个支部,两个筹委会。
当年在老航校医务队工作的高桥澄子,为伤病员献出了她全部的热情和爱心,也是老航校日籍工作人员中惟一没有回国的人。她加入了中国国籍,并给自己取了中国名字叫高玲。转业到地方后,她依然发扬老航校精神,工作兢兢业业,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也没有动摇她对中国的感情。她在日本有父母,有亲朋好友,也有优厚的生活条件,可是她全部放弃了。她常说:“我的世界观的转变,是受老航校的中国朋友的教育和影响形成的,刻骨铭心,永远难忘。他们永远是我的榜样。”高桥澄子在河北承德定居30多年,曾被选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到离休后才回到日本。
教官诜岐文夫回国经营了一个小纯水厂,申请了专利,日子比其他日本朋友好过一些。于是他通过林弥一郎介绍,与北京某企业合开了一个纯水厂。在此期间,他的夫人、同样在老航校工作过的诜岐郁代患癌症去世。在去世前,她希望能把自己骨灰的1/3埋在“第二故乡”———中国。如今诜岐文夫已遵照妻子的遗愿,把骨灰埋在了北京万安公墓,并在旁边为自己留了一块地。他要与妻子在一起,与中国在一起。
如今,许多当年老航校的日本教官及工作人员已与世长辞了,但无论是健在的还是故去的,新中国空军的历史都记着他们的一份功劳,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着他们的一份牵挂。
老航校传人插上现代化翅膀
55年后的今天,国人有理由为人民空军骄傲。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当今的人民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和其他专业兵组成的现代化的高技术合成军种,成为捍卫祖国领空、领海安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祖国的南疆。
大机群如箭在弦上,只待一声令下,振翅翱翔。突然,黑云压顶,大雨倾盆而至。
前方指挥所来电话询问:“天气突变,能否起飞!要不要变更飞行计划?”
“正常起飞,准时到达!”
新型战鹰在滂沱大雨中起飞,气势如虹,蔚为壮观。战鹰一架接着一架怒吼着起飞升空,刺向云天,震耳的轰鸣声很快消失在如铅的云中,并准时到达指定战区。
这是装备我军最先进战机的空军航空兵某团。他们大胆突破传统的训练模式,组织超气象、高强度、高难度飞行训练的一个场面。
2001年5月,在空军某飞行学院,看着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宽阔平坦的机场跑道和一张张充满朝气的年轻的面孔,让人无法想象这里就是让多少人曾经魂系梦萦的老航校原址。
25名我军首批大学生飞行员已在这里蓄势待发。这些从全军数千名本科应届毕业生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大学生飞行员,有着理论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强、适应环境快的优势。学院领导也最大程度地发掘着他们的潜能,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用航空英语进行空地对话,飞行技术水平全部超过了训练大纲要求。这是空军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复合型飞行人才又一战略。这些与老航校最贴近的学院人知道,人才就是空军的希望。
这一天,是飞行的好天气。大学生飞行员们又展翅飞上了蓝天。沿着老航校的航线,新世纪的人民空军,必定能以崭新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东北老航校纪念馆建成
黑龙江省密山市是拥有空军赠送飞机最多的地方。为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密山市多方筹措资金,建成成了东北老航校纪念馆,馆内收藏了大量历史图片和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