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eizz868 于 2010-8-19 19:16 编辑
怀着对徕卡光学的美好幻想,见到了“孔雀草”……
外貌,精神,谈吐,干练,让我感觉对方是件才具。一阵寒喧之后,我们就在亭子里坐了下来、拿出各自的镜子。
目标的选择:
在亭子里,我最终选择湖对面岸边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为上面图片所没有),作为定点的对比目标;这个目标的好处在于:它的前面是湖,左右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它的后面不远处是十几层高的楼房,而这楼群后面很远、很远处(可能是可看见的边了)是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些吊机正在工作。
天气情况:
我刚刚坐好(15:10左右),这烈日下的过午,突然变了天,吹来几股凉风,在最远处,即、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些吊机正在工作的地方,兴起了浓雾。
当时心态:
目标的选对和对远处兴起的浓雾让我窃喜不已,因为这正是检验镜子的两个很好的条件。
调整:
为了检验尼康与徕卡两家设计师对美学理解的差距,我将两支镜子的目镜调焦全部归零,这是在左右眼视力差距很小的情况下,官方最佳、最标准的刻度指向。
举起徕卡前的幻想:
不妥协的光学影像品质,卓越的图像质量,无与伦比的清晰度,一流的色彩,难忘的润泽感受等等………这些在坛里看到的对徕卡光学的描述,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接眼要看的第一样东西:
远处的雾!……
我非常非常想知道,徕卡在观看雾景的表现是怎样的!所以在我举起徕卡对着那最远处的雾景,来回调整中间调焦,寻找那最清晰的影像时,提到了嗓子眼的心也往下掉了下来!它那光学表现完全与上面描述的情形相差悬殊,是种不太晶莹剔透的感觉(我很熟悉的一种影像),我举起尼康也向那雾景照去,两支镜子的表现,从感觉上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徕卡可能稍稍“清透”一点点)!对徕卡失望的心情让我象泄了气的皮球。
最初发现的问题:
接下来是两镜的美学比较了!
我将两镜对焦到目标处,即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调整那最清晰的画面;在转动徕卡中间调焦轮时,它有那种发“涩”的紧的感觉,我的手一用力调,影像就抖动起来,当清晰面到的时候,它就跳动一下,清晰面一下子就闪了过去,让我恼火不已!
尼康调焦很顺滑,有→没有阻力的感觉,可是调好焦后,心理上总感觉中心调焦轮会位移;实际上,只要您不碰它,它是不会移位的!只是心理感觉不踏实而已。
三百多米远的景物对比:
对着目标,终于将两镜的最佳影像找了出来,可以一手各握一支镜子仔细对比了!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色调,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亮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视角,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景深,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多维视觉,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立体层次,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成像形状,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活气,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动态,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色彩表现,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润泽感受,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对比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清晰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锐利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通透感,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观看舒适度。
两镜在感觉上差不多是一样的………
我的手臂疲劳了!于是将两个镜子交给了“孔雀草”,让他自己去比较。我靠着亭柱休息,欣赏着湖面的美景!
差异的寻找:
休息够了!我又接过镜子重新调焦,因为“孔雀草”在两镜对比之中、动了那标准的对零刻度,我又要重新调过两镜,让它们成为一样的最佳影像!
目标指向还是湖对面、岸边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因为那是远距离的目标,从望远镜里看过去、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
→正中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我称之为主景区)
→树林的前面是湖(我称之为前副景区)
→树林的左右两边也是树林(我称之为左右副景区)
→树林的后面不远处是十几层高的大厦(我称之为后景区)
→十几层高的大厦后面很远、很远处的、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些吊机正在工作的地方(我称之为远景区)
当我用尼康看这些景区时,我没有下面这个感觉,而用徕卡看时,这种感觉出现了!
→即上面所说的主景区和各副景区联接成一幅全景图(是一张完整的画),由主景区过渡到副景区,再由副景区过渡到主景区,很轻松、平滑、没有痕迹地就这样过渡过去了。
我马上用尼康追踪这样的感觉,拨动中调,那种感觉又出现了!同时也感受到尼康的力量也用尽了,那种全景图的感觉比徕卡差那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我查找原因,到底差在哪里?
经过不断地比对,发现原因了!差异就在副景区的表现上有点不一样;徕卡不仅在主景区表现细致,在副景区也表现出同样的细致。怎样表述这个细致呢?比如在看主景区时,突然扫一眼左景区,发现那边的垂柳也在随风摆动,或前或后,或高或低,形、色、神、态逼真!那些枝、干、叶表现得清清楚楚!
尼康则相对上面的描述、表现差了些。副景区表现的细致程度不够!
线条的对比:
用望远镜、远望远景区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它的旁边那些吊机框架、展臂,线条是粗的、是细的、是重的、是轻的、是实的、是虚的,也是我关注的一项对比内容。
两支镜子换过来换过去观看,线条在感觉上的对比、差不多是一样的!
镜子比到这里,“孔雀草”已经不知接了多少个电话了!我感觉他有事情要办,于是对他说:“如果你决定要走了,一定要提前十分钟告诉我,让我好有个准备!”他一口答应下来!
这时已经是下午16:25左右,时间过得好快!时间紧迫,时不待我!我要尽量比完最后的一项:
→近景的对比
亮度的差异:
在亭子旁边十几米远、有一棵覆盖面很大的矮树,树叶面离地面很近(有一米左右吧),所以被覆盖的地面上很暗;我就用两支镜子看那暗处,亮的感觉和看到的情景、两支镜子差不多是一样的!不过用莱卡看时,可以感受到它的那层镀膜的存在,它影像的那种稍稍、稍稍的清明就是由这层镀膜造成的!
形状的还原与质感:
亭子旁边相隔不远处就摆放些大小不一的大花岗石,我先用眼睛估量着其中一些石头的外形,然后用望远镜看!看看是不是跟眼睛所见相近;结果感觉尼康还原比较真(“孔雀草”说尼康的影像被压缩),我用徕卡观看时,感觉石头从横向看、被拉长了少许。
用徕卡看岩石的表面,那些黑色斑块与黄色表皮明暗对比很醒目;岩石表面的砂粒、那种凸、凹的密度,它的质感就象磨砂一样,让我好想用手去摸一摸!看它有点象我们、斜看油画的颜料那种凹、凸细粒那种感觉,真的很感性!
我用尼康追踪那种感觉,出是出来了!不过影像倾向于一点点的光滑,感觉好象是差了一点点!
影像的断层:
我以二十米左右远的大花岗石、作主景,大花岗石后面约五十米左右为后副景,还是对准零刻度,对着大花岗石调好中调焦,就不动了!观看主景到后副景的影像变化程度。
徕卡过渡得很轻松、平滑、不着痕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影像。
尼康的影像则跟不上去了,稍微动了一下中调焦(中调焦一动,证明这幅影像就断层了),美好的影像才恢复了过来。
第二眼的美人:
有贴子上说:“徕卡是第二眼的美人”。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要发现徕卡的好,首先要多看几眼所选定的目标,其次要长时间地盯住目标看。
我选择后副景作为观察目标,离我估算着有七十米左右吧!是一小片没被遮挡住的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
我盯着那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估算着是第一分钟吧,越看越好看!
我盯着那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估算着是第二分钟吧,越看越好看!
我盯着那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估算着是第三分钟吧,越看越好看!
————越看越好看!————就是这种很奇怪的感觉!
事后我回想:当时看那绿色叶片时,那些绿叶就象是被水洗过之后(当时并没有下雨),我们看上去那个样子!然后干净的绿色叶片和那水润的感觉“和”在一起,是那种新鲜的感受!仿佛还感觉到那个气味的存在!微风一轻吹,连那片绿叶的形状也变得越来越好看了!
我马上用尼康追踪这种感受!那种感觉是出来了,可是总觉得、是差了些什么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