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Swarovski(以下简称SW)产品线中,EL系列是最高端的,光学顶级,手感舒适,面向观鸟客户。SLC系列光学稍低,但全绞轴结构更坚固,面向于狩猎及其他客户。虽然在SW产品线中SLC的地位处于次顶级水平,但在整个望远镜行业中,还是属于顶级产品之列。
目前EL系列已经完全更新换代,而且技术上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SLC路向何方?
大约在去年,就知道可能有SLC的替代产品面世,光学上可能与老EL差不多。随着今年新版SLC厂家详细资料的公布,这款产品也浮出了水面,命名为SLC-HD,第一次在双筒镜里引用了SW单筒镜里高端的“HD”标识,并说明采用了含氟化物玻璃(萤石),其独特的造型也赢得多数人的认可。
从照片和传闻上,我一直以为是把老版EL改变链接形状,变成SLC-HD,如果真的这样偷梁换柱,那么SW肯定会招致非议,事实上前些天北旅论坛已经有镜友给予了批评。
月初SW公司终于送来一只SLC-HD供我们评测,北旅论坛的镜友可以直接来我这里试用。
前些天来了几位镜友,顺便找出老EL8.5x42、新EL8.5x42、徕卡8x42BR,测试对比了一下。
第一眼看去,马上就知道SLC-HD绝不是老EL的偷梁换柱,也不是SLC换件衣服,完完全全是一款全新设计的产品,这主要体现在其体积明显比老EL小一圈,也比新EL小一些,小打小闹是不会这样的。试用下来,完全证实了外观上的判断,应该是一套全新的光学设计。
于是取来老8.5x42EL、新8.5x42EL、徕卡8x42BR(基本相当于最新的HD),进行了一些简单对比,很遗憾,恰好这段时间蔡司8x42FL没货,未能参加比较。另外,由于徕卡是作为参照物,故描述不多,重点还是SLC-HD。
----------------------------------------
亮度:
个人认为,亮度是望远镜众多指标之首,原因以后再谈。
亮度上SLC-HD表现非常不错,明显优于老SLC,和老EL差不多,甚至感觉更亮一点点,不过比新EL亮度还是稍低一点。
徕卡在32、42、40标准规格镜子里,亮度一直是其弱项,好在袖珍镜和新版单筒镜亮度不错。
锐度:
锐度上表现同样出色,稍高于老EL,略低于新EL,这应该是含氟镜片的功劳。
说道锐度,我在想,如果锐度很高的全7改进工艺,提高了亮度和不偏黄后,还会这么锐吗?锐度到底有什么因素决定?到底会不会因为亮度和色彩而引起误判?
色彩:
关于色彩,这几天我越来越坚定一个观点:每个人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和判断会有较大的差别,以前没有太注意这一点,事情源于国内一位烧天文摄影很有名的朋友,对二只镜子的色彩判断和我的判断恰恰相反,回想起前几年,我和大多数人认为SW的色彩风格倾向于冷色调,但老王用照片证明了SW的色彩很真实。
所以说在望远镜目视测试中,色彩判断不可避免的会加入个人因素。
那么回到这几只镜子上,我分别对景物和白纸进行了测试,发现一个现象:对于景物,SW的色彩越来越“冷”了,也就是说“冷”倾向新EL≥SLC-HD>老EL,但进行白纸对比中,感觉忠实程度恰恰是新EL≥SLC-HD>老EL,考虑到亮度关系和年代因素,我决定采用这种白纸对比结果。
说实话,如果猛一眼看上去,徕卡是比较“黄”的,得分会很低,不过考虑到这是很大程度上因为徕卡的亮度不足引起的错觉,再对比实际景物的色彩,我还是给了徕卡更高一点的色彩分,徕卡确实在色彩上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对红色和色彩的厚重感上的表现优于SW,当然实际成本很小,如果用我们经常夸张形容的:“SW如同水粉画,徕卡如同油画",那很容易引起初学者的误判。
通透性:
在这类顶级镜上比较通透性,差别应该不会很大,尽管如此,还是能够感觉到SLC-HD和新EL稍高一点,画面空间也更“干净”。
色差:
我认为很多人把色差表现看的过于重要了,除了一些高反差环境,自然景物中突出色差的目标并不是非常多,如果一个人使用望远镜时,首先是寻找诸如色差之类的表现,那将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这样,那么萤石和APO的双筒和单筒观鸟镜,也都会找到色差,除非上APO的天文镜(高倍时也会有一点色差)。
回到正题,含氟化物玻璃(萤石)的采用,大大降低了新EL和SLC-HD的色差,明显由于老EL和徕卡BR。实际观察中,老EL和徕卡BR的色差实际上差不多,但考虑到老EL亮度明显高一些,还能有这样的色差表现,就多给了老EL一分。
表现视场:
视场表现指标如下,这4款镜子基本上都进入了60度广角。尽管指标上有些不同,实际观看起来差别并不是很明显,不过老EL真的很厉害。
由于计算方法不同,SW官方给出的表现视场值,都要稍小于我们传统方式上的计算结果,故SW产品我列了二个指标,“/”前面的是原厂数据。
边缘成像:
新EL采用了平场镜设计,边缘像质非常出色,几乎有着和中心差不多的像质,当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边缘压缩感和滚球效应。
SLC-HD毕竟是款新品,相对于老EL边缘稍有提高。
畸变:
结果类似于边缘成像,实际上边缘成像就包括畸变指标嘛。
对于抱怨新EL滚球效应的镜友来讲,退回老EL畸变水平的SLC-HD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不过我对边缘畸变并不是很关心。
黑影:
这个由于每个人的眼睛生理结构不同而产生的指标,无所谓优劣,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适应性最好的还是新EL,黑影最明显的是老EL。不过声明:黑影的程度,每个人都结果会不同,仅供参考。
镀膜:
可以看出,SW的物镜镀膜颜色越来越鲜艳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商业需要?还是膜系设计上的不断改进?
三款SW望远镜都采用了莲花膜,徕卡BR的下一代HD,也采用了莲花膜。
最近对焦距离:
数据都是实测的,看得出,SW把最近对焦距离这项指标留给了新EL领先,当然也可能是SLC-HD的长度,限制了对焦距离的范围。不管怎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指标无所谓。
目镜尺寸:
都是用千分尺实测的,毫无疑问,冠军是新EL,SLC-HD也相差无几。目镜大了当然会适当提高观测舒适性,不过这几只镜子的目镜尺寸都够大了,有了老EL和BR的人没有必要因此郁闷。
持握手感:
老EL和新EL有着无与伦比的持握舒适性,可能很多人认为老EL应该高一分,可是如果是手小的男士和大部分女士,会毫不犹豫地认为新EL应该高二分。
见到实物之前,很多人会想当然认为SLC-HD的持握手感应该和EL差不多,实际实物持握后,你会马上改变这个观点:SLC-HD链接部分还是宽了点,单手最舒适持握时,调焦用的食指,已经偏离了调焦轮,当然你可以用另外一只手进行调焦。
尽管如此,SLC-HD的持握手感还是不错的,一只手可以牢牢地抓住望远镜。
不客气地说,新老EL持握手感,举世无双(仿制者就不算了),SLC-HD紧随其后。
细心的镜友可以看出,老EL、新EL、SLC-HD,中间的饰皮“穿的”越来越多了,好处是有利于寒冷季节手持,但是没有了金属外露,少了一些质感,不过这都是无关紧要的细节。
体积重量:
毫无疑问,体积最小的是徕卡。
老EL体积几乎是同规格望远镜中最大的,新EL适当缩小了体积,不过仍然不小,这是由于中空结构因素,不可能再小了。如果体积再小,只能放弃巨大优势的中空设计,这样SLC-HD就出现了。
SLC-HD其实是体积和持握手感的一个折中方案,也可能代表了今后望远镜形体上的一个方向,因为几乎与此同时,尼康的高端EDG也改用了这种结构。
对于这种结构的可靠性,应该没有必要担心,因为那款独特的Leica-Kern 8X30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一个意外亮点:
这个意外的亮点就是其背包,我这几天专门说一下。
---------------------------------------
缺陷:
作为消费者,除了产品的优点,更多的希望知道产品的缺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顶级望远镜也是这样,实际上前面比较中和后面的评分中,主要不足之处已经说明,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话,当然可以找出一些,不过意义不大。
但这在只样品镜子上,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经常出现调焦不同步现象,关于调焦不同步的严重性,几年前我发帖说过,一般来说,中高端望远镜很少出现这种现象,希望这是样品出现的一个例外。
---------------------------------------
总结:
之所以标题用了“意欲何为?”正是我测试完SLC-HD后的困惑。
从上面可以看出,SLC-HD光学上,好像是介于新老EL之间的一款产品。或者可以说是新EL的简化版,取消了新EL上有滚球争议的平场设计,保留了新EL上昂贵的含氟化物镜片,放弃了中空结构,带来了体积上的便携,成像更自然,这又是比EL sv 更好的地方,所以说,SLC-HD实际上是一款和新EL档次差不多的产品!
那么,SLC-HD的产品定位是什么呢?
从目前国外的报价和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来看,SLC-HD价格稍低于新EL20%左右(估测),但这个价差应该不足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就是说客户很可能咬咬牙直接上新EL,除非客户对滚球效应或体积比较在意。
那么SLC-HD的出现是SW公司出于什么目的行为呢?
SLC-HD的出现,估计老版的SLC要停产,这样SW的屋脊镜产品价位将全部变成一万多元的最高端,依靠性价比高的“海白菜”保持中端价位市场?应该不会,因为“海白菜”的客户群体很有限。
是不是SW要放弃5000-10000元的屋脊镜市场?留给蔡司和日本产品?我想不会,前几年的全球经济危机,SW应该意识到高端产品销量有限,赚钱还应该多元化,那么是不是说SW将来会推出中端产品?
不管如何,SLC-HD的出现都令人困惑,Swarovski究竟要意欲何为?
---------------------------------------
注:以下评分数值仅用于本次测试,今后会根据情况不断修改。
老EL8.5x42 新EL8.5X42 新SLC8x42HD 徕卡8X42BR
亮度: 97 98 97 93
锐度: 96 98 97 96
色彩: 96 97 97 98
通透性 97 98 98 97
色差: 94 98 98 93
表现视场: 62/68 60/64.6 61/62.1 59.2
边缘成像: 95 99 96 95
畸变: 94 99 95 95
黑影: 95 98 96 96
最近对焦距离: 2.4m 1.5m 1.8m 2.5m
出瞳距离: 18mm 20mm 18.5mm 17mm
目镜尺寸: 21.5mm 24.7mm 23.9mm 21.7mm
持握手感: 98 98 96 93
体积重量: 820克 795克 810克 790克
--------------------------------------
声明:
本评测以介绍、叙述、阐述个人观点为本,尽量不用主观性很强的艺术化形容、修饰(主要是文化不高 ),这样可能枯燥些,但会尽可能避免理解上的偏差。
望远镜指光学指标由于量化困难、个人标准不同、环境不同、经验不同等原因,望远镜的评测主观性很强,同样一款镜子,不同的使用者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本评测只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作为消费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听取不同见解,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自试用、比较、衡量,选自己喜欢的。
8月1日价格出来了,比EL便宜2000来元,8月份促销,有SW礼品相送,具体电询。
2014年10月25日,15.30,雾霭明显,进行的HD和新版的比较;
锐度:雾霭明显,就不比较了,估计差别不大。
仔细看,内部机械结构也不一样了。
亮度:亮度HD稍微高一点,差别不大
色彩:新版色彩稍微偏黄一点
畸变:差不多,隐约好像新版稍微大一点,不过很可能是心理作用。
良像范围:差不多
实测最近距离:1.9米、3米
镀膜颜色:HD外物镜紫色,内部镜片和目镜片黄绿色,新版内外物镜和目镜都是紫色,HD的反光稍弱一点。
色差:差不多
目镜尺寸:都是24mm
视场:新版的稍微大一点点,反反复复测试以后,确实是这样,奇怪,按理说如果目镜一样,应该视场也一样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