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under - 

转贴天文家园小蔡的文章:Kowa Prominar 8.5X44顶级双筒镜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計Kowa整體上不可能超越SW , 光学上也不会超越Zeiss FL , 等進一步的評測了。
发表于 2007-11-26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以色差校正为卖点,那么和FL比较一下是很有趣的。不过FL另外还有两个王牌,色彩和亮度。
发表于 2007-11-27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斯塔报价:KOWA 8.5*44的双筒价格是8800元。
到目前为止,在三大品牌中,SW还未在双筒镜中采用低色散玻璃。FL也许是因为它的亮度提高使得色差比较显眼,所以采用了氟化玻璃来适度地抑制色差。Leica BN 色彩偏黄,色差不太明显,而BR(BL)消除了偏黄以后,色差的矛盾就突出了,所以Leica又出了HD系列,将色差控制在适度的范围。看来欧洲镜子的理念是允许在双筒镜中适度存在色差,这应该是从控制成本和实际使用出发。它们对单筒观鸟镜的色差纠正比较严格,因为单筒镜往往会用于摄影,色差大了不行。
使用低色散玻璃是消除色差的主要手段。Canon10X42IS每边使用了两片UD(Ultra-low Dispersion glass )玻璃,色差纠正就相当好了(好过FL,当然也有部分借力于它的轻微偏黄)。可能KOWA是将观鸟市场作为主攻目标,所以在色差纠正上下了大功夫,用了好料,其效果可想而知。我觉得消色差在技术上不是难点,而是成本控制的问题。我比较急切了解的是它的通透度是否与欧镜齐平或者超过?这是两大流派的分水岭。从国外镜友的评价看,这支KOWA镜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所以值得认真关注!

[ 本帖最后由 wfs55 于 2007-11-27 07:20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27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以前用KOWA DCF 7×40的经验看,KOWA做的镜子在通透度和色彩还原方面都是绝佳的。
不过还没用过KOWA的屋脊,不知道和普罗情况是不是一样。

原帖由 wfs55 于 2007-11-27 07:14 发表
斯塔报价:KOWA 8.5*44的双筒价格是8800元。
到目前为止,在三大品牌中,SW还未在双筒镜中采用低色散玻璃。FL也许是因为它的亮度提高使得色差比较显眼,所以采用了氟化玻璃来适度地抑制色差。Leica BN 色彩偏黄,色 ...
发表于 2007-11-27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五棵松好啊,随便看。而且SW,LEICA等顶级,一应俱全,想作对比评测都很方便。
发表于 2007-11-27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双筒望远镜控制色差难的原因,在于快速的物镜焦比+棱镜这样的组合。高桥的22x60萤石双筒,物镜直接就是FS60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即便是用了F5的焦比(比一般双筒慢,比一般天望快),色差还是明显可见,但是FS60天文望远镜色差就很小。

据说在高级的光学设计里面,会考虑把棱镜引入的色差和其余光学系统互相补偿。
发表于 2007-11-27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一下,双筒镜消色差,既有成本考虑,又有技术难点。
发表于 2007-11-2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抛开极为尖端的国防,科研领域,消费类产品都是如此
成本原因和技术原因互为因果:
某些方面无法改进是因为成本制约;
而无法以较低成本改进又是由于技术特点导致的。

要改进,要么是技术发展了,解决了已有的困局,要么是成本承受能力提高了。

Kowa相对以前的同品牌产品,价格上提高,同时技术上也有改进
发表于 2007-11-27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看过这个镜子的朋友那里获悉,KOWA这个镜子不错,总体还在FL之下。心里大致有谱了。
双筒镜消除色差比天文镜困难,这是光学结构的问题。目前双筒镜消除色差的主要手段是用低色散玻璃,而且这些玻璃都是现成的,只是愿不愿意用,用多少的问题,从这一点看,成本制约的因素要大得多。KOWA这个镜子得色差纠正了得的结果,基本上是靠增加成本,而不是通过特殊技术获得。

[ 本帖最后由 wfs55 于 2007-11-27 13:19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2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谈了色差和ED镜片的问题,转录如下:

色散的成因

當太陽光通過不同的介質時,例如:玻璃或水,不同波長的光線因為會有不同的折射率,導致藍光、綠光和紅光會聚在不同焦點上。這就如同牛頓手上的三菱鏡一般,白光進入 --> 七彩分色光線出來。

就自然界來說,這是構成色彩的必要成分,可是就鏡頭來說,這樣的特質會形成影像上的大災難!特別是使用鏡片群組特多的『變焦望遠』鏡頭,面對這樣的難題可以說是非常的頭痛。

縱向與倍率色差

隨著相機工業自 19世紀興起,鏡頭的設計越來越複雜且具備更多的功能。不可避免的鏡頭設計工程師必須跟『色差』打交道,透過不斷的實驗和測試,光學玻璃所產生的影像色彩分散現象大致被分解為『縱向色差』,也就是聚焦中心部分會出現同心圓狀的色滲現象與『倍率色差』,在聚焦影像的周圍形成異色光斑,並從中心部分開始逐漸向邊緣部分擴大,而當鏡頭的焦距越長(望遠),色差也就越明顯。

天然螢石是抗色差的最佳解

早期的研究發現,天然螢石具有獨特的消除色差作用,但天然螢石結晶(見左圖:Fluorite 又稱氟石)) 太小、太貴,無法運用在鏡片的製作上。直到1968年末,日本 CANON 公司首創以人工合成技術,完成了生產大片人造螢石(『氟化鈣』 - CaF2)的目標,並于1969年推出首次採用螢石鏡片的鏡頭 Canon FL-F300 F5.6和FL-F500 F5.6,到了1973年,CANON更推出了著名的 FL300 F2.8螢石鏡頭。

由於早期合成螢石鏡片的成本實在太高,稍後 CANON 又發展出另一種由光學玻璃混合專利氧化物的替代品,取名為低色散鏡片『UD - Ultra Dispersion』以及更進步的『Super UD』鏡片,混合 UD 與 螢石鏡片的鏡頭,在往後的三十年裡為 Canon 打下著名的 『L』鏡傳奇。

Nikon 第一片 ED 鏡片
儘管 Canon 所開發的螢石鏡片名噪一時,可是早期的氟化鈣鏡片會使鏡頭的折射率產生偏差進而影響對焦,加上價格昂貴,不是一般的業餘攝影玩家所能普遍擁有。同是日本攝影龍頭的 Nikon 公司,也在 1972 年成功試產了合成 ED鏡片,命名為『Extra-low Dispersion』,不僅擁有極佳的銳利度表現,而且抗色差的性能不遜於 Canon 的 UD 系列。Nikon 也迫不及待的將這項產品應用在同年發表的 Nikkor 300mm f/2.8 ED 望遠鏡頭之中。

由於,Nikon 的技術帶來便宜又可靠的 ED 鏡片抗色散技術,因此被大量廣泛應用於天文望遠鏡、望遠鏡頭中。加上 Nikon 採用開放的行銷策略,將 ED 鏡片售與其他無法生產抗色散鏡片的廠商,逐步打開 ED 的知名度,而其效果也廣被大眾所接受。

其他抗色散鏡片的設計
1972~1985 Nikon 的鑲金邊鏡頭(使用 ED 鏡片的特殊標記),搭配 PENTAX、OLYMPUS 的大力支持,成功的向大眾行銷了使用『ED』低色散鏡片的鏡頭。這個時期的報導和測試比較認為ED與螢石鏡在性能表現上是一致地,不過 ED 的結構卻會吸收掉一些色光,特別是紅光色域,相對的螢石就沒有這樣的結果,因此螢石鏡頭可以表現的比ED更為明亮,更能表現出高反差的優異性能,也因此 Canon 的螢石鏡頭並未因 ED 的出現而消失。

由於價位的因素,加上大眾普遍可以接受 ED 的效果,同為日本鏡頭設計大廠 TAMRON 開發出新一代的抗色散鏡片技術『LD Low Dispersion』。TAMRON 騰龍公司研究出一種特別處理的樹脂非球面表層,透過粘著的方式附在 LD玻璃鏡片上,形成LD-非球面混合鏡片,一舉解決掉抗色散與變焦變形兩大困擾。在 1995年 TAMRON 發表了這項技術的首次應用  AF 200-400mm f/5.6 LD zoom - the world's first tele-zoom covering 400mm ultra telephoto,為世界上第一支可以變焦到  400mm 的望遠鏡頭。參考網址: Story of Tamron  

而其他致力於抗色散鏡片技術發展的公司,還有,SIGMA開發了『SLD/ELD 超低色散鏡片』、MINOLTA的『AD 低色散鏡片』、TOKINA的『SD鏡片』以及 中片幅相機 MAMIYA 的『ULD鏡片』等。這一類廣泛使用抗色散鏡片的鏡頭,也有了一個新的標準,簡稱『 APO鏡頭』(APO 係英文Apochromatic 的簡寫,泛指通過精密的光學計算、鏡片研磨、鏡頭裝配等,生產出可以將三種色光聚焦於同一點,增加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之鏡頭產品)。通常,絕大多數的APO鏡頭使用了『低色散鏡片』進行修正第二級頻譜的色差(correction of secondary spectrum),但並非所有的APO鏡頭一定都使用了低色散鏡片。
发表于 2007-11-2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ZEISS FL,通常的说法是用了萤石镜片,是这样的么?

2。从上面转录的文章看,ED对比萤石,似乎仍有不足。是否现在所有的ED镜片,都是NIKON生产的?
发表于 2007-11-27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Zeiss FL的物镜的某一片或者两片用了含氟化物玻璃,可以看作ED的一种,其实萤石玻璃也可以归为ED的一种,但是萤石现在日本和欧洲都全面禁用了。

生产ED玻璃的厂家很多,Nikon可以生产200多种光学玻璃,有些牌号就是ED的。肖特厂,俄罗斯的一些玻璃厂,日本另外几个厂,国产一些厂,都可以生产某些牌号的ED玻璃。
发表于 2007-11-2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明白了一点,所谓顶级镜,ZEISS啊什么的,就是用了好料,而且量足。国内厂家只要肯用好料,下足量,一样可以生产出世界顶级镜来。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干呢?纳闷。

[ 本帖最后由 panhold 于 2007-11-27 13:47 编辑 ]
发表于 2007-11-2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那么简单,好料还要搭配好。一个望远镜如果每片玻璃都用萤石,色差会大得一塌糊涂。

前面提到的高桥22x60萤石双筒,虽然用了天文望远镜的APO物镜,色差仍然大,这大概是因为高桥在双望上的经验不足导致。
发表于 2007-11-2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录的那篇文章,谈到了CANON的UD镜片里是有氟化物的,但没有谈及NIKON ED玻璃的成分。不知是否也是同样的?

而且看那篇文章的对比,ED不及萤石玻璃(不如萤石明亮),也不知他对比的是ED和加了氟化物的玻璃,还是对比的早期的CANON人工合成的萤石玻璃。
发表于 2007-11-27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萤石在紫外和红外透光率较高,这对于摄影来说是个优势,不过别忘了镜头里面有十几片镜片,有那么一两片萤石帮助是很小的。
发表于 2007-11-27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又糊涂了。总结一下:光学是深奥的,中间有大量的此消彼长,不是简单的算术加法能能得出结论的。

下面链接中的评测,是哪位作的啊?大有北旅文风啊。

http://txt.51dg.com/html/hwyd/20061215/51dg_4412.htm
发表于 2007-11-27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是CZJ还是EDF ?
发表于 2007-11-27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也没给稿费。
发表于 2007-11-27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