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88888888xqz 于 2021-2-19 09:59 编辑
杰出收藏家的特殊藏品! 海军双筒望远镜 为防毒面具设计的目镜罩 卡尔·蔡司·耶拿 D.F. 8x30 向波斯出口的产品! 配原装加固皮盒!
这款纳粹德国海军(*注:正式名称是“战争海军”)双筒望远镜 配备着为防毒面具而设计的目镜,是收藏家藏品中殊为难得的点睛之笔。 它来自一系列由波斯军队于1941年委托制造的500件作品之中。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向波斯交付,以及实际交付了多少这种双筒望远镜。
该示例是该产品系列的三个已知示例之一, 它们已经在德国海军中使用,没有交付给波斯。 右棱镜盖上镌刻着的德国海军标志表明了这一点。
为防毒面具设计的目镜具有很长的出瞳距离, 在戴上面具后可以看清望远镜的整个视野。
规格参数为8x30。 30毫米口径物镜,放大倍数8倍。 该双筒望远镜配备“Erfle广角目镜”,具有154m / 1000m的巨大视野, 并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三维图像再现。
左棱镜盖上的蔡司徽标的字母用法尔西字母书写, 意思是卡尔·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 徽标上面是波斯巴列维王冠。 巴列维王冠由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在1925年设计,并用作官方统治者的王冠。 编号147应该是该系列产品中件数的连续编号。
德国海军的标志位于棱镜板的右上方。 下面的数字5/6400是火炮分划标线的密位。 下面用法尔西字母书写着数字76/9,它的含义尚不清楚。 在镜头符号中,参数和序列号也以法尔西字母表示。
棱镜盖上缘的序列号是1990659。 该系列的500件产品,是1941年委托德国生产的。
为防毒面具设计的目镜,其目镜套筒可以移动。 当目镜筒处于推出状态时, 双筒望远镜可以在没有防毒面具的情况下正常使用。
如果将目镜套筒推回,可以在配戴防毒面具的时候使用。
带火炮分划板的右视图。
左视图。
分划板的详细情况。 数字刻度10、20、30、40、50用波斯语法尔西字母书写。
宽度= 16厘米,高度= 11.5厘米,重量= 620克。
带有蔡司徽标的加固真皮皮盒非常少见。
皮盒开口上附加了一道皮革环,以加强皮盒的结构。 此版本大多可以在出口产品中找到。
盖子内有两个收纳滤光片的皮架。
皮盒底部的数字是波斯法尔西字母的76/9, 望远镜的右棱镜盖上也有同样的字母。
皮带上印有纳粹德国海军(*注:正式名称是“战争海军”)的验收印章。 ![](https://cdn01.trixum.de/upload2/112400/112210/1/1430868e3babe8c1618f08c3abf902669.jpg)
![](https://cdn01.trixum.de/upload2/112400/112210/3/309652b0d959497d222c5beab333f715e.jpg)
![](https://cdn01.trixum.de/upload2/112400/112210/5/5ed016c6b3fcf94a38be0972b90917301.jpg)
![](https://cdn01.trixum.de/upload2/112400/112210/3/3901239d00500ccfe1c656d2d1c418bcc.jpg)
![](https://cdn01.trixum.de/upload2/112400/112210/2/21fc0e1f852a78433daf910be267dc176.jpg)
![](https://cdn01.trixum.de/upload2/112400/112210/5/5308feb593553654045ff3d3dbf249e63.jpg)
【注】1934年12月31日,波斯政府正式公告全世界,自1935年起,正式国名更改为“伊朗”。因此,1941年向纳粹德国订购的这批500只蔡司望远镜,应称作伊朗蔡司望远镜。为尊重原作者,本文未作出修改。
一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兴起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波斯巴列维家族的礼萨·汗在这样的有利国际背景下,成功攫取了伊朗的统治权,开创了巴列维王朝。礼萨·汗上台后,为了改变波斯国力孱弱的现实、实现波斯的再度复兴,决心在波斯国内进行改革。 当时波斯国内,在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传统保守的伊斯兰教思想,而这显然不利于礼萨·汗的世俗化改革。礼萨·汗为了减少改革阻力,便把民族主义作为波斯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 出于这样的目的,当时波斯政府开始大力弘扬古代波斯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主张波斯的民族构成和语言文化的单一性,而伊斯兰教则是阿拉伯人入侵后所带来的外来文化。 对此,波斯于1934年在国内举行了伊朗历史上《列王纪》史诗作者费尔多西的千年纪念会。波斯政府还建立了不少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向广大民众传播往日波斯风姿多彩的历史文化。 除此之外,更改全国地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去阿拉伯化、去伊斯兰化举措。二战前期,随着雅利安人是印欧语系民族祖先的概念成为大众共识,纳粹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肆鼓吹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 当时波斯驻德国大使馆外交官见此情景,既然波斯民族也同样自认为雅利安人后裔,那么波斯的国名就应该改回“伊朗”。1934年12月31日,波斯政府正式公告全世界,自1935年起,它在国际上的正式国名不再是“波斯”,而是“伊朗”。 但这并不意味着伊朗就完全放弃了“波斯”的概念,相反时至今日,古代波斯帝国强盛的荣光仍然是伊朗人民所引以为豪的历史,即使是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之后,也是如此。 2010年,伊朗政府宣布,凡是不把海湾称作为“波斯湾”的飞机,一律不得在伊朗境内降落,并由此引发了伊朗和阿拉伯国家的新一轮的外交纠纷。不过自从古希腊时代以来,希腊人就把那片海域称作为“波斯湾”,时至今日,诸多国际机构组织也沿袭了这个说法。 虽然巴列维王朝统治者面对顽强的封建保守势力,并没有做到完全的扫清,因此几十年后的宗教势力得以卷土重来。导致当代伊朗世俗和宗教,现代和传统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但伊朗通过礼萨·汗的改革,初步奠定了波斯文化在其国内的特殊地位,极大地推动了伊朗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使得如今伊朗人对波斯的认同感也越来越高。对当代伊朗人来说,对古代波斯历史文化的认同早已深入人心,只是为了构建一个在“波斯”概念之上的民族共同体和国家认同,才选择了“雅利安”转音——“伊朗”作为当今的正式国名。 除此以外,也因为伊朗在历史有着多次被外国入侵、多次被侵略者破坏艺术文化的惨痛经历,从而迸发出了一股不屈不挠的抗争及精神,成为当今伊朗敢于拒绝和外部强权国家妥协、坚持抗争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