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氏捕蛛鸟(英文名:Whitehead's Spiderhunter,学名:Arachnothera juliae),是雀形目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独特鸟类,仅分布于婆罗洲北中部的山地森林中。其显著特征为鲜明的白色条纹覆盖全身,黄色臀部和上尾覆羽,使它在同类中极为醒目。该物种在当地常见。 外形特征:怀氏捕蛛鸟体型较大,雄鸟长约16.5至18厘米,雌鸟略小,约15.5至16.5厘米。全身主要呈棕色,头部和身体布满丰富的白色条纹,头顶有淡黄色条纹,颈背有细窄的白色条纹,喉咙有褐色白色条纹,其余下体部分有宽大的白色条纹。雌雄相似,但雄鸟更大,而幼鸟的羽毛特征未知。 鸣叫特征:怀氏捕蛛鸟的鸣声极具特色,包括高音调的尖锐歌曲,以及一系列鼻音和喘息的‘wit-wit-wit-wt’wt’wt’weehee’的颤音和鸣叫,还有‘teeh-teeh-wee’声,其中‘wee’音上升。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930至3000米的山地雨林、原生和次生高山森林以及森林边缘地带。以小型节肢动物、浆果和花蜜为食,单独或成对觅食,有时加入混群。活动范围广泛,偶尔在森林边缘降低高度。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三月持续到至少八月,雄鸟在六月和十一月睾丸活跃。巢建在树冠层,由细长的树皮纤维制成,置于自然形成的苔藓丛、植被和根部的空腔中,离地面高度10至19米。每窝产两枚蛋,幼鸟喂养浆果和节肢动物。 区别辨识:怀氏捕蛛鸟与黄耳捕蛛鸟和裸面捕蛛鸟关系密切,但通过其独特的白色条纹和黄色臀部容易区分。此外,其巢穴构造独特,不同于其他捕蛛鸟。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婆罗洲北部和中部的山区,具体包括沙捞越(杜利特山、卡拉龙山、穆鲁山等)、沙巴(基纳巴卢山、楚斯马迪山、克罗克山脉)和北加里曼丹(巴哈乌河上游和兰朱特山)。在一些保护区如基纳巴卢国家公园和莱佛士花森林保护区可见。 其他:怀氏捕蛛鸟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英国探险家约翰·怀特黑德,由英国鸟类学家理查德·鲍德勒·夏普于1887年基于在基纳巴卢山采集的标本命名。
|