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under 于 2024-4-14 19:33 编辑
冷冻相机的噪声更低,这是一定的。所以我并没有用“信噪比”这个词,而是用了“信号”。从本质上说,信号获取都是来自于前面那个头,不管是接单反也好接手机也好,没有本质差异。比如我这样转接,暂时不考虑光损的情况下,相当于600mmF/4.73。如果单反直接接,则相当于780mmF/6,两者差别不大。
当然,从像差的角度和光损的角度,相机会更好,这是一定的。
手机30S也能拍出M27的很多细节,但是几年前拍的那次有些问题,所以暂时就不上了,等我夏天重拍了来。
之所以使用手机去拍,并不是因为手机会拍得更好,而是想证明一种可能性,大家都知道冷冻相机好,手机差,冷冻相机的“好”有无数照片证明,网上根本不缺,但是手机能差多少?如果认真用手机去拍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这是世界上尚未有的知识,需要有人去解答。你不做到极限怎么知道手机的极限在哪里呢?我这里也有ASI6200,我当然知道它接上去会更好,但这个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是做别人没做过的,哪怕没有达到更好的效果。
至于证明这种可能性有何意义?当然是有的:
- 对于目视效果的模拟、增强。天文相机的照片,特别是长曝、叠加、重度后期是现在的主流,其效果确实惊艳,但正是这种“高级”给人带来了更多的神秘感和距离感。很多人已经不清楚、不相信目镜能看到什么了,手机目镜后则是对目镜内图像的一种客观记录,可以消除普通人的某些疑虑,存在“祛魅效应”。手机的30S长曝(手机最大值)可以获得比目视更好的细节,特别是可以记录下肉眼看不到的颜色信息,这对目视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对于肉眼依稀看到,但又不确定的细节,可以辅助判定。另一种有效增强目视的手段是夜视仪,那是一种开挂般的存在。相比于夜视仪,手机拍摄实时性和信号强度不如,但也有一些优势,比如成本低,有颜色等。
- 我是一名天文科普志愿者,手机拍摄可以极大增强科普活动参与者的兴趣,用自己的手机拍出来的和别人发过来的照片有本质不同,这是一个分享的时代。之前用手机拍摄仅限于月面日面之类亮目标,如果深空也能拍下来,那么是个很好的进步。我举一个科普观测里面常见场景把:A. 展示用冷冻相机拍摄的美轮美奂的天体照片时,观众:“好漂亮哦!”B. 让观众拿自己的手机拧在目镜上拍一张,30秒后:(激动到无语)“啊啊啊啊啊!,真的能拍出来啊!”,你觉得哪个印象更深刻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