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under - 

大家不妨大胆预测一下,未来10年,手持双望会有怎样的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7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Prism[/I]在2005-11-7 13:59:34的发言:[/B][BR]光学机械上先进技术在望远镜上的应用关键在于价格,C的小白小绿上那些技术用在望远镜上都会带来明显的提高,太贵,买不起。

小白小绿的什么技术,能带来什么样的提高?
发表于 2005-11-7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光学上,亮度已无多少可进步的空间,在修色差和边缘像差等还有些进步空间,但已经不太重要。
我认为不含电子的望远镜还没那么容易被淘汰。
发表于 2005-11-7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funder[/I]在2005-11-7 14:00:31的发言:[/B][BR]似乎大家思维都集中在电子方面,都认为望远镜在光学和机械上走到尽头了?

光学上可能还有一个设想:精密加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高精密度的非球面镜片广泛使用,一个望远镜只使用两到3片镜片就达到现在顶级镜的水平。
发表于 2005-1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10年的时间对于望远镜发展来讲是很短的,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一些技术上的改进和应用,带来的成像影响不会很大,但厂家以此理由会使价格相对更高。

考虑到望远镜的光学潜力越来越少,唯一可能突破的还应该是功能上,如果其它几个大厂掌握了成熟的稳像技术,那么稳像功能的普及和提高才是今后对望远镜最大和最实用的进步,但这个很难在十年内做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7 14:15:33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1-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实现高精密度低成本的机械加工,也可以考虑望远镜变成现在的电脑一样可以DIY的产业,自己在电脑上用软件按照自己的风格设计好目镜物镜和镜筒,传给加工厂用指定材料加工,然后自己组装[em01][em01][em02][em02]
发表于 2005-11-7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大家一点启发
我们回到五年前,当时电介质镀膜已经成熟,并且在天文产品上得到较多应用。而镀银反射面仍然是别汉屋脊棱镜双筒的透光率瓶颈,所以这项技术应用到别汉屋脊双筒上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惜坛子上没有人预见到!)。
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现在望远镜光学的瓶颈在哪里?还有哪些技术已经成熟但并未应用在手持双筒上?
精密的非球面加工技术和多层衍射镜片确实可以提升望远镜的光学表现,这体现在,用更少的镜片达到相同的像差校正,或者用同样的镜片数达到更好的像场校正。但是成本是个很大问题,而带来的提升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发表于 2005-11-7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稳像技术必须实现“不明显增加体积重量”才能得以普及。估计含测距功能的产品可能会很快普及,LEICA已经基本实现了(体积重量和价格都可以接受)。
发表于 2005-11-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签名……晕
[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5-11-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学加工不同于电子发展,电子发展带来的是一日千里的性价比,而望远镜光学发展己近理论极限,任何新技术、新设计都不会再是“革命性”的,带来的改进是微小的,同时只会应用于高端镜子上,功能上的改进才是最重要和最可能的。

精密的非球面镜片、萤石类镜片和衍射镜片在照相镜头上己开始大量使用,昂贵价格的同时,并没有革命性的光学提高,这是因为照相镜头的发展也己到了很成熟的阶段,一二十年前传统工艺和材料设计的一些镜头,至今仍有出色的成像,所以光学相对简单的望远镜,不要指望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后性能能够明显提高。
发表于 2005-11-7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个人认为,稳像功能虽然早就有了,但还未到蓬勃发展的时期,而稳像对观测效果的提高,才是革命性的(相对于手持镜)。
发表于 2005-11-7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Prism[/I]在2005-11-7 14:37:58的发言:[/B][BR]?镀膜和光学玻璃加工工艺,如果将这种专业生产技术,应用到望远镜领域,成本会提高,价格会高涨。

在电视台见过比一台奔次都贵的松下摄像机,想必光学一定上乘,镜头不会是来国内委托加工的吧。

类似小白这样的镜头,仍然是民用镜头,其玻璃和镀膜未必比现在的顶级双望更高档。另外现在双望中也已经应用了ED,萤石等材料。
发表于 2005-11-7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开拓一下思路,比如,当某一个规格的望远镜光学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挖的时候,如果能够变换结构,实现更加紧凑轻便的设计,实际上也是变相提高了望远镜的性能。
发表于 2005-11-7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手提镜而言,任何方面的提升都必须以尽量不增加体积重量为大前提。稳像镜的功能实在非常吸引,但其额外增加的体积重量却令大部分用家却步。
发表于 2005-11-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不会在材料上出现革命性的突破,类似传统眼镜向隐形眼镜发展。到时可以随心所欲的制造常规镜子,形状大小根据需要来定。电子化是现在就能做到的,十年后更完善罢了。[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5-11-7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对于三角架的体积和重量,稳像装置增加的体积,应该是很小的了,况且提高的观测质量是巨大的。[em07][em07]
传统的陀螺稳机械像无法大幅度减少体积,但电子稳像减少体积的潜力很大,我拆过佳能的10x30is,发现其电路板占了稳像部分的大部分体积,而电子的发展是迅速的,集成模块和处理芯片的发展,会使体积问题大幅度解决。
发表于 2005-11-7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和使用一些好镜子后,我现在对顶端镜和中端镜之间的差别反倒不那么认真了,差别是有的,但是很小的,想一想十年后光学技术上的再提高,不会有一个挡次上的差别吧?
对于我们镜友来讲,可能非常在意技术改进,对多多数用家来讲,不见得那么重要。
发表于 2005-1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顶端和高端,我有另外一番见解。
没有相位镀膜的NIKON RA-II的光学水平,比那些2000以下,号称有相位镀膜的产品好不少。论“技术层面”,RA-II应该低了一整代。那些过期的SLC和BA,比现代的PENTAX-SP好不少,两者在时间上差了10年以上。
以后,那些低档的,具备“非金属相位镀膜”的产品,可能比不上那些过期的,连相位镀膜都没有的产品。
毕竟光学产品不同电子产品。
发表于 2005-11-7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单靠一二项新技术的使用,并不一定带来最终效果的整体提高,望远镜的成像是由各方面诀定的。

其实相位膜的镜子,国内某厂去年就有了,但我看了后感觉非常一般(相对)。
发表于 2005-11-8 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的猜测:未来也许会推出比较成熟的自动调焦望远镜。
发表于 2005-11-8 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Fritz[/I]在2005-11-7 18:30:21的发言:[/B][BR]我个人的猜测:未来也许会推出比较成熟的自动调焦望远镜。

  对,稳像镜的倍数都较高,当观察距离变动时都要重新对焦,很麻烦。有自动对胶的选择会好一些。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