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name}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天文光学泰斗杨世杰在南京逝世 享年79周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4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天文光学泰斗杨世杰在南京逝世 享年79周岁2012-05-04 03:12:16   共0条跟帖  我要报料

龙虎网讯 金陵晚报记者报道 中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天文光学泰斗、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杨世杰先生在4月29日下午2点45分不幸在南京病逝,享年79周岁。这位甘于寂寞、“隐身”于南京市井中的科学大家,走完了他光辉而艰难的一生。

昨天,紫金山天文台为杨世杰先生举行了遗体告别会。紫金山天文台的熊大闰院士回忆起杨世杰时动情地说,虽然杨老是中国天文光学权威之一,但是他极为平易近人,对任何人都热情接待,是一位极好的老人。 抱着自制的小望远镜到紫台报到

近年来,中国的天文观测水平迅速提升,多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相继开工或建设,而在中国天文光学迅速崛起的背后,紫金山天文台的杨世杰的默默奉献不能不提。他在中国的天文仪器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紫金山天文台的王思潮研究员回忆说,杨世杰是中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他从少年起就爱好天文,年轻时更是立志献身祖国的天文光学事业,1955年,杨世杰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就抱着一架自制的小天文望远镜,来到了他一直向往的紫金山天文台。

杨老是中国天文光学的泰斗,天文专家苏定强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曾经在杨世杰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一个口径6英寸的望远镜头的磨制工作,拍摄出非常清晰的月亮环形山照片。

紫金山天文台的熊大闰院士说,杨世杰淡泊名利,一生都过得低调、清贫,虽然他在专业领域名声显赫,可是出了天文界这个圈子,知道他的人就不多了。“他是真真正正为中国的天文光学事业奉献了一生,生病了,他在病榻上还在不断思考,还在工作,校对书稿,回复天文爱好者的来信,解答疑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位科学大家默默奉献的一生。”

熊大闰院士说,目前,中国的空间望远镜已完成前期同比例样机的设计研制,而这个有着中国“哈勃”之称的一米口径的望远镜样机的主镜就是由杨世杰亲自磨制完成的。

为中国设计试制第一台“天眼”

杨世杰刚到紫金山天文台的时候,中国的天文望远镜研制事业才刚刚起步,条件困难,杨世杰很多事情都要从头做起。

紫金山天文台的刘炎研究员介绍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天文仪器均是从国外购买的,从来没有自己研制的专业的天文仪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天文工作者才由数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也成长起一批专业的天文仪器的研究团队。

在杨世杰刚进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第二年——1956年,他就设计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3cm施密特望远镜,奠定了中国自制专业天文望远镜的基础。

刘炎说,施密特望远镜是专业的折反射望远镜,需要配备一个S形的复杂镜片,因此磨制起来难度很大,就是现在普通的光学厂也都很难磨制出这样的望远镜镜片,而杨世杰却在1956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可以说,那时他的技术水准就已经达到了大师级。

也正因为如此,在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后,1966年元月经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批准,杨世杰被破格提拔为副总工程师。他30岁才出头时就赢得人们尊称为“杨老总”。

防空洞内“磨镜”,“隐身”50多年

专业的天文望远镜,对镜面的光学质量要求最为苛刻。因此望远镜的镜面磨制过程是个非常“熬人”的细致活,一面合格的镜子少则要磨上几个月,多则要磨上好几年。

刘炎告诉记者,天文望远镜的镜面在抛光之后,其准确性大约是可见光波长的十分之一,这意味着望远镜镜面抛光之后误差必须控制在几十个纳米以内,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举个形象的例子:一面磨好的镜子,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碰,镜面可能就会变形无法达到专业要求。

刘炎说,也正因为如此,磨制天文望远镜时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必须是在恒温恒湿的状态下进行,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紫金山天文台,也只有台里的防空洞能达到这样的环境要求。

为了磨制出好的天文望远镜片,杨世杰将自己的工作室就设在紫金山天文台15平方米不到的防空洞内,在那里建立了磨镜实验基地,50多年的“隐身”磨镜功力,让经杨世杰之手磨制的望远镜镜片总能做到专业检测仪器“刀口仪”都看不出误差。

50多年的磨镜生涯,长期的积劳成疾,特别是经年累月在潮湿的防空洞内工作,杨世杰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他的手腕和手指力量仍超常人,这是因为他磨镜子的功力深,早就练出了能捏碎核桃的手上力量。

网络上,天文爱好者为他送行

在得知杨世杰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不少天文爱好者都忍不住悲哀,在天文爱好者的论坛北极之星BBS、牧夫天文论坛、天之文天文论坛上,众多的网友都发帖表达心中的悲痛,希望大师一路走好。

其中一位名叫苏鲁锭的网友伤心地说,想不到一个月前的相见,竟是最后的诀别。

他回忆说:“1980年-1982我在扬州上学,接触到了《天文爱好者》,看到了杨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怎样自制天文望远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给杨老师写了第一封信,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就收到了杨老师的第一封回信,从此开始了我和杨老师30多年的交往以及30多年的磨镜生涯。在我1993年安装电话之前,杨老师不辞劳苦地给我回复了30多封信。回答了我提及的所有有关望远镜的问题。”

“我与杨老师交往30多年,但是杨老师从不提及个人的事,只是与我讨论技术问题,鼓励我努力学习。从他编写的英文文章,我才知道他懂英文。从他翻译的“天文光学工艺”我才知道他懂俄文。从天仪厂德国球径仪的中文说明书上,我才知道他懂德文。我问他怎么会这么多外语?他说:学啊!你很年轻,不要浪费时间,每天用半小时学习,可以学很多东西。”

发表于 2012-5-4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伟大的就是这样,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凡而伟大的科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指导院士的泰斗级人才最后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逝者安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忽闻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生时未见传闻,逝后方窥一斑。真是。。。
老先生实乃人之俊杰、人之楷模!
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老先生越来越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9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走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