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P>
<> 1934年末,民国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精确研究室主任、留德爱国知识分子周自新首先提出创办光学军品修理厂的报告。1935年10月兵工署技术司正式向军政部提出开办光学军器修理厂的方案,计划先与德国蔡司厂合作,“数年后,国内已有光学人才,乃可渐谋自制矣”。1936年9月7日正式成立军用光学器材筹备处,周自新为筹备处延长,借定南京山西路珞珈路5号为筹备处办公地点勘定厂址于南京百水桥草场村侧高地,初期有员工70余人,简易设备数台,并积极征地、建筑工程设计、招标、广罗人才、派员出国考察、从欧洲购买技术、设备等项准备工作。1937年抗战爆发,8月上海沦陷,南京告急,筹备处150余人及全部重要机器材料分批搬迁至重庆,开始训练学徒,并派员分赴各地为部队修理防空器材。因东南沿海被日军封锁,订购的设备和物资器材须经越南海防港转滇越铁路运入昆明再转入重庆,加之重庆地区雾大潮湿,不宜光学仪器的修造和保存。因此,筹备处于1938年4月禄南迁昆明,勘定南门外柳坝为新厂址。并先后派人在湖南、湖北、贵州、上海、广西以及昆明等地招收技工200余人,艺徒练习生170余人集中办学培训。1939年1月1日,正式成立光学军品厂,命名兵工署二十二工厂。周自新为厂长,王毅伯为主任秘书,龚祖同为设计专员,金广路为总工程师。4月29日,第一架军用6*30双筒望远镜研制成功。次年,奥式迫击炮瞄准镜、80公分倒影测远镜相继问世。1940年10月7日,工厂遭日机轰炸,落弹多处,厂房设备严重受损,这安全计,10月,工厂搬迁至昆阳县平定乡海口中滩建山洞为厂房,实施隐蔽生产。1941年6月至9日,工厂三次遭日机轮番轰炸,滇西战事日趋紧迫,为从长计议,光学厂又于年底将修理光学器材的部分精密仪器疏散到贵阳。1942后5月,日军占领惠通桥西岸后,工厂又将部分设备和人员再次迁黔。1943年元旦正式成立贵阳分厂筹备处,下设3个制造所,第二所专门负责筹造光学玻璃,曾试烧成功部分样品。后因经费无着,原料不足,上司态度冷漠,骨干辞职离散,所余人员设备并入贵阳修械厂。为方便管理和节约经费,1942年元旦,二十二兵工厂与五十一兵工厂合并,改称第五十三兵工厂,内辖机枪厂和光学厂,周自新为五十三工厂厂长,杨伯光为光学厂主任。抗战期间,五十三兵工厂先后生产出军用指南针、炮用象限仪、立体镜、望远镜、测远镜及迫击炮和战防炮瞄准镜等13个品种的产品。解放战争时期,工盟成立,1949年7月至8月地下党和“工盟”组织领导工人群众展开“反搬迁、保设备”斗争,挫败了国民党当局企图将工厂搬迁到台湾的阴谋。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8日,五十三兵工厂由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1:48:3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