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形畸变:
在1945年以前,那时候的望远镜的设计是没有畸变的,但以后的设计都加进去了或多或少的枕形畸变,这样的话可以补偿球面效应对观测移动物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见我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对球面效应具体的技术性讨论。实际上,所有的参加测评的望远镜都有这样的枕形畸变。
内部眩光:
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使用望远,消除眩光是望远镜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物镜后面的消光桶,还有棱镜前面的孔状卡座,镜筒内壁的反射漆,覆盖良好的棱镜,还有镜片边缘的黑边都是对消除眩光有帮助的。在一个8X30望远镜里,空间有限,所以不可能一一采取以上措施来消除眩光,所以8X30的要比大一号比如7X40的望远镜更易受到眩光的干扰。B8X30内部眩光严重,甚至在正常光线条件下感测都受到影响。Deltrentis也好不到哪里去,它物镜后面有一个消光桶,但是消光桶的有光亮的表面材质,所以眩光也不少。8WYJ表现要好很多了,和Deltrentis相比,物镜在镜筒里面1cm处,这样的设计就是牺牲了长度来换取了消光性能。但是在一些极端的光照条件下,比如日落了,8WYJ还是会被眩光困扰。接下来的Binuxit的整体消光性能还不错。Hensoldt DF表现的还要好一些,图像的对比度也基本可以,因为这个望远镜虽然会出现一点眩光,但是都是集中在边缘,没有影响到中心区域。Fero-D16和Zeiss Oberkochen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消光性能。这最后两个可以在各种光照条件下使用,对比度也不受影响。
鬼影:
在夜里,如果一个光亮的物体(路灯,月亮)进入视野,望远镜镜片和空气的接触表面会产生反射,造成多个光源的影像,即鬼影。最好的对应方法就是在镜片和棱镜上使用优质的镀膜来消除反射。不奇怪,因为Fero-D16是相对新一代的产品,它的表现最好。D16的镀膜不错,虽然达不到完美,但是体现了1990年代初应有的水平。西蔡排在第二,然后是Hensoldt DF。看起来这个西蔡产品是后期的,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单层镀膜。中国的8WYJ,Leitz Binuxit和B8X30依次排下来,这些望远镜在黑夜观测光源的时候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鬼影。这表明8WYJ只用了单层镀膜,而不是多层镀膜(多层镀膜是Zeiss在1978年首先运用在望远镜上的)。最后,Deltrentis倒数第一。它的鬼影在测评的望远镜里最严重。这让我也有点吃惊,因为这个东蔡是1973年生产的,远比西蔡和Leitz Binuxit新。在1973年,应该早有更好的镀膜,但是Deltrentis却没有相应的表现。经过我的仔细观察,这个望远镜的棱镜没有镀膜,这也解释为什么在这个测试中表现很差。
[ 本帖最后由 siliang 于 2008-9-2 14: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