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磨砂工 于 2025-3-14 19:21 编辑
光学小知识系列(六)—色差之顽固的“二级光谱” 在上一篇《光学小知识系列(五)—萤石色差的救星?》文章中,我们无奈地被告知,光学系统只要用玻璃做透镜就一定有色差,这一残酷的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由于新型火石玻璃的出现,成功地将折射望远镜从牛顿先生的判决中挽救了出来。 通过火石玻璃与冕玻璃的巧妙搭配,生活在我们乾隆爷同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家们,终于用两片式消色差折射望远镜看到了“清晰”的星空。 为什么我给“清晰”加上了引号?是因为这个清晰的程度是相对于全用冕玻璃时,望远镜存在巨大色差而言的,“消色差工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在两片式消色差透镜诞生后,细心的人们发现,光学系统还是存在着细微的色差,依然顽固地影响着望远镜的清晰程度,这一点点残存的色差被命名为“二级光谱”。在此后的100多年间,色差攻坚战再次打响……! 光学工程师用尽了所有的冕玻璃和火石玻璃相搭配,想要攻克二级光谱这个难题,但始终只能让不同波长的C光(红色)和F光(蓝色)在焦点处重合,而光谱中间波长的d光(黄色)或者e光(绿色)却始终不能与前焦点重合,这几个焦点间的误差就是顽固的“二级光谱”!并且更加奇怪的是:不管设计师用怎样的材料组合来设计两片式透镜,这个误差值居然是恒定的……!大约为焦距的1/2000。这就意味着二片式普通消色差透镜方案走到了它的物理极限,面对二级光谱无能为力! 无奈,设计师开启了“摇人模式”……!用增加镜片数、加大镜片厚度!来试图消除剩余色差,三片式物镜登场了(请注意: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APO),由于当时的镀膜技术相当有限,无法消除镜片间的反射杂光,三胶合透镜成了被迫的选择。要知道,多一个胶合面至少损失一个屈光面型,并且增加了工艺难度,加大了透镜组开胶的风险,一旦开胶报废的就是三片玻璃!就算用上冒险的三胶合镜组,对于二级光谱的校正效果还是不理想,相对二片式普消,三片式透镜大约能将轴向色差减小1/2,严格讲这不能算复消色差,暂且叫它“半APO结构”吧。另外由于镜片增厚,面型曲率增大,整个光系统又出现了“带球差和色球差”导致成像质量下降,这真是按下葫芦又起来了瓢,光学设计好玩吧……! 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咱们大清朝末代小皇帝在位的时期,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为止真正能对抗二级光谱的救星—天然萤石(氟化钙 CaF2)。 大家都知道萤石的光学特性(超级低的折射率、超级大的阿贝数),用它搭配合适的高折射率玻璃,理论上可以将二级光谱校正到接近0的程度!这是不是天大的好消息!但往往事情的发展总是会一波三折,用天然萤石然对抗二级光谱让设计师们看到了曙光!但天然萤石纯净度不够,化学、物理性能不稳定,无法制作大尺寸镜片,再加上其昂贵的价格等因素,导致不能大规模生产,只在显微镜上有少量应用。好在人们已经确立了解决色差问题的大方向,在不远的未来“人工萤石晶体、氟化物玻璃(ED)”相继问世,咱们将迎来折射望远镜的春天! 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色差的成因,用时间轴方式简要回顾了对抗色差的过程。下一期我们将了解“氟化物玻璃(ED)”相较“萤石、人工萤石”虽然已经大幅降低了成本价格,但为什么还是很贵! 本文内容涉及大量较深的光学基础知识,考虑到镜友们的理解程度不同,本人已尽量简易表述,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