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ahhh - 

云光厂志摘编(中国光学的艰辛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65式望远镜的研制</P><>在中苏关系紧张之前,解放军用的大倍率望远镜主要是德造和捷克造的产品,中苏关系紧张后,供应来源就断了,部队一个团才有一具,且严重,急需开发这类产品。</P><>1962年三机部下达了研制大倍率望远镜的指示,因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料,工厂要求调拨两个样机参考。1963年3月,三机部要求设计产品的结构时参考蔡司20倍至40倍连续变倍的样品进行测绘设计,主要技术指标为:放大率25倍至30倍,视场不小于2度30分,出口瞳孔直径不小于4毫米,重量尽可能减轻。根据指示,技术人员在测绘出草图的基础上,于5月份提出第一个设计方案,其倍率为25倍双筒望远镜,光学性能为:放大率25倍,视场2度30分,出口瞳孔直径不小于4毫米,鉴别率不小于2.4'',重量比蔡司稍重,并将方案上报审批。在对福建前线调查讯问,征求上报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理论鉴别率不高,重量重,成象模糊,密封性较差,性能难以满足要求,加之固定倍率,且镜内无分划板,标定目标困难的意见。1963年6月,三机部五局和炮兵怀念部召集相关单位审查方案,并根据部队使用情况提出:(1)如果采取自行设计25倍至40倍望远镜,则要求视场2度30分,出瞳直径4毫米,俯仰角-30度---+57度,并考虑增加紧定装置瞳孔间隔调节范围58--72毫米,争取重量不超过30公斤。(2)如果采取测绘仿制德式20至40倍则要求与原样品相同。按要求,工厂对设计方案重新研究,将变倍机构改为较可靠的老式结构,俯仰调整增加了微调机构,增加了永备工事内的钢座和小脚架,并对光学系统和结构作了不同程度的改进设计,1963年底,设计出固定变倍25至40倍的大倍率望远镜。此镜采用转换目镜的方法实现变倍。1965年2月试制出3具样品,通过对不同目标不同距离不同条件下的反复观测,成象正常,视度清晰,鉴别率高,增加了高低微动转螺、镜外方向分划盘及小脚架,颇受部队欢迎。,1965年9月该镜设计定型,1967年3月生产定型。</P>
发表于 2005-1-23 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鼓励一下.</P>
发表于 2005-1-23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辛苦了,在此谢绝
发表于 2005-1-2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近期内的最后一期了,明天开始,老婆就天天在家。。。。。。。</P>
<>略过,略过。。。。。。。。继续</P>
<>1963年,在主动红外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工厂组成微光夜视研究小组,1965年至1966年初装出两具样机,在晴天无云的晚上,能基本看见300米左右的吉普车。</P>
<>文革初期情况略过。微光、激光产品的初期研制情况、东风系列产品的研制、两米、一米测距机研制情况略过,等以后有机会再上。</P>
<>熊猫牌望远镜问世。1973年,根据外贸需求,工厂采用8倍军用望远镜结构,在大部分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套中调机构,设计出8×30熊猫牌望远镜。5月出样品至12月30日,共装出8×30熊猫牌望远镜10028具。1981年创熊猫牌7×21、7×22望远镜</P>
<>支援国内建设、建立东风产品和产线、建立微光增象器和产线、完成援朝任务,东风、两米测距机、82、105无座力炮台瞄准镜、85加农瞄准镜的研制,工艺科研、防霉防雾研究等内容暂时略过,以后再上。</P>
<>系列产品</P>
<>一、望远镜</P>
<>1937年5月兵工署军用光学器材筹备处按荷兰图纸,在3个月内仿制出荷兰式3倍直筒望远镜样品。</P>
<>中正式,1939年4月29日制造成功,7月投入量产,1939年至1949年共和产23507具,1950年至1954年和产4429具。1940年该镜被命名为敬之式,后又改为中正式,视场8度。</P>
<>1962式8倍望远镜,仿苏产品,1961年开始试制,1962年5月30日定型,最高年产量17462具(1981年)。视场8度21分,出瞳直径3.75毫米,出瞳距离11.2毫米,鉴别率7'',视差不大于3’,目距调节范围56至74毫米,视度正负5视度,全套重1.07千克。</P>
<>1965式25倍、40倍望远镜,最高年产325具(1978年),对应视场40倍时1度30分,其余内容见前贴。有军用和民用产品,军用的有分划,其余无差别。</P>
<P>1962式8倍侦红外望远镜,1962年做出样品,最高年产16193具(1983年)。</P>
<P>1976式单筒望远镜</P>
<P>是一种直筒式精密观察望远校正仪器,光学系统是一个倒象开普勒式望远系统,长焦距,长镜身,专供精确校正雷达天线用。精度高,放大率为40倍,视界1度35分,出瞳直径2毫米,出瞳距离9.5毫米。1967年研制,1968年出样品,1969年生产出7具,每年有少量生产。</P>
<P>熊猫牌望远镜1973年根据外贸需要,批量生产带中调机构的8×30望远镜,1979年后根据市场需要又推出6×30、7×21、7×22、4×30、3×40、8×40、10×50、12×60、15×60等双筒望远镜及8×30、8×40等单筒望远镜。8×30望远镜1979年获云南省颁发的优质证书,1987年又获得云南省优质产品奖,1982年12月,7×21、7×22望远镜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12月,7×21望远镜及转换支架,获国家新产品奖,1984年,7×21、7×22望远镜及转换支架再度获国家新产品金龙奖。</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3 10:17:18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23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建议斑竹置顶
发表于 2005-1-23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置顶,沉不下去!</P><>置顶了反到不显目了。</P>
发表于 2005-1-24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想看关于62观红的。。。嘿嘿,等ING。</P>[em05]
发表于 2005-1-24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aahhh兄真是大好人。[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发表于 2005-1-24 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kingair</I>在2005-1-23 16:18:34的发言:</B>

<>想看关于62观红的。。。嘿嘿,等ING。</P>[em05]


62观红没有更多的内容。书里是这样写的:1960年工厂按资料,开始研制8倍侦察红外望远镜。此镜工作原理是:镜内装有对红外线非常敏感的感光屏,当敌方使用红外夜视仪时,红外线源发出的红外红被望远镜物镜所接收,作用于感光屏上发出荧光,从望远镜的目镜里便可看到一个明亮的光点,这个光点就是敌方红外线源的影象,因而可发现敌方目标位置。
发表于 2005-1-24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啊???作为主打产品的62,在中国光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厂志里怎么这么轻描淡写那。。。</P>[em06][em06][em06]
发表于 2005-1-24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kingair</I>在2005-1-23 18:43:25的发言:</B>

<>啊???作为主打产品的62,在中国光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厂志里怎么这么轻描淡写那。。。</P>[em06][em06][em06]

<>就是!</P>
发表于 2005-1-2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kingair</I>在2005-1-23 18:43:25的发言:</B>

<>啊???作为主打产品的62,在中国光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厂志里怎么这么轻描淡写那。。。</P>[em06][em06][em06]


估计,62仿制的成分多,所以。。。
发表于 2005-1-2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B>以下是引用<I>db</I>在2005-1-24 10:01:28的发言:</B>
]

估计,62仿制的成分多,所以。。。

<>差不多,65虽也是仿制,但65复杂了好多,所以描写的也多些。62简单了点,所以一笔带过。</P>
发表于 2005-1-2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98厂是靠62闻名的啊...[em05]
发表于 2005-1-24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62是军镜中最浓重的一笔.装备数量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深远!
发表于 2005-1-25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发表于 2005-1-2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发表于 2005-1-2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刻估计被政委看住了。</P>

点评

呵呵、也许是  发表于 2016-5-1 20:09
发表于 2005-1-26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值班时间继续。至1988年62式倍望远镜共生产26。5万具,62式坦克夜间驾驶仪0。83万套,58式对空一米测距机0。97万具,“东风”3号42套,熊猫牌8*30望远镜24。95万具。1953年起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工厂军事代表室,开展军检并起用军检印记。<p></p></P>粗磨工艺,50年代粗磨工艺是将光学毛坯成盘地胶在铸铁盘上,一把砂子一把水,用60#砂、80#砂先粗后细,由人工进行加工。1966年自行设计制造出国内光学行业中第一台手动进给铣磨机。<p></p></P>镀膜工艺。40年代,工厂只有化学镀银工艺。50年代初,按苏联资料,采用进口化学镀膜药水,进行化学镀膜,用酸蚀法镀出单层增透膜,用水解法镀制出双层增透膜。60年代,把化学镀膜范围扩大到可镀制宽带增透膜和分膜等膜系。化学镀膜优点是设备简单,加工方便,膜层牢固。缺点是透过率较低,时间稍久膜层会变色。1958年,工厂采用真空镀膜,先后镀制出铝反光膜、氟化镁和氧化锌增透膜、硫化锌和氟化镁多层膜等。70年代又先后镀制出彩色分光膜、红外滤光膜、激光反射膜等。1983年对老设备改造后又镀制出宽带增透膜、高反射膜、半透半反等多层膜。1985年从美国购买一台微机控制的全自动真空镀膜机。至于987年已镀制出透可见光反红外27层分光膜,近红外激光高反射膜25层硬膜和高增透膜、超宽带膜、增透膜、消色差棱镜分光膜等种新膜系。<p></p></P>刻度工艺。50年代按苏联资料,用刻度法制造各种光学仪器的分划图案,该工艺是将刻度蜡熔化,均匀涂敷在被刻光学件表面,在刻线机上按专用的铜膜图案,用刻刀在蜡面上仿开刻制,开成一个图形与铜膜一致,但尺寸缩小的图案,用氟氢酸腐蚀后去蜡,即形成刻线均匀的图案。在图案内着色,即完成刻度工艺。60年代用照相工艺完成了一米测距机测标分划板复杂图案的分划制作。<p></p></P>光学仪器防霉防雾研究。在中国,光学仪器生霉起雾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据不1960年2月总后军械部科研所调查报告记载“1952年在重庆仓库中,发现存放不到一年的900多具望远镜全部生霉。1957年在南方一些部队使用的望远镜全部生有轻重程度不同的霉雾,有的器材经修理后三周就长霉。1957年经抽查,南方光学器材生霉43。2%,起雾81%;北方生霉13%,起雾72。6%。1954年至1959年采用对光学零件镀双层膜技术,问题得到一些解决,但化学稳定性差。对不宜镀膜双层膜的分划板,问题仍然严重。后采用严格整洁生产,提高辅料质量;改进产品结构以提高密封性;产品内部灌干燥气体,并加固定干燥器;光学零件用酸蜡处理以提高玻璃化学稳定性;加镀钛酸乙脂和五氯笨酚的硅酸乙脂,再镀憎水层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30多年的研究,工厂“双防”的经验有:1、严格整洁生产,采用酸洗或超声波清洗光学件;用清洁剂清洁金属件,用防霉剂处理有机垫片;用低挥发度的润滑脂和非油性防尘涂料。2、改进产品结构的密封性;减少内部零件的死角和沟槽;灌干燥氮气和装固定干燥器;在产品图中规定加防霉防雾剂。3、光学零件在生产、搬运、存放中,应采取薄膜密封包装,以防止光学零件污染和损伤。4、光学仪器在包装、运输、储存中。宜采用铁皮箱密封,并灌干燥气体和加防霉剂。<p></p></P>出口贸易;50年代开始。工厂生产的军品部分援外,不参加军品贸易。70年代,民品望远镜出口美国、日本、西欧国家。80年代先后向英国、美国、法国、西德、日本、罗马尼亚、巴基斯坦、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朝鲜、越南、新加坡、香港、玻利维亚等22个国家和地区出售军品15种,民品17种。<p></p></P><p> </p></P>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德军队中平均6人中有一望远镜,以我国200万军队而论,则约需30万个。”摘自龚祖同民国二十五年十月致周自新的函。<p></p></P>
发表于 2005-1-2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狂顶!</P>[em01]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