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iliang 于 2020-8-17 15:22 编辑
金秋九月即将来临,天气即将由热转凉,正好是户外出行,进行秋游的好时机!今年施华洛世奇和蔡司都有新品推出:蔡司的产品,年初坊间就早有耳闻,就是32口径的SF;施华来说,保密工作还可以,42的NL,感觉是横空出世。一个32口径,一个42口径,产品规格不同,对应的应用场景不尽相同,应该不是相互竞争的两个产品;今年最大的变数还是疫情,欧洲工厂最近才开始正儿八经的供货,SF32本来说好的五六月开卖已经不能实现,现在官网上宣传的是late summer,应该就是9、10月,基本等同于施华的NL。就看他们谁可以抢到这一批持币待购的自然爱好者吧!谁先开卖很关键!半死不活的徕卡依然默不作声,激光测距出的很勤快,但是望远镜最新的产品依然还是前几年的Noctivid 42……
机缘巧合,感谢蔡司上海和总代给我机会,可以抢先一步体会了SF32,而且还是2台。平心而论,我个人比较喜欢10x32的规格,本来就想要一台10倍的SF32看看,因为家里正好有EL的10x32,可以对比。但这回8倍10倍一起看,也是有福了。
在这里,我先介绍一下32的SF,然后说说10x32的EL和SF的对比,最后再来分享SF8x32和10x32的一些小区别。
SF32 是蔡司SF系列的延续,自从SF推出之后,HT这边只留了大口径的,42的空间完全给了SF。如今SF32诞生,FL32也完成了十几年来蔡司32口径当家的角色,顺利退休。蔡司高端的Victroy系列,现在SF已经站占据了大半江山。未来版图如何,我相信蔡司肯定有了想法,我猜测也许会有一个新的产品线,对应竞争对手施华的NL和EL。具体怎么走,就不得而知了。
SF除了大视角以外,强调3个主要设计原则,第一就是蔡司传统优势的光学优势。不意外,蔡司在SF32上用的是Schmidt-Pechan棱镜,镀膜的话,T*、相位、电介质肯定都用上的,加上肖特的玻璃,亮度肯定的可以做的不错,蔡司也是谦虚,宣传资料上宣称透光率为90%,符合现阶段业界的标准。FL的概念,如今在SF身上已经升级为Ultra-FL了,蔡司说不止一片镜片用了含氟镜片来压制色差。第二个卖点是所谓SmartFocus Concept,SF的对焦,我在使用SF42的时候就说过,沙沙的感觉,手感很好,同步性好。至于重要对焦距离间调焦轮转动的圈数等等,我没有仔细研究,正常使用肯定没有问题,在调焦上来说,SF做的非常可以。第三个就是ErgoBalance Concept,镜片、棱镜、镜体的重心排布上做了调整,配合调焦轮的位置,在用户手中有个舒适的配重,从而可以不费力的长时间观测。实际拿在手里,因为本身就是32口径,重量不是很重,所以这一点在42mm上可能比较要紧。实际使用中我有一点体会,就是下部承重的大拇指位置,大约就是重心位置,上面手指放松的话,SF基本可以停在大拇指上。而EL,大拇指在镜身预设的槽里,重心完全在物镜端。
当然,这回最让人心动的是SF32的大视角,8x32,做到了67°,千米视场155米;而10x32是69°,千米视场130米。这非常了不起了,追求广角在望远镜设计中回归是件让人振奋的事情,上一次广角的高潮是日本镜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带起来的,相对当时的光学设计,如今广角的回归,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广角的好处我不想多说,喜欢的自然喜欢。
作为蔡司32口径的新旗舰,现在可以对标的,只有施华的EL32。由于个人喜好,我很乐意用我的EL 10X32和SF 10X32做个对比。我的EL32虽然是EL SV版,回原厂维护换过一半的光学配件,可以认为是等同于EL WB的产品。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数据对比(视角方面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只引用了厂家的宣传数据)。
视角:SF 10X32暂时还是同规格顶级镜子中的老大。130米的千米视场,暂时还没有高端镜子可以超越。130米放在8倍也是接近广角了。蔡司在压榨视场上做到极致了,镜子在接近EL的体积内,做到了10米的优势。EL是120米,和蔡司的FL一样,和徕卡的Ultravid也差不多,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上一代的标准。
成像锐度:SF和EL都表现出良好的锐度。画面中心而言,两个镜子的表现非常优秀,由于EL有SV的设计概念,全场清,所以到边缘还有非常好的画质,在边缘由于画面有些压缩,EL甚至有点约到边缘越清楚的势头。而蔡司的话,由于蔡司传统的设计观念,或者说不愿意和EL为伍,边缘成像类似SF42,画质在边缘有点松散,但是在白天仍然保持了良好的观感。打个比方,120m市场内,两者基本相同,而SF多出来的10米内,蔡司坚持了自己的风格。当然,这个设计风格,不是优缺点,EL可以做到的,凭着蔡司的实力也能做到,只不过蔡司不愿意仿罢了。夜间看星点,也能作证,在90%的范围内,SF可以基本保持。SF在边缘也有画面的压缩,程度类似EL。
色彩还原:两个镜子都展现了良好的色彩还原。说句内行的话:细微的差异的就是蔡司和施华的差异。蔡司偏向黄绿一点点,色彩浓郁;施华偏向白一点点,色彩寡淡一些些。大家千万别误解,在日常的使用中,这种细微的差别根本体会不出来,AB对比时候才能勉强看出。蔡司用的膜系还是自己的T*,紫红兮兮的的反光,EL膜的反光丰富一些。蔡司这些年来,T*的配方估计都是小改,属于精益求精的性质。前面所说的蔡司的浓郁,一大原因的就是对比度高,做到对比度高,无非就是对杂散光的控制,对镀膜的改进。EL虽然成像明快,但是颜色稍显寡淡的原因,之后在炫光控制的部分里我再讲讲。
画面畸变:SF和EL都引入了一些枕形畸变,这一次感觉SF的畸变要比EL小一些。具体数据的话,不知道哪位有心人可以分别咨询厂家,做个对比也不错,证实我的判断是否正确。畸变量又是一个设计风格的问题,畸变多了就不滚球,而畸变少了则会多多少少有点滚球。EL系列里,32的畸变比42要大一点点,所以基本没有听说EL32有滚球效的困扰。由于现代顶级镜子多半都有平场,所以设计师一直在找个畸变和滚球的平衡点。这个也不是优缺点。全凭个人的感受,本人就是对滚球不敏感的。
眩光控制:无疑,蔡司SF全面领先EL。一来可以对比一下目镜的出瞳图片,蔡司干干净净,乌黑背景一点光。围着光源360度环绕测试,一点杂散光都没有,一点点都没有。可见蔡司的技术沉积还是很厉害的,对控制眩光手到擒来!Abbe棱镜的旁瞳实属无奈,但是对于Schmidt-Pechan棱镜,蔡司做完美没有难度。EL则差一些,在实际观测中,光线在某些大角度射入时候,很明显影响到了画质。就如我刚刚说的,有时候EL32色彩寡淡,不光是镀膜的影响,而是杂散光影响造成的对比度下降。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我拿徕卡的BN对比,和SF的表现几乎一样,徕卡对杂散光的压制和蔡司不相上下,但是徕卡如今似乎放弃对新品望远镜的设计投入,真是自废武功,非常可惜。
鬼影:晚间观测,SF表现优异,SF的镀膜质量非常高,看点光源,不管是鬼影还是芒线,几乎不见。EL其实也不错了,相比Habicht和之前的老款产品,施华的镀膜改进还是与时俱进的。
色差:EL和SF都表现的可以。SF是FL的升级,FL前面有个Ultra,按照宣传说法不止一片镜片是FL玻璃,而且还是升级版的。实际看下来,应该是业内的最高标准,最好表现。这一点上没有大问题,没有意外。话说回来,EL做的也可以了。既然可以SV全场清,边缘总要好看些,色差其实和SF比,坏不到哪里。这就是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的区别所在,花钱多少的区别所在。顶级的用了顶级的材料和设计,就这么简单的事情。顶级的东西,没有性价比可言,追求的就是极致。
弱光表现:两者的数据都是90%的透光率,实际看下来区别不大。10x32本不是傍晚和夜间的选择。总体来说两者都是很好的材料,很好的镀膜。如果要求SF要亮出EL一大截是不现实的,要95%的话,蔡司还有大口径的HT,施华还有经典的海白菜,都可以实现95%透光率。
机械构造:两者外观有点相似,SF要长一点,都是双铰链中空造型,蔡司的调焦钮大一点,在两个铰链的中间;EL在目镜处,调焦钮小一点。EL的重心靠前,SF的重心靠后,握感上SF更加好一些,很自然的食指就能搭在调焦钮上。调焦感觉SF反馈的好一些,沙沙的感觉。EL的手感有点送,有点空。旷量都是没有的,同步性两个镜子都很好。视力补偿SF32和42一样,补偿钮需要拔起才能调,有些生硬;EL补偿直接在调焦钮上,EL补偿调整的反馈好点,咔咔咔一档一档手里有感觉,一个视度有3档。目镜圈,SF32和42没有大的变化,3档,升起来比较高,抵目基本无黑影。SF的做工比起初代的灰色SF来说有了极大的改进,金属部分的做工、漆面、包胶的材质、特合度来说,已经非常顺眼了。
其他:蔡司在附件上没有施华激进,目镜物镜盖子没变化,挂绳还是传统的连接方式。包的话总算改了一下,有点类似施华最新的包包,属于简约风格,仅仅就是个软包,里面没有隔断。我建议蔡司可以学学德国车企,或者说干脆学学施华,来个产品周期中的face-lift,在配件和周边上做做文章,不能一直给人顽固、老派的感觉。还有一点我觉要说说,SF32,在品控上有所提高,内部清洁度很好,赶上日本厂家或者国内大代工厂的作风了。要知道之前的FL,挑了好几个才能有个不错的,但是这回两台SF,内部都非常干净。
总结和一些个人想法:SF32作为蔡司高端产品,表现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在设计概念实现度方面做的不错,对SF产品线扩张有着积极的作用。SF32的用料、做工,产品性能都是顶级的水平。高端望远镜的测评,参考度其实有限:因为在业内最高水准的前提下,测评中的优缺点其实只是设计风格或者说仅仅是个人喜好的呈现。如要了解更多的东西,还是建议有条件的人看看SF的实物,亲自体会才更加真切。
这几年来,高端望远镜趋同性越来越明显,施华搞出中空、平场之后,整个圈子都在往那几个方面探索,原先的一些设计概念正在改变。施华EL32推出时候,好多人都讥笑32mm做出了42mm的长度,要知道当时的32mm,徕卡的Ultravid、蔡司的FL,可都是短镜身设计。而现在SF32比EL还长了一点,非常说明问题了,整个潮流已经不再可逆,好多数据和样式都是重新定义了。
这回蔡司重新带回大视场这个优势,我个人还是欣慰的。视场大,我喜欢;我们自己的眼睛是大视场,用望远镜的大视场去配合,天经地义。边缘如果差一点,也很正常。边缘的问题,不是世界难题,不是缺陷,就是设计风格;有些人宁愿不动望远镜,而是费力的在视野内转转眼睛看;但是为何不转转头,动动手呢?所以,厂商要满足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任务。我觉得成功的企业,一方面要抓取更多用户的需求,提高体验的满足感,以改进产品;另一方面,还是要在保持产品水准的前提下,力求创新。蔡司在下一个产品的设计中,我觉得可以尽可能跳出原本的一些条条框框,搞出一款不是蔡司的蔡司。
最后,我再说一下SF8x32和10x32的体验的几个感受,SF32两个型号的观感非常接近:
1、8倍的,长度比10倍的长2mm,目镜那边那个打着编号的金属环长一截。
2、感觉10倍的比8倍的亮一点点,但是我又不能肯定。
3、8倍的要比10倍的重10g,也许目镜的结构复杂点?
4、8倍的清晰范围相比较10倍的小一点点,看星点时候看出的区别,实际使用差不多。
5、8倍和10倍,视场表现基本一致,眼前的圈子非常大,看不出什么区别。
免责申明:本文所有内容基于个人试用感受,仅代表作者观点,无任何商业运作因素。作者不能保证所提事项以及数据的准确性。感谢蔡司提供样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