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片时期的色彩,其决定因素是镜头的成像风格(类似于望远镜的色彩还原能力),还是胶片本身的色彩特点?当时为何会有富士拍风光,柯达拍人像之说?为何柯达要建自己的养牛场,然后成批地宰杀牛群来确保胶片的批次稳定性?
数码时期的色彩,其决定因素是COMS传感器的不同,还是各自图像引擎的不同?简单地说,索尼的CMOS大家都在用,但出片的色彩大家都一样吗?
至于后期嘛,我只问一个问题:你带相机出一次门,得拍不少照片吧,尤其是参加活动或出去旅游时,基本会有几百上千张图片吧,你会一张一张把没张图都挨个调一遍色彩?
拿我曾经的一次经历来说吧,当时我女儿幼儿园毕业,我和另一个家长过去给大家拍毕业照,我用我自己的宾得,那个家长用的就是一台尼康(好像是幼儿园的,那个家长此前群聊时说没自己的相机,本来想借我的相机去拍的),我俩基本是一起完成拍摄的,然后我的片子简单地作一下裁切和微调后就可以交片了,顶多就是给一些特别的镜头加点特效和文字,而他那边还在不停地修整图片——他的文案和后期确实做得不错,但另一个关键是他那些图片不一一做出调整的话,和我的片子同框时色彩差异太明显了。
这在我们公司组织旅游后,大家把自己拍得照片放入公共盘文件夹内统一分享时,也同样明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