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和“孔雀草”比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7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eizz868 于 2010-8-7 23:31 编辑

尼康HGL8X42与徕卡8X42BR

      也许是因缘时机到了!最近发现北旅上有个叫“孔雀草”的,竟然也是南宁的镜友,而且有一支徕卡8X42BR,让我大喜不已!于是、我在坛里向他发出短信:

    leizz868 2010-7-27 00:23
    您好!我是南宁人,我想跟您比镜,用尼康的HGL8X42跟您的Leica Ultravid 8x42 BR比,您愿意吗?我的电话………,能给我您的电话吗?

孔雀草回信:

    孔雀草 2010-7-29 11:04
    好久没来了,可以啊,正好观摩一下日本顶级。最近比较忙,8月份找个时间聚聚,我的电话………,上班时间打。


    来来回回的电话,终于敲定、在2010年8月6日下午,南湖桥头见!

    做为北部湾的中心→南宁,它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个南湖是它的一个代表性的景点!


南湖--1.jpg 南湖-2.jpg

下面画圈处、就是我们比镜的地方!

南湖比镜地点--.jpg
发表于 2010-8-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izz868 于 2010-8-19 19:16 编辑

怀着对徕卡光学的美好幻想,见到了“孔雀草”……
    外貌,精神,谈吐,干练,让我感觉对方是件才具。一阵寒喧之后,我们就在亭子里坐了下来、拿出各自的镜子。

目标的选择:
    在亭子里,我最终选择湖对面岸边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为上面图片所没有),作为定点的对比目标;这个目标的好处在于:它的前面是湖,左右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它的后面不远处是十几层高的楼房,而这楼群后面很远、很远处(可能是可看见的边了)是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些吊机正在工作。

天气情况:
    我刚刚坐好(15:10左右),这烈日下的过午,突然变了天,吹来几股凉风,在最远处,即、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些吊机正在工作的地方,兴起了浓雾。

当时心态:
    目标的选对和对远处兴起的浓雾让我窃喜不已,因为这正是检验镜子的两个很好的条件。

调整:
    为了检验尼康与徕卡两家设计师对美学理解的差距,我将两支镜子的目镜调焦全部归零,这是在左右眼视力差距很小的情况下,官方最佳、最标准的刻度指向。

举起徕卡前的幻想:
    不妥协的光学影像品质,卓越的图像质量,无与伦比的清晰度,一流的色彩,难忘的润泽感受等等………这些在坛里看到的对徕卡光学的描述,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接眼要看的第一样东西:
    远处的雾!……
    我非常非常想知道,徕卡在观看雾景的表现是怎样的!所以在我举起徕卡对着那最远处的雾景,来回调整中间调焦,寻找那最清晰的影像时,提到了嗓子眼的心也往下掉了下来!它那光学表现完全与上面描述的情形相差悬殊,是种不太晶莹剔透的感觉(我很熟悉的一种影像),我举起尼康也向那雾景照去,两支镜子的表现,从感觉上来说,基本上是一样的(徕卡可能稍稍“清透”一点点)!对徕卡失望的心情让我象泄了气的皮球。

最初发现的问题:
    接下来是两镜的美学比较了!
    我将两镜对焦到目标处,即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调整那最清晰的画面;在转动徕卡中间调焦轮时,它有那种发“涩”的紧的感觉,我的手一用力调,影像就抖动起来,当清晰面到的时候,它就跳动一下,清晰面一下子就闪了过去,让我恼火不已!  
    尼康调焦很顺滑,有→没有阻力的感觉,可是调好焦后,心理上总感觉中心调焦轮会位移;实际上,只要您不碰它,它是不会移位的!只是心理感觉不踏实而已。

三百多米远的景物对比:
    对着目标,终于将两镜的最佳影像找了出来,可以一手各握一支镜子仔细对比了!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色调,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亮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视角,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景深,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多维视觉,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立体层次,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成像形状,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活气,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动态,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色彩表现,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润泽感受,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对比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清晰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锐利度,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通透感,
    感觉上差不多一样的观看舒适度。
    两镜在感觉上差不多是一样的………
    我的手臂疲劳了!于是将两个镜子交给了“孔雀草”,让他自己去比较。我靠着亭柱休息,欣赏着湖面的美景!



差异的寻找:

      休息够了!我又接过镜子重新调焦,因为“孔雀草”在两镜对比之中、动了那标准的对零刻度,我又要重新调过两镜,让它们成为一样的最佳影像!
    目标指向还是湖对面、岸边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因为那是远距离的目标,从望远镜里看过去、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
→正中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我称之为主景区)
→树林的前面是湖(我称之为前副景区)
→树林的左右两边也是树林(我称之为左右副景区)
→树林的后面不远处是十几层高的大厦(我称之为后景区)
→十几层高的大厦后面很远、很远处的、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那些吊机正在工作的地方(我称之为远景区)

  
当我用尼康看这些景区时,我没有下面这个感觉,而用徕卡看时,这种感觉出现了!
→即上面所说的主景区和各副景区联接成一幅全景图(是一张完整的画),由主景区过渡到副景区,再由副景区过渡到主景区,很轻松、平滑、没有痕迹地就这样过渡过去了。
    我马上用尼康追踪这样的感觉,拨动中调,那种感觉又出现了!同时也感受到尼康的力量也用尽了,那种全景图的感觉比徕卡差那么一点点,那么一点点。我查找原因,到底差在哪里?
    经过不断地比对,发现原因了!差异就在副景区的表现上有点不一样;徕卡不仅在主景区表现细致,在副景区也表现出同样的细致。怎样表述这个细致呢?比如在看主景区时,突然扫一眼左景区,发现那边的垂柳也在随风摆动,或前或后,或高或低,形、色、神、态逼真!那些枝、干、叶表现得清清楚楚!
    尼康则相对上面的描述、表现差了些。副景区表现的细致程度不够!


线条的对比:
    用望远镜、远望远景区正在兴建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它的旁边那些吊机框架、展臂,线条是粗的、是细的、是重的、是轻的、是实的、是虚的,也是我关注的一项对比内容。
    两支镜子换过来换过去观看,线条在感觉上的对比、差不多是一样的!



    镜子比到这里,“孔雀草”已经不知接了多少个电话了!我感觉他有事情要办,于是对他说:“如果你决定要走了,一定要提前十分钟告诉我,让我好有个准备!”他一口答应下来!
    这时已经是下午16:25左右,时间过得好快!时间紧迫,时不待我!我要尽量比完最后的一项:
→近景的对比

亮度的差异:
    在亭子旁边十几米远、有一棵覆盖面很大的矮树,树叶面离地面很近(有一米左右吧),所以被覆盖的地面上很暗;我就用两支镜子看那暗处,亮的感觉和看到的情景、两支镜子差不多是一样的!不过用莱卡看时,可以感受到它的那层镀膜的存在,它影像的那种稍稍、稍稍的清明就是由这层镀膜造成的!


形状的还原与质感:
    亭子旁边相隔不远处就摆放些大小不一的大花岗石,我先用眼睛估量着其中一些石头的外形,然后用望远镜看!看看是不是跟眼睛所见相近;结果感觉尼康还原比较真(“孔雀草”说尼康的影像被压缩),我用徕卡观看时,感觉石头从横向看、被拉长了少许。
    用徕卡看岩石的表面,那些黑色斑块与黄色表皮明暗对比很醒目;岩石表面的砂粒、那种凸、凹的密度,它的质感就象磨砂一样,让我好想用手去摸一摸!看它有点象我们、斜看油画的颜料那种凹、凸细粒那种感觉,真的很感性!
    我用尼康追踪那种感觉,出是出来了!不过影像倾向于一点点的光滑,感觉好象是差了一点点!


影像的断层:
    我以二十米左右远的大花岗石、作主景,大花岗石后面约五十米左右为后副景,还是对准零刻度,对着大花岗石调好中调焦,就不动了!观看主景到后副景的影像变化程度。
    徕卡过渡得很轻松、平滑、不着痕迹,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影像。
    尼康的影像则跟不上去了,稍微动了一下中调焦(中调焦一动,证明这幅影像就断层了),美好的影像才恢复了过来。


第二眼的美人:
    有贴子上说:“徕卡是第二眼的美人”。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要发现徕卡的好,首先要多看几眼所选定的目标,其次要长时间地盯住目标看。
    我选择后副景作为观察目标,离我估算着有七十米左右吧!是一小片没被遮挡住的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
    我盯着那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估算着是第一分钟吧,越看越好看!
    我盯着那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估算着是第二分钟吧,越看越好看!
    我盯着那阴暗处的绿色叶片区、估算着是第三分钟吧,越看越好看!

————越看越好看!————就是这种很奇怪的感觉!

    事后我回想:当时看那绿色叶片时,那些绿叶就象是被水洗过之后(当时并没有下雨),我们看上去那个样子!然后干净的绿色叶片和那水润的感觉“和”在一起,是那种新鲜的感受!仿佛还感觉到那个气味的存在!微风一轻吹,连那片绿叶的形状也变得越来越好看了!

    我马上用尼康追踪这种感受!那种感觉是出来了,可是总觉得、是差了些什么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izz868 于 2010-8-12 17:49 编辑

体积、重量、镀膜:
     体积、重量正如下面“孔雀草”所说的一样。先看一下徕卡的物镜镀膜:Leica Ultravid 8x42 BR

Leica Ultravid 8x42 BR-.jpg

       尼康物镜镀膜的颜色与徕卡物镜镀膜的颜色差不多是一样的!而尼康的目镜镀膜的颜色稍稍比它的物镜镀膜的颜色浅一点。

两支镜子的目镜片颜色对比很象下面这张图:
ybho4L35.jpg

下面是徕卡的目镜:取材于“孔雀草”
Leica Ultravid 8x42 BR.jpg

如目镜片往外扩大一毫米,则是尼康目镜片的直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izz868 于 2010-8-12 18:33 编辑

反思:
    以前尼康HGL到手之后,基本上是跟着尼康的感觉走,其它的镜子去模仿那种感受。自从看到徕卡8x42BR之后,是感觉随着徕卡走,然后用尼康去追踪那种感受;这样一对比,尼康HGL就显得不怎么超前了!从情理上来说、光学应该是逊于徕卡BR的。
    反过来说徕卡,做为镜界的三大巨头之一,凭这徕卡的牌子,凭这个价位,光学理应非常明显地、非常非常明显地、压倒性的好于尼康HGL;至少要在“晶莹剔透”上(徕卡的软肋不是不够亮,而是不够“晶莹剔透”。)非常明显地、非常非常明显地、压倒性的好于尼康HGL,展望徕卡HD系列,它会让我们失望吗?
    拭目以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知道两个镜子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区别,想知道BR是不是更轻巧一些。
BTW:BR用了电介质膜,而HGL是银膜,理论上讲,会有一些微偏红,另外略暗一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sanssouci




您的问题也是比镜的内容之一,请耐心等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湖那张照片也太朦胧了,是相机的原因?如此,拍镜孔中的效果行吗?

等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几个发帖老有一毛病,虎头蛇尾、慢慢腾腾!!!看评书太多的缘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支持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分享!等待胜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8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sanssouci

我来说两句吧
两镜体积差不多,Leica比Nikon矮大约1厘米多点,重量用两手掂量感觉不出区别。
色彩还原上,Leica极轻微偏黄,nikon较明显偏黄褐,在看灰色是景物时区别明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了nikon和Leica两种镜子对畸变校正的不同路子:
先说nikon,定点看大楼,线条笔直,边缘的枕形畸变很小,移动镜子,让同一个物体从视野中心移到边缘,会发现这个物体变小了一点。这就是所谓的边缘压缩,是校正枕形畸变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引起“滚球效应”的原因。用Leica看大楼,边缘的线条明显的弯曲了,但边缘压缩和滚球效应是没有的。
回想起第一眼看新EL的时候,感觉对面的楼房外墙好像凸出来一样,也是明显的边缘压缩。
现在我体会到,这两种畸变校正的路线无所谓优劣对错,人的眼睛(确切的说是大脑)具有很强的调节和校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眼睛会自动校正成像的形变,适应了,看起来就自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是差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代表两种典型风格(欧、日)的镜子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nikon HG作为典型的日镜,还是具有相当的实力,在边缘像质,调焦手感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如果不AB对比,确实很难说它有什么缺点。这次比较,在光学方面我个人体会最深的区别在于通透感和色彩还原,看同一个目标,比如岩石、树皮等,两者看到的细节几乎没有区别,但Nikon总有那么点雾感,相比之下Leica BR的反差更高,色彩更接近肉眼所见,这种区别虽不能说很明显,但对于有一定用镜经验的人来说还是一眼可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学方面Leica BR还有一处小胜,表观视野比NikonHG稍大,两眼同时看两镜,吧两个视野圈重叠在一起就很容易看出来,不过这对实际使用时没有任何影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我不巧没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第一眼的对比而言,估计徕卡从来都不会在日镜前面占什么优势的。
就像我们当年学素描,开始是多么喜欢痛快的大块面切割,多么不屑荷尔拜因的简单啊,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了那简单中的好来,才知道自己当年的感知的局限。
欧洲人对视觉艺术的历史沉淀,对具象世界表现的深刻理解,不是那么容易超越的。因为这个缘故,哪怕亚洲人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了,在某些细节的感觉上,还是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天我不巧没去
歪歪 发表于 2010-8-9 08:16



    你在买泳衣 准备去海边玩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9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完成观察任务这个层次,Leica(包括SW、Zeiss等)能做到的,HG(也包括P家、KOWA等)要做到也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某些方面还更好,但上升到欣赏的高度,就看个人的口味和眼光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